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访问英国的细节甫将出水,美国的媒体几乎不约而同的调侃说英国这是向中国磕头,而中国的媒体不约而同地反讽美国人吃了太多的酸葡萄。
其实,美国人的酸因为粗鲁只是写在了扭曲的脸上,而德国人的酸因为抑郁却是纠结在肠子里。英德两国百年不和世人皆知,冷战期间因为苏联这个共同的敌人假惺惺的好了那么一阵儿,这和80年代初中日友好的幻梦岁月没有本质的不同。
中国发展的30年也正是德国发展的30年,残酷的是,中德发展的30年恰恰映衬了英国衰落的30年。问题是英国甘愿就此低头唯德国马首是瞻甘愿俯首称臣吗?答案很简单,那是不可能的。骄傲的英国子民可以哀叹日不落帝国的不再,但他们挣扎着也会从普世主义的“法理”源头去抚慰自己孤独的心,他们永远会从“山姆大叔的娘家人”这个现实世界的身份中找回失落的辉煌。1950年1月中英建交,1950年到2010年60年反华,2015年又率先加入亚投行,这种矛盾而又傲慢的对华历史不遆是当代国际政治的侧写,其实我们何妨说这正是英国历史品格的独立显现?
德国GDP比英国多了1万亿,整个欧盟叱诧风云忙里忙外的似乎只有德国,但遗憾也好庆幸也好,现实问题是英国根本不鸟德国。如果说英国成不了欧盟什么好事,那么只要反手,英国就能让欧盟处处碰壁成不了什么大事。对此你可以有千百种理解,但英德之龃龉正源于英国对德国逞霸欧洲的警惕,这正是英德关系的根。
在英国德国大学数量相差不大(300所)的背景下,孔子学院在英开设27所,在德14所,说孔子学院不带政治色彩是瞒天过海自欺欺人,而这种数量上的差别又很能说明问题。你更不能想象的是2012年宋祖英在伦敦阿尔伯特歌剧院演唱时的盛景会在柏林出现,德国人喜欢艾未未远胜过喜欢宋祖英这不是什么秘密。
从总理到查理再到财长,英国近年对习近平访英的铺垫就不仅仅是经济的。我不能说这是英国人的心机是彰显他们与德国人的不同,但事实上这让中国人多少认识到了德国的虚伪与实用。当我们认识到所有的经济都是政治的时候,而一个国家大反其道自诩和你只谈经济不谈政治,那这个国家其实是精明过头了,德国实质上就是这样的国家。
美国的反华有精英阶层和市民阶层(包括媒体)的二元区分,有理性和情绪的二元区分,但是在德国你看不出有这样的区分,英美媒体间或会挤出一丝笑容讴歌中国,但在德国你不会抱有如此奢望,如果我说90%以上的德国教授对中国的进步缺少善意的回应,我真的不知道我是胆小了还是夸张了。
如果说欧洲人没有say hello的习惯那是一种表象,而德国人的冷漠就为这种表象植入了更多的元素。如果你恰好在美加澳或者英国生活过,你会不时的感受到你所居住的小区带给你这个中国人的一丝暖意,倘若你是居住在德国多多少少也会有,但基本是少的可怜。令人悲哀的是,这和你居住的小区是高端中端低端没有任何关系,这和你的个人修养,生活品质也毫无任何关系。2013年中国对德国直接投资存量为9.11亿美元,截至2014年底,中国对英国的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400亿美元。2014年中欧贸易接近6000亿美元,而欧洲理事会却是一个极端的反华机构,由此,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好理解的了。
习近平访英,当然可以说是看上了伦敦的金融看上了英国的核电高铁,如果办成了的确是实打实的干货。伦敦的外汇交易是纽约和东京的总和,借伦敦之力促人民币出海乃人民币国际化之题中之义;若中国的核电高铁在英国落地,欧盟的技术标准贸易限制又该何以自处?纠缠已久的东南亚高铁是否终于可以云开雾去?
