正文

读中医经典的感悟谈

(2016-10-20 09:56:11) 下一个

我这几年一直在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也有读白话翻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看法:

  1. 把经典直接翻译成白话文的做法不可取,很多白话翻译只是直白地把文言文翻译过来,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个人认为即使翻译的语法和语言都正确,也并没有把其中的精华翻译过来,尤其是直译往往遗漏很多信息。对于中医来说,那个 “象” 和 “意” 就更重要了,但是往往没法翻译。更何况还有很多错误的翻译会误导初学者呢。与其翻译,不若只加注释,如有可能,把应该注意的,或者自己领会的“象”和“意”点明,会更有助于读者的理解。象成无己所做的那样就很好,即使有错误和不足,不至于误导太甚。
  2. 基本概念的定义不清,《内经》和《伤寒论》是几千年前写就的,当时的文化背景跟我们今天的有巨大差别,譬如阴阳俩概念,放在当时,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就像我们今天对于质子和电子的理解这么容易,所以这两本书里不需要加以细致的解释和定义,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忘记了很多东西,光剩了如金玉的其外了,对于内涵在已经不知所云了,所以在读这些经典的时候,必须要搞清楚这些基本概念,或者理解当时的内涵,或者翻译成当代的内涵,即时翻译成当代的内涵,也必须准确反映出当时的内涵才行。其实对于《内经》所使用的阴阳俩概念,《内经》中已经给出了各种定义,只不过散落在不同章节中罢了,在读的时候如果能够联系到哪些具体的定义,会对个人理解大有帮助的。
  3. 对照《内经》和《伤寒论》,你会发现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几点个人领悟:
    1. 《内经》是讲大原则和一般现象的,虽然也有个别地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是很少对具体案例进行细致分析,这两本《内经》书(《素问》和《灵枢》)主要指出诊病和治疗的大思路来,是基础理论,不能直接拿来就套用的。
    2. 《伤寒论》较之《内经》细致了许多,对于伤寒从六经角度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病、证、脉和治疗的具体方案,为具体应用《内经》的基本原理指出了一个方向。
    3. 《内经》在谈基本原理时,有很多问题的因果不是很清楚,即很少有因果线性逻辑的推理,这给读者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难。这或者因为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就是揉和到一起一块谈,这也符合当时“人法天地自然”的思想,但不是很符合当今科学研究的思路。也可能是由于年代久远,流传过程中措页或措简问题造成的。
    4. 所谓的“象”和“意”大概就是打比方的意思,也是中医所说的“取类比象”方法。因为不能对人直接进行活体解剖,即使能,很多东西也不能直接观察得到,所以根据“人法天地自然”的思想,《内经》用五运六气来说明人体运行的机理,和各种疾病产生的机理过程,让人们有个比较直观感性的认识。
    5. 《伤寒论》因为是对具体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典籍,所以很多逻辑关系和疾病证状,脉象,治疗方法就讲得比较透彻到位了,其中的因果逻辑关系也比《内经》清晰的多了。这其实跟现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应用有一比,很多科学理论大家在中学就学过,可是在具体应用时,真正搞明白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之间逻辑关系的没有多少人的。这一点大家就不要谦虚了。
  4. 对中医经典有必要运用现代科学思维进行细致的研究,首先要把原来基本概念中的内涵用现代科技的成果进行理解转化,当然这要在保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从而让更多现代人能够理解这种传统理论。这种转换就像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来理解现代宇宙守恒是一个道理。这就是“取类比象”的现代版。其次是对经典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使经典中的逻辑转变成现代的逻辑关系,从而使病、证、脉和治疗更加有机统一起来。另外,中医其实也可以建立动物实验的研究方法,既然“人法天地自然”,那么所有生物都是这样的,象人的灵长目生物就应该有人相似的“法天地自然”的规律,所以完全应该用来进行研究。

中医必须进步,中医应该进步,中医也能进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