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狼发牢骚

发发牢骚,解解闷,消消愁
个人资料
笨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2021-06-15 22:36:08) 下一个
我想问的是,我们如何才能正确引导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不使其走过头,走到排外主义和民粹主义那里?
 
 
“我们不要把这种爱国热情变成了一种极端情绪,让西方人抓住把柄来攻击我们”,
 
我们使馆在进行对外舆论斗争时,一直把握这几个原则:第一,真实客观理性的原则。讲事情一定是真实的,谈观点一定是客观的,一定是保持理性的,摆事实讲道理。第二,我们一定是把握好“时度效”。进行舆论反击的时候要把握好时机,有时候自己的言论是正确的,但是时机不对,可能效果也不好。另外也要把握分寸,过犹不及。最后是看实际效果,怎么做效果好,我们就怎么来。有时候我们可以用比较正面的叙述,但是有时候需要进行锐利的反击。如果用两个词就能够达到效果的,我们就用两个词,不需要长篇大论。这是我们的一个策略。
 
《环球》报道中国指责“某些国家”散布有关人权的假消息,支持者有朝鲜、白俄罗斯、叙利亚、委内瑞拉、津巴布韦、斯里兰卡、老挝、伊朗、塔吉克斯坦和尼加拉瓜,也不觉得不好意思
 
 
从一张图可以见到什么?
第一,中国的疫苗不行,第二,只有中国,7个最高领导人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第三,还是有个皇帝
 
 
话语权(Discourse)
 
 
对话时殷弘(2021.04)
对话时殷弘(2020.11)
 
 
 
 
期望
 
去也·企业声音的一个
 
台湾
 
 
 
洪源远对中国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新的描述,她说中国现在的阶段正是美国一百多年前的黄金年代(Gilded Age),腐败充斥,但中国的发展却没有停下来,这在当代政治学里是很难解释的,她说其实不难,【?】,今天西方说的所谓的腐败,是西方用来绑架落后国家的,按照西方的标准,落后国家都腐败,而西方发达“民主自由”国家都开明,原因是它把落后国家特有的腐败定义为腐败,而发达国家的则一概说成不是腐败,可其实腐败有很多种,第一小偷小摸,贪污受贿,这恨明显,也容易压下去,第二种是权贵政治,裙带资本主义,资本与权力勾结,第三是:
 
腐败的最高境界是“关系费”(access money),关系费就是通过金钱直接影响政府(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来制定对自己有利的合法的国家体制,我想要什么,从来没有合不合情理,合不合法,是不是腐败之说,如果不顺意,我可以让议会通过法律将之变为合法,让总统签字,让法院否决或核实,你以为大部分东西都不能明目张胆占为己有,但那只是小的,大的,如财富分配,如制定合法与非法,这些控制国家命脉的大权,都在少数人手里【】
 
相反,贪污受贿欺诈要挟都是小儿科,赖小民贪了几亿现金,几百套房子都不知道怎么办,西方都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还通过它们控制的舆论媒体将之宣传成“清廉”“法制”,中国也在向这一形式靠近,最主要的代表是对资本的控制,资本与权力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很多时候既不是为了(国家)发展,也不是为了个人得益,而是用以维护相互的利益集团的地位和势力
 
洪源远说中国这的,是只国家控制住资源,官员是使用这些自愿的代表,怎么使用就他们说了算,资方自然会以掌握使用权的代价向官员行贿,这就是关系费,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官员意识到发展和自我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他们不会白贪,贪了还是会发展,这样资方觉得物有所值,贿赂,关系费只是成本,只要最后利润在那儿,大家皆大欢喜,老百姓也满足,唯一的问题是这些投资不一定有用,还遗留下巨大的债务。
 
习近平的反腐很大程度上制止了腐败的恶化,但没有根绝,是不是在机制上根绝,也就是大家意识到腐败必然被揭露出来,必然付出代价,所以不值得,还是说只是一般情况下得付出代价,如果一个人极右成绩也忠诚,对领袖忠诚,那很多个人行为也可能网开一面,
 
