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曹先生

5年前在新浪开博(同样的博客名字:北美曹先生),主要撰写北美教育、投资、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文章,借文会友,并希望能助人助己。现同时在文学城开博,希望能得到这里新朋友的关爱和支持!谢谢!欢迎来温哥华!
个人资料
正文

学医学商学IT,听听他们怎么说

(2017-08-07 22:01:54) 下一个

上周五晚上,我们“幸福家庭青年群”在温哥华组织一个小型聚会,探讨交流年轻人的职业发展问题。本次活动共有11人参加,其中第一代移民7人(3位年轻人、4位家长),第1.5代的年轻人3人,第二代的1人。【备注:一般而言,第1.5代是指随父母出来的;第2代是指在本地出生的】

第一个环节,是大家的介绍认识。我是群主和组织者,率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我个人在国内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过金融投资和教育工作,8年前全家移民过来,现在也是搞教育和投资咨询业务,重点协助新移民家庭融入本地和帮助下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特别是创业和从政等),所以经常组织一些主题聚会活动,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受益,今后相互支持,共同在新的家园生活得更加幸福、喜乐,取得新的成功!Sandy以前一直在国内工行和温哥华工行工作,一年前到温哥华市政府的经济委员会工作,负责向亚太地区推广温哥华的重点产业,吸纳相关的企业和投资人进入温哥华。Jenny从国内大学毕业后,到香港到新加坡,又到温哥华,一直在IT通讯行业工作,也是这方面的专家。Shelly来温哥华4年左右,在国内是搞教育工作,在这面更有用武之地,目前在一家教育机构做英文写作老师,帮助小留学生度过最困难的英文写作关。

Kaiwen在国内读大学是“2+2”模式,一年前在曼省完成大学本科后,来到UBC读研,现在是食品科学领域的博士生一年级,正在考虑自己主攻的研究方向。Stanley高中时就到安省读书,去年底从多大商学院毕业,目前在温哥华的一家孵化器创投公司工作,同时还做些私募基金的业务。May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完本科后,留学温哥华,两年前从SFU硕士毕业后,在RBC银行从事金融工作;另外她还和朋友合搞了一家教育机构,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这面的大学生活。这3位是年轻的第一代移民。

达立算是今晚的客人,因为他才有今晚的聚会。他9年级的时候妈妈移民到萨省,后来读牙医,两年前到BC省的甘露市(Kamloops)从事牙医工作。Steven四年级的时候随父母移民来温,在维多利亚上完著名的私校后,考入西安大略大学商学院。Steven有想法有激情,上大学的时候在Apple公司兼职上班两年,还曾收到过正式的全职offer,但他坚持读完大学后,返回温哥华,目前在一家知名的本地网络传播及数据管理公司工作。Mina(Shelly女儿)马上要上10年级,她是今天聚会的最小的1.5代,今后要读什么专业还不明确,不过她对艺术很感兴趣的。唯一一个第2代是Jerry(Jenny儿子),他也是马上要上10年级,他可能是受父母和哥哥(今年上UBC读商科+计算机)的影响,今后也准备要学IT方向。

第二个环节,达立专题分享他的学医感悟。他在萨省读高中,他的同学基本都是本地人,他说高中班的同学大概有一半(20来人)都选择学医,剩下很多都学IT类专业,不少是去了美国名校,毕业后很自然大都去了硅谷高科技公司工作。达立大学本科3年后,就考取了牙医学院,又苦读四年,两年前来到Kamloops的一家牙医诊所开始了从医生涯。这个诊所算是当地最大的一家了,加上他共有三名医生20几位护士,还有几位辅助人员,他每周工作4天,能够很好地Balance自己的工作和业余生活。但他说,他的那些医学院毕业在做住院医的同学还在上学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大量的课程、考试和实习等,一直到30几岁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执业医生。

