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小便宜”又叫作“沾小便宜”。
“贪小便宜”是中国文化里的第二个劣根性。之所以把它列为第二,是因为它限制了中国人的视野和胸怀。
“贪小便宜”在中国文化当中可是比比皆是,小到平头百姓日常生活当中,邻里之间的一草一木,针头线脑;大到达官贵人的贪污受贿,贪赃汪法,无不是贪小便宜的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
人好问了:“邻里之间一草一木和针头线脑之争,称作贪小便宜好理解。为什么贪污受贿和贪赃枉法也是贪小便宜呢?你看贪污受贿的数额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呀!”君是只从数额和价值上面来看待“小”和“大”的区别了,我所说的“小”和“大”乃是从性质上看待的。中国文化里好的方面说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我看来,“道”才是区分“小”和“大”的根本区别。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名”和“利”,“名”乃是本,包含有“道”和“义”两层意思的“名”才是君子所追求的。“利”乃是用,为着实现所追求的“名”,而且符合“道”的“利”,才是君子所想取的。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乃是中国人对追求“名”的通俗描述,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无论奸诈无耻如石敬瑭、朱温、朱熹、张居正者,还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如范仲淹、于谦者,没有一位在开始做事儿的时候,就想着在历史上留下“恶名”、“臭名”的,可是为什么最终的名声大相径庭呢?关键在于对“取利”的态度和手法上的差别造成的。石敬瑭和朱温的事迹,大家基本都知道,不用我的赘述。朱熹和张居正两位“历史伟人”的事迹,大家恐怕很容易被其戴着画皮的“名”所忽悠,而忽略其“贪小便宜”的肮脏内心了。而范于两位大家,历史上也有政敌的攻击和诬陷,却没有人能从道义两方面对其进行构陷,根本就在于这些人物有着自己对“名”的坚定追求,时刻以“道”和“义”约束自己的处世行为,从而杜绝了见利忘义的无耻作为对其名的玷污。从这两种差别可以看出,“贪小便宜”很容易遮挡一个人的视野和胸怀的,使人在“不义之利”面前失去正确的判断,从而断送自己的历史名声。
当代居高位者也都时刻拼命维系者自己的“名”,不过他们维护自己的名的方式跟朱张很是相似,都是企图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势来掩盖自己“贪小便宜”的无耻行为,从而构建一个似是而非的“虚名”而已,鲜少象范于二位用“道”和“义”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来维护自己的“名”的。有如此手段构建的“虚名”是很难经得起检验的,所以在现今的中国,看到那些层出不穷的“抑郁症”官人们和那些人格分裂的官人们就不稀奇了。正所谓“官人百贪身名裂,遗儿孙,贪图小利,臭名万年”。
贪小便宜后,最终吃亏的是谁呢?答案昭然若揭。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反对封建制度。强调君君臣臣,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专心打洞。
何为周礼,周礼不仅仅是周朝的礼仪道德,而且是周朝奴隶社会的社会礼治结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世代为王,侯者王封赐之,世代为侯。p民世世为奴。
封建社会虽然同样是普天之下皆为王土,但不再有诸侯割据,以郡县封官而治,不予世袭。仅从政治上讲,封建制度相较于奴隶制度在君王加强集权统治的同时也调动了社会阶层进步积极性和活跃度。p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机会得到地位上的提升,这对人类社会发展而言具备显而易见的进步性。而孔老儿为一己之私却始终抱着反对革新,恢复旧制的思想到处招摇撞骗。尤其跟法家更是势不两立,霸道不可一世。如此自私小人竟被庸人弱儿颂为圣贤,真不愧是天下第一大忽悠!腐儒问人之伪善本性可见一斑!
《近代苏鲁地区的初夜权:社会分层与人格异变》
http://bbs.tianya.cn/post-no01-500013-1.shtml
现在的孩子就不太节俭,因为富有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