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曹先生

5年前在新浪开博(同样的博客名字:北美曹先生),主要撰写北美教育、投资、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文章,借文会友,并希望能助人助己。现同时在文学城开博,希望能得到这里新朋友的关爱和支持!谢谢!欢迎来温哥华!
个人资料
正文

2025美国游4:中南部的民权运动

(2025-07-15 11:24:08) 下一个

这次美国中南部自驾游,原计划和去年东南部自驾游一样,重点就是看各个州的首府城市、参观州府大厦,以及游览这些州最大的城市和当地的博物馆、大学、教堂等等,从而完成我期待多年的美国“圣经带”之旅,此外并没有其它特别的主题,但这次在德州奥斯汀参观林登·约翰逊图书馆时,我一下子有了新的游览主题:美国的黑人历史和民权运动。

美国黑人发展史

无疑,美国的民权运动是由美国黑人主导的;而早期黑人主要是住在美国南方州的,所以这两次南方之旅应该对黑人族群有个更好的认知。对美国黑人族群,更规范和准确的称呼应该是“非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因为他们的祖先都来自非洲;之前被称呼过Black和更早的Negro等,都因为有歧视内涵而不再使用。

美国纯粹黑人现在约有4200万,占美国人口约12%;还有混血黑人约600万,合计4800万,约占14%(美国总人口约3.4亿)。美国的族裔和种族比较复杂,如果把拉美裔(其中大部分是墨西哥裔)作为一个族群来看(现约有6300万),那么非裔族群是美国的第三大种族群体,仅次于白人族群和拉美裔。

最早的黑人是16世纪初被贩卖到美国(那时的英国殖民地)的奴隶,从那时到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黑人人口约有76万,占总人口约19.3%(这是黑人占比最高的时候);之后到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时,黑人约有450万(占14%),其中约有10%多的黑人为自由人;再到1930年增长为1190万(占9.7%),这是黑人占比最低的时期,然后发展到现在的状况。

黑人被贩卖到美国做奴隶,基本上都生活在美国南部州的种植园里。在1910年以前,有约90%的黑人住在南部州,但从1916-1970年间黑人开始大迁徙,有约600万黑人因为南方州经济落后和种族隔离而被迫迁移到美国的东北部、中西部和西部。

后来自民权运动以来,这一趋势发生了逆转,越来越多的黑人反向迁往南方,现在南方黑人约占黑人总数的60%,其中德州、佐治亚州和佛州的黑人人口都在300万以上,而密西西比州黑人人口比例最高(约为37%),其次是路易斯安那州(约33%)。

1861-1865年,美国因为南方“蓄奴州”与北方“自由州”的政治对立,发生了影响深远的美国内战(American Civil War),也称为南北战争。关于这场战争,在去年美国东南部之旅中有过一些观察和了解。这场战争让美国黑奴获得自由,他们似乎得到了宪法赋予的平等权利,但实际上他们又面临着新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为此进行的民权运动长达近一个世纪。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美国以黑人为主的民权运动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该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重建时期,于1954年-1968年间到达高峰,以期终结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种族歧视以及对黑人的选举权剥夺。下面只是几个民权运动历史长河中极为重要的事件:

◎ 1876年至1965年间,美国南部州对有色人种(主要针对非裔美国人,但同时也包含其他族群)实行的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吉姆·克劳法(吉姆·克劳是对黑人的贬称)规定公共设施必须依照种族的不同而隔离使用。这些种族隔离法律直到1965年才完全清除。

◎189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作出“普莱西诉弗格森案(Plessy v. Ferguson)”的判决,确立对黑人采行“隔离但平等”的措施合法,这对南方黑人的人权和民权运动造成严重的打击。

◎1954年,美国联邦法院在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推翻了 "隔离但平等 "的理论,宣布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违宪。这为一系列民权改革奠定了基础。

◎1955年,阿拉巴马州的黑人女性罗莎·帕克斯在公车上拒绝让座给白人而遭逮捕,引发联合抵制蒙哥马利公车运动。她后来被称为“现代民权运动之母”。

◎1957年9月,阿肯色州小石城学校委员会宣布逐步改变种族隔离的现象,在白人的小石城中心中学首批录取了九名黑人学生,导致当地发生对抗事件,当时的艾森豪威尔总统派遣空降兵护送这九名非裔学生进入小石城中央中学免收滋扰。