习近平采用的是中央监管之下的制度和纪律,但同时强调对党的忠诚,对领导的服从,而不是依法、增加透明度、依赖群众媒体监视,这种禁止腐败的策略有多大作用,习近平独揽大权也可能让他有用强权推行明政,但这是个矛盾的想法,也许是习近平特有的,绝对权力等于绝对清廉,成为明君圣主,但依靠个人的体制是脆弱的体制,
 
但我们从改革这个推翻现有利益体制的,习近平不但不能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而且往往被逼得不得不退回来,接受那些利益团体的要求,可见这种绝对权力其实也是一种交换,也许他得到的是忠诚,而不是
 
 
 
preview
2004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机构数量逐年稳定增加,而成人高等学校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1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研究生培养单位828个,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总数为3784所(包括成人教育?)
 
preview
 
 
虎妈传奇
美国不亦乐乎的内卷
美国内卷也卷得不亦乐乎
美国内卷照样卷得不亦乐乎
您这一辈子,就是内卷罢了(中)
 
 
上次提到受到各方尊重的人类学家项飙,他在内卷上的言论观点被到处引用,但细究却不见得有多少真实性,他所说的“内卷,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例外。在中国也就是这10年才发生这样的情况”,也是对现实的误判,“内卷”对现实的描绘是把一个不存在的观念强加在现实身上。不过虽然内卷是一种不恰当的抽象,内卷描述的压力和忧虑却是真实的,【在这些忧虑中,】升学不是这种忧虑唯一的内容,但却聚所有忧虑于一身。
 
【资料】
【3】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新四座大山”,见【2】
 
升学是工作生活的聚焦点,反射镜,是一个人对现在的感受和对将来的投射,因为升学就是要不要孩子这么一个与任何人的切身利益都悠悠相关的问题,要,有“传宗接代”的责任,当父母的喜悦,也有谁之而来的养育,将孩子养大成人的义务和责任,和将来老时的寄托和精神满足;不要也是一种选择,同样反映了个人对此刻对未来的信心,生活的取向,也给个人留下了后悔的机会。被生活压垮的年轻一代对升学“躺平”,不结婚,结了也不要孩子,是一种叛逆;有能力的则涌向一线二线城市,因为那里有高度集中的资源,无可取代的机会,令人向往的环境,可到了一线二线并不解决问题,马上面临就业(收入)和居住的压力【3】,这两种压力往往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升学这一视角把收入不均,资源不均,福利不足,房价居高,养育成本过高,前途难以把握等个人环境和宏观的消费能力不足,生产过剩导致利润萎缩,宏观债务上升,人口收缩,社会不满情绪上升这一些列相关却又对立的因数全都连到一起。个人需要奋发、??,国家需要大家贡献,创新,但这个环境往往导致大家挣扎,
 
中国的现状是历史遗留的产物,地理环境的局限和个人国家共同选择的结果,政府所引导的道路,也许是是因为这条道路的艰难性,使得中国发展资源高度集中,这种集中是中国人与人之间竞争激烈的主要原因。当今社会是知识社会,读书是唯一为自己在社会上晋升的路径,不同的大学不仅有质的区别,也直接反映在社会对不同大学的承认上,可是升学的途径,升学的机会却是高度的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春玲说“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社会的不平等:转型社会贫富差距和阶层差距快速拉大,新晋优势阶层希望在下一代身上维持目前的阶层地位,利用优势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投资下一代的教育,使得优势阶层的孩子与劣势阶层的孩子的竞争‘从起点上就是不平等的’”
 
在社会学家眼中,每一阶段的升学都是一次受教育机会的分配,而在“学习能力”之外,家庭、地区、城乡、性别等各方面因素一起扰动着分配的权重,造就了社会学家分析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教育即使影响到了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但也依然是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如果没有教育提供的社会流动渠道,社会阶层结构将更加固化、僵化
 