说起做医生辛苦,达立说这有很多方面,一方面是学习时间长,功课考试多,另外做实习医生时也非常不容易,常常连续工作很长时间。真正做了医生后,还有压力和挑战,医生往往是On call的,有手术马上就得赶过来,这样的Schedule难免会让人紧张的。学医和从医如此辛苦,但是在北美要考进医学院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是有严格的数量限制,另外不仅要求大学的成绩非常优异,还有重要的面试环节来测试看申请人是否有做医生品性和是否善于沟通是否能够承受压力等等。

达立和我都很认同华人孩子应该更多地选择学医和从医,虽然这一行很辛苦也不容易进入,但是做医生在这里是非常受人尊重的,待遇也很好,而且华人也有这方面的学习能力和服务精神。达立还讲到,学医行医是辛苦,不过他那些从事IT的同学也不觉得容易。他们学IT好就业薪资高,但是同样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并且竞争激烈,动辄就因为项目变化而要另寻新单位。前不久他去硅谷和他们聚过聊过,这些做IT的同学很希望工作和生活能够得到很好的平衡,但是身为IT人却每天都要思考工作。

第三个环节,大家边吃晚餐边继续交流。我们身边在加拿大学医和做医生工作的人很少,对这方面的情况都缺乏真实准确的了解,所以在吃饭过程中,大家又问了很多问题,达立都一一作答,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还特别对两位即将升入10年级的弟弟和妹妹说到,将来如果选择学医的话(或者无论学什么),在高中阶段这几方面非常重要:1、要参加debate(辩论)的训练,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2、一定要把数学学好,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以前还真不清楚做医生要有这个能力);3、要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和leadership;4、要多做些义工,尤其是去医院和养老院这样的地方,培养自己的爱心和同理心。达立的这几点建议立刻得到在这里读过中学的Stanley和Steven的高度认可。他们两个都学商,也都很有这方面的头脑,现在都干得很好,Stanley还和大家分享了不少创投知识,也让我们几位上一代人耳目一新,并为他们的打拼和进取而骄傲!

年轻人在一起一定会聊得很嗨很前卫,而我们和他们在一起也会充满激情,学到很多新东西。这期间,他们又带头聊起AI的发展,AI对未来的影响,对他们的影响,对职业的影响,等等,都非常有意思。后来,又聊到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想把艺术当成主修专业来学习,对此Stanley结合他自己小时候学钢琴学艺术的体会说,最好不要把这个当成专业,但可以有这方面的辅修或者当成个人的兴趣爱好是最好的了。

在专业和职业选择上,别说第1代移民不容易,就是第1.5代、第2代甚至之后都有相当的难度。有人会说,应该像这里西人家庭那样,完全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家长不要跟着瞎掺和了。且不说你了解的可能只是表象或者只是一部分西人家庭的情况,即使真的如此,我们的孩子和西人家庭的孩子完全一样吗?首先,兴趣来源于认知和了解,如果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和职业,何来兴趣之说?我们华人的孩子是否真的了解医生、律师、政府公务员、记者、主持人、社会工作者等等这些职业呢?其次,虽然这里的中学教育会传授一些基本的职业知识,但是这方面的感性认知和真切了解还是主要来自于家庭、父母和周围的亲友。现在不少新移民都不在本地工作,或者即使有工作,我们的孩子能像西人孩子那样从爷奶(外公外婆)、父母、叔叔阿姨那里得到专业和职业启蒙吗?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华人孩子最后大都集中在STEM的专业上;所以,在专业和职业选择上,除了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外,还要帮助拓宽孩子的视野,让他们有更多和更好的选择权!

这次活动时间紧凑,大家交流分享的信息都非常有价值,每个人都有不小的收获。再次感谢达立远道而来,传经送宝!也希望今后能不断有年轻人带来他们的体验、感悟和观点!

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幸福家庭圈,谢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北美曹先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心已远' 的评论: 谢谢您的惠顾和点评!我在温哥华,欢迎有时间过来游玩!
心已远 回复 悄悄话 可能是圈子的关系吧,我也是第一代移民,身边的朋友主要以商科为主。
曹先生的活动很好,祝越办越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