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全世界贸易伙伴全面关税的靴子如期落地了,幅度让人跌落眼镜,各国反应程度不一,看各自国家的税率像公布高考名单"紧张刺激",毕竟是真金白银的较量。欧盟和加拿大率先做出报复反应(唉,这俩白眼狼,kidding),多少年过去,很无奈时代变了,靠美国经济输血,二战后死而复生(比如,马歇尔计划)及冷战中躲在美国大树下乘凉的日子已消失在地平线以外,对美国的感激也随之烟消云散。时间不但逐渐抹平身体的创伤而且早已淡化内心的感恩。在今天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极力自救对其不再慷慨,他们不是理解,而是针锋相对,并振振有词。
普通人,天天上班下班,对大局很少掌握,那是关键信息不够,但白宫和高层却了如指掌,当他们颁布关税紧急状态法令,人们不以为然,左派或政治上对立的人冷嘲热讽,甚至百般谩骂,对美国迫在眉睫的危机置若罔闻。
下面是一段白宫关于全面关税的行文,读起来够如雷灌顶:
"美国每年持续存在巨额商品贸易逆差,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基础的空心化;抑制了我们扩大国内先进制造产能的能力;破坏了关键的供应链;并使得我们的国防工业基础依赖外国对手。美国每年持续存在巨额商品贸易逆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双边贸易关系缺乏互惠造成的。荒谬的关税税率和非关税壁垒表明了这种情况,这使得美国制造商难以在国外市场销售其产品。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政策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抑制国内工资和消费,从而抑制对美国出口的需求,同时人为地提高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些情况导致了国家紧急状态,出台此命令旨在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上届拜登政府开展"小院高墙"政策,想在高科技和芯片出口方面进行防范。这让人想起一个有趣的故事,那是一个"thinking outside the box"的例子。有位年轻的妈妈在家带淘气的儿子,同时想织毛线活儿,儿子要抓它的线团玩。一般的做法是把他放在专门的小围栏中让他自己玩,这小子又哭又闹不肯乖乖地呆在里面,遇到这种情况只好放他出来。可这位妈妈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和毛线团关在围栏内,让儿子在外面玩,嘿,问题解决,皆大欢喜。国际大环境中,拜登的这个"儿子"却顽皮的多,就是建了小院高墙,也没完全挡住有人钻漏洞打孔子,仍买到相当数量的违禁产品。
鉴于拜登总统的教训,川普政府这次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修了个"万里长城",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把外来产品堵个水泄不通,要想进来,先付卖路钱,这一招是否管用只有时间能做出判断。全面关税的法令一出,世界风云突变,华尔街"恼羞成卖",美国股市和道指"飞流直下三千尺",栽了个五年未见的"大跟头"(今天第二天跟着再来)。有人气急败坏,有人说是"豪赌",有人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人破罐子破摔,有人要以牙还牙,有人小心应对,有人暗自庆幸等等,作为看客,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新鲜热闹。判断一件事是否有效,简单的方法是看看对方的反应,如果他们竭力反对,那大方向就对了,就像婴儿的奶嘴被拿掉后嗷嗷大哭是一个道理。
那么,美国人民的反应是什么?他们普遍沉默,静观其变,或许乐观其成。有人说"美国人要为关税买单",这不是没听过,川普第一任期就如雷贯耳了,如今耳道都起老茧了,就像"狼来了"一样能不能来点儿新鲜的?有人兴灾乐祸,股市崩盘了,经济要衰退了,静静想一想,从股市出来的钱,一定会回到股市,这种人为的衰退会历时更短,大潮过后,股市会像"一只小小鸟",她要"飞的更高"。
其实,全面关税目的很简单,就是促制造业回归,同时阻止对美国的不平等贸易行为。美国是世界头号消费市场,你制造,卖产品到美国,美国人民人善钱多,买了,你们生意兴隆;美国制造,卖产品到你国,你国人民由于工资人为的低和非关税壁垒(许可证,审批,技术换市场等理由和法规),大受阻挠,结果是美国大幅贸易逆差,违反了全球化的初衷,美国亏了大了,不得不出手制止,政治上也开始"秋后算账"(literally),尤其是移民和反犹太行为,这时候你跟她讲"规则,平等",甚至"自由,公正"她能听得进去吗?当初把规则当耳旁风,把诚信当儿戏,今天求仁得仁。
其实美国的高端制造业从来没有空心化,有些更不外包,但一般制造业就不一样了,要想回归,关税是必须(国家资本主义+贸易保护,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价格与购买力达到平衡,再经过良性竞争降低价格。关税像牧羊人的号令,让牧羊犬把羊群往栏里赶,最后的那道门要由牧羊人亲手关上,这就是有关法律和法令,美国似乎还没走到那一步,目前是要有关厂家和巨头们心神领会,making them an offer they cannot refuse,要更大发展,在美国本土制造是长远之道。看来关税是手段,乃四两拨千斤之举。正像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川普政府这次铁了心要"砸烂万恶的旧世界"。
最后有关一个迷思,制造业回归,有人会谈人力密集,熟练技工等等,对台积电和富士康等可能如此,但那将成为老黄历。美国的制造业完全可以从目前蓬勃发展的军工制造溢出,那就是数字化大型工厂和增材制造,就像上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军转民是一个道理。一旦形成"生态"(两年或更长时间),会一发而不可收拾,从一颗螺钉到大型工作母机,从矿山机械到纳米装置,从大规模组装的到完美调试,都会呈现全新形态,效率和优势。
让关税先收一阵儿,每年0.6万亿大洋!让股市先跌一会儿!还是那句话,等大潮过后才知道谁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