李春玲最新的实证研究发现,劣势阶层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受到种种不利条件的制约,一旦能够进入精英大学,他们在校园学业与成就竞争中的表现并不弱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从而确保他们毕业离校后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强劲竞争力而跨越“拼爹”陷阱,实现社会阶层的上升。换言之,“寒门子弟”可以通过教育的渠道,凭借精英大学文凭,“冲破家庭背景的阻碍”。
 
【什么人不具备这种压力?有根基的,也就是父母本身就已经在自己居住的城市有了人缘物力,这给世道一个教训,个人的成功与上一代打下的基础是很难分开的,这就是所谓“拼爹”,而这一现实同样教育自己,自己的根基还将是下一代成功的基础。】
 
从一线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7万到成都天津的5万,到重庆徐州的4万,这些全国首屈一指的高收入城市都已经有这么大的差别,更别说更边远的城市了。中国前100名大学毕业生起薪差别不太大,有点令人吃惊,但这些毕业生的起薪比全国平均可是高多了,是两倍。
【而大家的挣扎反过来迫使中国继续维护这种现状,因为这种现状虽然是一种挣扎,但却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内卷不是个人、群体与环境的对抗,而是与环境的互动,大家】
 
【“升学”通过人口这一线索把个人和国家的前途联系到一起来了。】
【内卷是中上阶层的奢侈,也是他们的也是他们的特权】
 
 
京东的经济学家说底层工资基本不动,销售令人担心,那么工作从哪儿来呢?工厂不能简单加工资,因为如果那么容易,就意味着利润率有余地,但显然不是那么一回事,要么加工资,然后涨价,可竞争这么激烈,涨价大家不买了,所以这是个恶性循环还是良性循环,是开错头就不知怎么扭转
 
 
 
问:
你在《把自己作为方法》里面也谈到了,富有的人想要更富,同时也没有再分配的愿望,我们不存在这样的分化,每一个阶层都有他的焦虑,底层的人还是希望能通过教育达到阶层的提升,中产阶层可能在想,是不是我再努把力就可以成为精英,我的孩子是不是就可以去常青藤,就可以读金融,去投行去华尔街工作;然后精英的人更不想下来,然后肯定孩子要去学艺术或者是怎么样,他们也有他们标榜自己的身份跟品位的一个办法,也没有去再分配的意愿,现状就是大家每个人都很着急,无论你属于什么阶层,好像都很害怕,这就是你之前说的末班车心态吧,我在想这个末班车心态是不是在每个阶层都存在
 
李春玲所描述的这种现象到底是反映了什么?这次,项飙倒是有一句精辟的话:“底层还是希望能改变命运,但是中层和高层不是说继续往上走,他们最大的恐惧是不要掉下来。得到的不能再失去,这可能是更大的恐惧”。这种竞争之所以成为内卷,是在上不去而必须保住也下不去的结果。
 
所以内卷是想表达,我参与了那么多竞争以后,连最基本的期望都没有达到
 
你996内卷了?别闹了,你是有福。996常指做技术的,而且在很多(国内)领先世界的公司里做,绝对是中国的1%那族,别人想都没资格。
 
但这中上产这种竭尽全力保住自己的地位的努力,就跟他们发现不论怎么努力都上不去一样,有一个同样的效果,那就是保证下面的人上不来。
 
这一点,中国与美国完全相通了。
 
美国大学教育
 
美国升学看上去与中国大相径庭,也确实很不一样,但这差异是表面性的。无疑中国韩国的升学疯与美国和西方完全不能相比,但美国对升学资源的竞争与中国完全是一个路子的。美国是个富裕的国家,资源充足,美国世界水平的大学几乎是中国的十倍,而人口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不像中国那么紧张,大学教育水平高,全国25-64岁的“成人人群”里48.3%有大学“文凭”(包括两年学院),在总人口里是37.5%【2,3】,中国大专毕业的占总人口13%,本科更只有5%【4】。
 