但我以为习为经济而去,但其志不在经济。以大面积的经贸成果撬动美国同盟,举办亚投行试过了,这次去英国就是再试。除此之外,习近平点穴式的一站式访英,经德法而不入,就是要敲打德法牵头的欧盟,更直接的就是要敲打德国。习近平说,“英国表示愿做对华最开放的西方国家,这是一个明智的战略选择,也完全符合英国自身的长远利益。中国期待着同英国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开展合作。”这话是说给英国的,但我听着这更像是说给德国的,因为在可预见的将来,当中国工业不再仰望德国,两国经济完全失去互补的那一天,德国的机会主义将如何变轨?是远离中国还是接纳中国?因为从更加长远的谋划上,中国不会浪漫到希望世界上出现一个亲华的德国,但中国太想有一个独立强大的欧盟。为此,中国就一定要紧紧的牵制德国。
习近平在西雅图对美国工商界说,“你们在中国是获得了巨大利益的,希望你们多做对中美有益的工作。”那么德国的商人们在中国赚的少吗?当德国政府意图以热络的经贸关系掩护他们在政治上的刻意撤退并且自以为得意的时候,来自中国的任何举动都会牵动德国人的神经,我想无论习近平在英国的访问是否能够大获成功,都会让德国感到不便泄露的紧张,而中英两国在政治上的互动,大大小小的表示都会让默克尔有被撕下遮羞布的感觉。赚得钵满盆满的德国可以不愧,可以不酸吗?
二傻趁兴,由不得题外乱弹二则:
美国进12海里不是问题,但趟进这潭死水怎么收场怎么下台阶对双方都是不小的问题,我相信有不公开的管道正和美国较劲。
习爱球不假,但谈足球抓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当然皆大欢喜,但他其实想要的是全民的体质,单说体质很敏感,所以说足球。由此我还推断,你可以瘦弱但你少扮伪娘,引领中国青年的榜样应该是健康,阳光,毫无病态的。
2015,10,19
无聊斋
欧洲国家争夺北京好感的竞争变得越来越狂热。德国《南德意志报》称,前欧盟贸易委员卡雷尔·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是个直言不讳的人。他在2013年访问北京时称,中国正在分化欧洲国家。德古赫特提出这一的警告是有理由的:当年他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制造商启动反倾销调查时,多个欧盟国家阻挠他——因为担心自己的生意受损。站在最前沿的是德国。
在德古赫特访华过了几天之后,英国首相卡梅伦(David Cameron)就在2013年12月带着庞大的代表团抵达北京。他庆祝了预期中的生意。现在英国人更进一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19日对伦敦进行国事访问时,英国将为他铺开“最鲜艳的红地毯”。
10月19日,中国主席习近平抵达伦敦开始英国行
今后几天和未来几周,人们将会观察到最重要的欧洲单干斗士们将同中国领导人单独会谈:习近平访问英国后,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和法国总统奥朗德(Fran?ois Hollande)将分别在10月底和11月初访问北京。
目前来看,脱颖而出的是英国人,他们想不惜一切代价讨好北京。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George Osborne)9月访问中国为习近平访英做准备,既没谈论人权问题,也没有谈论南中国海的紧张局势或欧洲企业在中国受到的歧视。相反,奥斯本大谈两国“黄金关系”中的“黄金十年”,承诺:“我们希望成为中国在西方的最好伙伴。”
德古赫特曾呼吁:“我们应该冷静地和中国打交道。”今天,人们感受到的冷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少。相反,争夺北京好感的竞争变得越来越狂热。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竞争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中国一直是分而治之的高手。在北京看来,这是非常理性的行为,”曾在2004至2007年担任德国驻华大使的史丹泽认为,“但中国所玩的游戏‘谁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成功。”这发生在中国在国际上变得越来越活跃且开始对全球规则施加影响力、而四分五裂的欧洲人在北京正失去影响力之际。令人惊奇的是,欧洲人这样做是自愿的。中国根本用不着分裂欧洲,欧洲人自己就这么做了。
中国试图对欧洲产生影响,这从很多倡议中可以看出,例如中国和16个中东欧国家(其中11个是欧盟成员国)之间的“16+1”机制,该机制在两年前建立时令布鲁塞尔感到吃惊和不安。在成立由中国倡议的亚投行时,欧洲人之间的竞争令人印象深刻。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米科·霍塔里感叹:“人们没有多大兴趣在欧盟层面协调对华政策。”
欧洲人的日益短视也有一些原因。世界金融危机和低迷的国内经济把很多人的目光限制在政治行动能够带来的纯粹经济利益上。此外还有欧洲政治的重新国家化趋势。最后,布鲁塞尔的欧盟委员会被希腊、乌克兰和难民问题等问题搞得筋疲力尽,无暇顾及中国。
两个字:超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