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文化劣根性浅谈之一——找关系

(2016-07-22 14:05:02) 下一个

“找关系”又叫“走后门”,我们那里通俗说法又叫“找找人”。还有一种文雅的说法叫做“做做工作”。

中国文化中最大的劣根性莫过于“找关系”。之所以把“找关系”列为第一条劣根性,因为“找关系”彻底摧毁了社会公平的基础,从而摧毁了整个社会信任的基础。

凡是在中国文化里浸润过的人们,从凡夫走卒到达官贵人,从原始社会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鲜有没找过关系的人。人人都把能找到关系视为“能耐”,凡事涉自己亲身利益的时候,“找关系”往往第一时间反映在他们的下意识里,鲜有从公平和法理上去考虑的。

中国人对待“找关系”的态度,实际上是爱恨交织,羡慕与嫉妒俱生。如果在一件争竞中,自己能找到“关系”,那态度自然是喜欢得不得了,同时也很享受别人对自己这番“能耐”的羡慕了。反之,如果自己没有这番“能耐”,当时便是连杀他的心都生了,心里肯定酸酸的,久久不能平静。

当任何理性的人们向他们提议走法理的路子解决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便是“想得太天真了!在这个社会,没有“关系”根本别想得到公正和公平,我坚决不信法律和制度。”事实是,绝大多数靠找关系解决的人们压根儿就没想得到公平和公正的解决方案,他们所追求的实际上是要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沾一点儿小便宜。然后在以后的生活中增加炫耀的资本而已(参见《我和周永康的故事——沈冰自述》找证据)。

所以“找关系”这个劣根性自古至今在中国社会生生不息愈演愈烈,乃至于居上位者,想方设法用关系笼络下属,譬如升官发财的许诺,任人唯亲和替人消灾的手段。居下者呢,当然投其所好地钻营,甘当走狗的自污等等下三烂手法,无所不用其极。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讲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为什么绝大多数中国移民,到了北美就鲜有再把“找关系”挂在嘴上了呢?文化的水土不同了!因此,再习惯的坏习惯也得摒弃了。至于那些个别的坚定的“找关系主义者”,鲜有不碰得头破血流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polar_bear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q51' 的评论 : 你说的是"Networking"罢。很对,哪里都有找关系的,区别在于是否以侵犯他人自由和利益为目的和代价。我这里指的是这一种。
dq51 回复 悄悄话 在美国这叫“NETWORK”。为何硬要说是中国的劣根性?
polar_bear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gww' 的评论 : 谢谢,很同意建立规则的权威性这个提法。中国的规则不少,权威性不抵人治,这是悲哀的地方。
ggww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很好。找关系办事和按规则办事是对立的。因为不相信公正而找关系,因为找关系而伤害了公正,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突破点应该是建立规则的权威性,哪怕是象新加坡那样的用威权来建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