 

 

25岁以上38.5%
 
美国的民情也跟中国不一样,正是因为美国是个有足够福利的国家,人再穷也不是中国农民和中国社会底层那般穷,美国人对教育的重视也远远不是中国传统这样根深蒂固,一般第一代(也许包括第二代)移民重视,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教育水平越高的(父母)越重视,双学位、研究生本身经历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么一个过程,甚至教育不仅仅是丰富人生的关键,只是更是把握自己命运的唯一武器。美国向这个知识社会的转变是一个进步,尽管美国一直是个务实的国家,崇尚能力,相信技术,但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也让美国一直保留“拼爹”美德,这种
 
【5】因为人口的差距,两国有大专学历的总人数大致相当,美国的高等教育参差不齐,但总的质量是要高于中国的,中国的特长是理科人数,尤其是工程师专业人数远高于美国。
 
 
但美国同样有资源分配的问题,学校的地位通常是直接与其资源,从财政状况到人才设施直接相关,美国大学资源同样有指数式般的分布,也就是地位越高,资源越充足,地位越低,一切的更窘迫,所以美国升学的竞争,也同样反映了大家对自愿的追逐。而且美国升学最关键的因数,学区和家庭财富,
 
很多高校,包括名校免除了高考成绩,这对美国升学生源有什么影响,得到明年夏天才得知
 
在美国,那间大学毕业也能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就业的机会和将来,正如教友、同乡会一样,“同学”也是一张影响极大的关系网,每间大学,尤其是名校都尽力所能及之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扩大自己的同学会,这也是人之常情,你在一间好的大学毕业,现在有机会招人,应征者里如果有校友,尤其是同一个老师出来的,你难道不是首先信得过,首先选取?这样同一间大学的势力将会越来越大。英国也同样有这一传统,英国私校只有7%的生源,但牛津剑桥的生源25%来自私校,英国总理三分之一来自伊顿公学(Eton College,英国最著名的私立中学)。
 
不同的大学的收入也不同,尤其是藤校,这是一些例子:
 
 
 
 
Yet private schools still educate 7% of uk school children and get 25% of Oxbridge places. It's hard to argue they have "lost their grip"
英国首相很大程度是伊顿公学的产物
 
在美国,除了升学,大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还通过婚姻来加强
 
 

 

美国讲躺平

美国人也要躺平
 
 
affluent parents have increased their share of educational spending by nearly 300 percent since 1996. Partly as a result, the test-score gap between high- and low-income students has grown by 40 to 50 percent. The children of well-off, well-educated meritocrats are thus perfectly situated to predominate at the elite colleges that produced their parents’ social standing in the first place. Roughly 72 percent of students at these colleges come from the richest quarter of families, whereas only 3 percent come from the poorest quarter. A 2017 study found that 38 schools—including Princeton, Yale, Penn, Dartmouth, Colgate, and Middlebury—draw more students from the top 1 percent than from the bottom 60 percent
Second, we’ve migrated to just a few great wealth-generating metropolises. Fifteen years afte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Florida published a reconsideration, The New Urban Crisis. Young creative types were indeed clustering in a few zip codes, which produced enormous innovation and wealth along with soaring home values. As Florida noted in that book, from 2007 to 2017, “the population of college-educated young people between the ages of twenty-five and thirty-four grew three times faster in downtown areas than in the suburbs of America’s fifty largest metro areas.”
 
Researchers report that people who feel a weaker sense of personal control are quick to form mutual-support networks; their sense of community clashes with the creative class’s valorization of individualism
独立性和个人主义其实精英给大众的鸡汤
 
不是说美国前20名的大学跟藤校的差距有上表那么大(中国前100名大学毕业生薪酬差别并不太大),也不保证每个人都有这个福气,但可以反映一个事实:上名校和高收入基本上是挂钩的。有人可能出来辩护说,上名校就是能力的证明,确实如此,但也不仅如此,因为美国社会各种潜规则,尤其是家庭优先,揭露出升学最大的影响力是家庭的财富【】,诸多研究都表明并非如此,一人的财富与其能力的相关性也不存在,其实最主要的是运气,而一个人运气是不是足,要看他的关系,也要看他能不能避免逆境带来的打击,研究发现最大的自保能力就是家庭、家族遗传下来的财富。
 
美国的升学、爬藤(“爬藤”不限于藤校,也包括如斯坦福、芝加哥大学在内的一流大学,更广泛的,美国4360所大专院校里的前100),绝不仅仅是华裔独有的现象,白人其实更甚,爬藤第一成了父母攀比的标志(a sport),其实爬藤代表着控制个人前途和国家经济命脉的主要途径。
 
 
Affluenza
 
美国中上层和中国中上层其实想得差不多,也和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想得差不多,每个人想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事,和你在媒体、书本上见到读到的满不是那么一回事,那些有时间有想法坐下来写的人,不是普通老百姓,他们与社交媒体上那些自我表达的个人不一样,这些人说的是一种观念,不论这些观念多么有理想,其他的绝大部分人在绝大多数时间是不会花时间去想的,这也绝大部分有教育的,包括那些觉得自己有文化的人也不会去花时间想,他们想的做的,就是自己身边那些事儿中国老祖宗早就意识到这种人性了,亲亲有别,人与人的关系不是启蒙那种绝对化,与社会脱离了的,独立的,冷血的与人之间的关人系,所以爱国真是个遥远陌生的概念,大家也知道,
 
“但是在生存方面是不竞争的,这里的安排是比较复杂的。比如每个人的守猎能力有高低,比如你能够打到一只鹿,大家在声望上都会认可你的,赞扬你的勇敢以及打猎技巧,但是肉是一定要平均分配的。中国的情况是,现在像这样的分化没有了,通通就是要竞争。”【还是项飙】
 
【所以内卷是想表达,我参与了那么多竞争以后,连最基本的期望都没有达到。???这是什么意思?】
 
 
美国梦,底层靠借债来希望实现自己的梦,结果成了韭菜,“玩心跳”
 
 
 
 
Nonfarm business productivity bar chart
 
制造业: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bar chart
聪明人越来越多,生产力却停滞不前,不就是内卷了吗?
 
 
 
epi_pay_gap
 
 
为什么美国这么发达,科研成就这么多硕果,生产力(productivity)却停滞不前?我相信那是因为内卷已经统治了实体经济,冠疫前美国经济如火如荼,失业率已是处于历史最低水平,那么多人却极不满足,处于贫困的群体总是得不到解脱,为什么?《布鲁金斯研究院》有一个总结,那是因为在全民就业的大背景之下,相当大一部分人是在生产力极低的服务业打工,那种最低工资,没人愿意干的脏活累活垃圾活(shitty jobs,这个名词不是十大网红语,而是美国学术用语),在中国最大的对应是送货小哥,对于
44 percent of all American workers toil in “low-wage” jobs, with median earnings of $18,000 a year.
 

 

 

 

 
 
这里了
 
 
所谓内卷性不仅仅是说竞争激烈不激烈的问题,而是说白竞争,明明知道最后的收获也没有什么,大家还是要竞争。不知道除了竞争之外,还有别的什么方式值得去生活。如果你退出竞争的话,你有道德压力。
 
现在内卷的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就是没有退出的机制,不允许你退出
所以,成功者要失败者一定要承认自己是失败的。你不仅是在钱上少一点,物质生活上差一点,而且你一定要在道德上低头,一定要去承认你是没有什么用的,是失败的。如果你不承认自己失败,而是悄然走开退出竞争,不允许的,会有很多指责
 
【这显然过头了,记者就不懂,不追问
这种竞争导致一种非常高度的整合能力,就把所有的人都统一思想,所有的人一起消耗精力和生命,也不想别的,让大家就是这么的忙碌着。
在谈到内卷
内卷是类历史上的例外:但按照项飙的说法,内卷却无所不在,主宰着芸芸众生的命运,也许情不自禁,也许心甘情愿,项飙对西方并不了解,】
 
 
是,现代美国中上层的婚姻确实是一种两情相悦的婚姻,但这种相约是美国教育系统、主流文化下“熏陶”出来的“情”,这一种趣向,不是
“贤,自然成了权力”
不是要给大家为难,这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有,却是常见的现象,就是人为制造德行。
 
否定内卷最大依据是那些真正能创出新的,对社会对大家有影响的人物,不过那是一个误解,
 
蒂尔(彼得·蒂尔,Peter  Thiel)有一个看法,他说美国最近十几二十年的创新其实都是瞎扯,古狗苹果并不是什么创新企业,而是“设计”公司,它们做的,并不是找到了一项前人没有的,或没想到的技术,而只是把现有的优化了一下,结果很多传统企业,那些故步自封没跟上的,被打垮了,财富集中到这些新的大鳄手里,但社会并没有因此得益,生产力还是停滞不前,项飙所说的内卷
 
学霸考霸
 
而美国的上层(三成)却牢牢把握着教育这一个门槛,教育与其说是为了知识,不若说是上层限制他人与自己后代抢机会的移到障碍,这才导致教育负担超出了绝大部分家庭承担的能力这一畸形现象,藤校更成了奢饰品,妆点的标签【9,10】,这一点,与中国貌离神合。
 
与中国的学霸考霸环境相比,美国教育既有它自由的一面,那就是大家真的不背书,但还是有一个“制造人才”的潜在动机,尤其是把孩子分成“有能力”和“无能力”的两类,那些有能力的,还是要会成为“成功的”人,而成功,就是一场争夺,争夺就有输有赢,那还是一种零和的气氛
 
 
今天左右的敌对,不是冠疫才开始的,更不是大选进入尾声,争执激烈才达到这种地步,甚至也不是淳朴当选带来的变化,而是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动荡之后的变革渐渐演发50年形成的,年头描述美国今天择偶的态度【12,13】,就指出这种主要按智力(在今天知识经济里最关键的能力)、宗教文化重新划分社会等级,靠经济利益带动社会本身自发地重新组合,演变分离出新的利益团体的一个阶段,这分离聚合,不仅形成了两个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冲突的两个阵营,也造成了阵营内部精英和群众基础一种相互利用相互依赖的关系,美国民间对政府和社会组织(如媒体、文化精英集团)的信任程度不到两成就是这种利用关系的反映。??is this the right place for this paragraph?
 
没有人想下来,财富,地位,声望,人缘,权势,甚至学识,拥有这一切所带来的“自由”,当这一种心态成为潜意识,成为不自觉的一种指导思维,成为常态,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只有你想得到而没得到的,才是不应该的,这也,你不是一门心思想着维护自己已经得到的一切,而是自然地,下意识地维护自己已经得到的一切,当与你相似的群体都达到这一境界到时候,社会就僵化了,以为社会下层再也没机会往上攀,同样,你也没机会往更高的一级攀,那么除了内卷,还能做什么?
 
The most successful people are not the most talented, just the luckiest, a new computer model of wealth creation confirms. Taking that into account can maximize return on many kinds of investment.
 
读读我之前介绍美国财富分配的一文,可以领悟到不仅仅是越往上财富越高,而且是指数式地增高,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你的社会地位往下掉,那么你的财富就往下掉,指数式地掉,这是任何中产的恐惧,这种恐惧是普遍的,中国中产这么感觉到,美国中产也同样感觉到。
 
There are three things as the ingredients for happiness: having meaningful social relationships, being good at whatever it is one spends one’s days doing, and having the freedom to make life decisions independently.
 
How Civilization Broke Our Brains
这种焦虑贯穿在美国生活的上上下下。《大西洋月刊》的一位作者唐神和朋友交流大家为什么在星期天尤其焦虑,最后觉得是美国工作狂形成的一种焦虑,就是星期天本来是为了休息,但却被潜在的工作节奏在背后捣鬼,以致神志不安,现代人那种偷闲的内疚感充斥心头。据8年前一项关于美国幸福感的调查解释,觉得幸福的,是那些不徐不疾,张弛有度的人,不过这项调研却发现了另一面,那些无所事事之人觉得很不幸福,而最不幸福的,是那些不知做什么却一天都赶集似的,赶,不是事多,而是为了弥补六神无主而寻找,这种失落来自于
 
今天社会已经给每一个人一种新的生活节奏,工作家庭都是生活节奏的一部分,不可缺的一部分,为了适应这种节奏,每个人都把自己的24个小时“安排”起来,不安排时间就显得不存在,成了浪费,也带来的失落。
 
人以前不是这样的,人曾经有一种自足的状态,以前不一定能每天吃饱,穿、住也是将就,唐神引用了人类学家苏紫漫对一个部落的调查,发现他们很幸福,怎么做到的?干活能少干就少干,能生存就行,而且整个部落有规矩,不反对相互竞争,打压争名夺利,没人想着“退休时我积蓄了多少,比起老张我是不是更体面”,这个部落与“现代人”对比,【perfectly content to work as little as possible and—not coincidentally—ingenious at designing customs that discourage competition and status-seeking】,我们物资丰富多了,本事也打多了,智慧也不少,为什么不总能幸福?
 
部落之所以幸福,是他们的无忧无虑,没有“目标”,不用担心今天“尽力了吗”,他们有吃有穿,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逗乐。与之对比,现代人的“空闲”都是带有任务的,空闲不是呆在那儿什么都不做,也要有所为,不是给自己的提高修养或在职场?,就是考虑如何给下一代升学多打些基础。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是一生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我们的人生就是围绕着生活工作这两条线索,工作更是支撑整个生活的核心。
 
以前大家群居,一切都是社区的,共享的,农业革命后生产有了的剩余,剩余就养了一个有闲阶层,初步的分工和特长竞争就出现了,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分工成了组织生产的主要机制,特长和技能是竞争力基础,所谓现代化,就是当个人从自己的社区,家族和宗教中被“解放”出来,成了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人”的过程,当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人”,与传统决裂时,我们就买入了现代化,如涂尔干(Émile Durkheim)与韦伯(Max Weber)一百多年前所指出的,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人给自己带来的是空前的自由和选择机会,但失去了自己的根,没有家族在背后给你撑腰,也不在知道什么是善恶,可觉得存在的迷茫,而这种自由,也使得你自己成为整个生产机器的一个可以替代的部件,自由就是接受风险,然而这种自由和选择的回报,是对能力的奖赏,从那时起,个人主义就带上了现代气色:你为你自己这么一个个体去追求无止境的回报,因为回报才是唯一可以证实你存在的价值
 
When a recent Pew Research Center survey asked about the secret to happiness, most Americans, of all ages, ranked “a job or career they enjoy” above marriage, children, or any other committed relationship. Careerism, not community, is the keystone in the arch of life.
 
人的忧虑也因对自我和世界的不断认识而加强,苏紫漫发现人与时间的关系让时间不知不觉成了控制了起来,这当然是个比喻,但人类的进步让每个人都不断质问自己,“我的将来会怎样?”这个问题人类的老祖宗是不问的,没必要,因为要为将来打算,人必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同时也控制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有多少是解释,多数是我自己产生的想法,说不清】,唐神解释说一个社会总是把大家往正面,不断变得越来越好的方面引导,以正能量为主导,而那些对对前途没有信心的,则被“诊断”为心理不正常,这点福柯已经分析得极为细致,精神病有病理上的原因,但也有不少是社会规则所致,一个社会不能接受向现行体制挑战的“异类”。当你无法跟上时代的进步,这种失落感就成了心头上不可挪动的一块大石头。
这是精英教育、培养、成长、接班、控制的过程
 It is at the heart of our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corporate development, which presumes that young students and workers will gladly spend decades honing skills that they will be well compensated for only years later
 
这是个没有解决方案的死结,苏紫漫说他调查的那个部落为了减轻这种因区别而带来的忧虑——区别择优高低,有高低则导致不平等,部落的解决办法是压制任何也可能出人头地的人和事,如个人单独打猎带回来大量的肉反而被挤哒成不值分毫,也就是说原始部落的幸福感是建立在绝对平等的基础上的,对于自给自足,无欲无望的部落,这可能足够了,但对于尝受过现代文明的人,这有吸引力吗?
 
这个教训是什么?幸福是个奢饰品,可望而不可即
 
 
原始人那种吃饱就睡的时代是没用了,要担心的太多了,即使你闲下来一阵子,也不能消除你心里的焦虑,连穆勒(John Stuart Mill)也觉得此幸福不是彼幸福,流浪汉的幸福远高于猪的幸福
 
什么是快乐、幸福?
资本主义占据世界舞台之后,不但人类生存的生产
 
施鲁赫特教授选择从法律社会学切入
涂尔干(Émile Durkheim)
 
穷人的孩子不笨,在美国也被证实:
之所以“实现‘鲤鱼跃龙门’梦想的‘寒门子弟’仍是少数”,是因为环境太差
Ms. Cornfeld said, are clear: “Our nation’s talent is evenly distributed; opportunity is not.”只要这些孩子能有同样的机会,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大致相当。
 
内卷不仅仅反映了人口和底层在现代化进程中脱贫后希望生活能更上一层楼而被资源财富
 
为什么中下层劳动力的价值相对于资本越来越贬值?全球化,智能化当然是主要因素,原因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和过去几十年生产力停滞不前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但确是全世界在产业结构和技术上缺乏革命性发现的
 
缺乏新的,开创性的产业革命,
 
内卷带了的焦虑,是你观察到有这么一种现象,当这种现象无处不在的时候,内卷成就是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社会一种内在规律。那为什么会有内卷?
 
内卷不仅仅是社会分配不均,流动性僵固的反应,而且反过来,正是因为参与内卷的群体希望社会分配不均,流动性僵固,他们才加剧内卷,使得这种社会分配更加不均,流动性更加僵固。内卷是中上层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主动参与,甚至带动的一种风潮,为的是让社会中下层没有机会上升到威胁自己的程度,这一伎俩也是发达国家维持自己占据世界上游的手段,发达国家是有良好的社会体制地秩序,控制着发达的技术,但他们吹嘘的“公平”“清廉”“环保”实质上成了遏制发展中落后国家的借口,这些机制是好,但不能主次不分,取代了发展,
“公平”没有机会,“环保”阻挠发展,“清廉”打击异己,
 
下次说说两个不常见的社会解释。
Chinese history shows what happens when an old system loses its force
 
 
现代是西方启蒙,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结果,很多西方坚定支持者往往这么告诫广大穷人,你现在过的比以前一个国王都好,国外有厕所吗?有抗生素吗?有手机吗?你要是对中国那一套有意见,就会意识到这种说法正是中国政府宣传的那一套,就是看看现在日子是不是比以前好了?肯定是,但好了并不是没有新的,前人没有的难处了。
 
收入分配
(数据到2015)
 
 
 
顶层10%的财富压倒性地占据了全国的大部分,体现了一线城市群体对国家财富的控制,底层一半则被完全排挤出资产(主要是房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