◎1963年8月,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广场聚集了二十五万名群众示威反对种族隔离,当时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发表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这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高峰。

◎1964年7月,林登·约翰逊总统签署了《1964年民权法案》,以及随后的《1965年投票权法案》,结束了美国官方的种族隔离和公共生活领域里的种族歧视。民权立法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之后持续改善非裔美国人和其他少数群体的权利铺平了道路。

等等,这些历史性事件推动美国民权运动走向高潮和走向胜利。在去年的东南部之旅中,我去参观了罗莎·帕克斯拒绝让座的车站;这次旅行中又去了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中布朗小时候就学的门罗小学和小石城中心中学等重要历史遗址。

从1970年代以后,在民权运动基础上美国又兴起了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为少数族裔和女性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直到本世纪初至今发展起来的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思潮和运动。

美国民权运动乃至后来的平权运动中,非裔族群都是绝对的核心群体和主导者,但其他族裔,像犹太裔、拉丁裔、亚裔、原住民、白人自由派等也积极参与,以各种形式支持民权运动,包括示威游行、法律援助、经济支持、政治游说等,共同造就了美国民权运动的成功。

参观的两个民权博物馆

本次旅行中,围绕着美国民权运动,重点参观了两个民权博物馆。一个是密西西比州民权博物馆。该博物馆位于密西西比州的首府杰克逊,与密西西比州历史博物馆比邻而建,于2017年12月9日落成揭幕。在揭幕典礼中原计划邀请时任总统特朗普参加致辞,但因很多非裔美国人和民权领袖的反对,特朗普虽然当天飞到密西西比州,但没能出席公开落成典礼。

这个博物馆主要记录和展示1945年至1970年间美国密西西比州民权运动的历史,其中展览的重点是私刑、三K党和吉姆·克劳法,让我们从中更直观地了解了美国民权运动的历史。

第二个是孟菲斯国家民权博物馆。去年东南部自驾游时,去过田纳西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纳什维尔,这次本来没有要去田纳西州的计划,后来因为要游览了解美国的民权运动,再者也比较顺路,就决定去田纳西第二大城市——孟菲斯(Memphis)转转啦。

孟菲斯现有人口约61万,在1970年人口就曾达62万,其后人口总规模有增有减变化不大,但是人口结构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非裔族群不断增多,从1970年的约40%很快增长并稳定在60%以上。其它非裔人口占比超过一半的大城市还有底特律、亚特兰大等地。

孟菲斯除了以其特色音乐(蓝调、灵魂乐、摇滚乐、嘻哈乐等)闻名外,还因其在美国民权运动中的作用而闻名。1968年4月4日晚,马丁·路德·金博士就在这里的原洛林汽车旅馆306房间遇刺身亡,时年39岁。后来,就在此处创建了国家民权博物馆,其展品追溯了美国民权运动从17世纪至今的历史。这是美国最为重要的一个民权博物馆。

●  塔尔萨黑人华尔街

塔尔萨(Tulsa)是俄克拉荷马州仅次于首府俄克拉荷马城的第二大城市,现有人口约42万。塔尔萨1898年才建市,当时人口寥寥;但自1901年在塔尔萨成功钻探出石油后到1930年间,塔尔萨的人口迅速膨胀到14万多。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塔尔萨被称为“世界石油之都”,其能源产业的成功带动了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热潮。

在塔尔萨建市和早期发展过程中,有一批黑人来到塔尔萨,聚集在格林伍德(Greenwood)小镇,他们创建了自己的餐馆、杂货店、旅馆、珠宝、服装店、电影院、理发店、图书馆、夜总会和医生、律师和牙医的办公室等等,类似于自给自足的“唐人街”,是当时美国最富裕的黑人社区,也因此被称为“黑人华人街”。

但在 1921年5月末,因一个突发事件点燃了两大族群间的矛盾,这个繁荣小镇被一群武装的白人暴徒烧杀抢,这场浩劫持续了16个小时,直到州长出动国民警卫队才结束。

这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种族暴力事件”,死亡人数超过300人,毁损财产数百万,后来这个小镇虽然几经振兴努力,但始终未曾恢复昔日的辉煌,只能通过2021年在此建成的“黑人华尔街历史中心(博物馆)”来了解这段独特的黑人历史。

6月12号从堪萨斯的Wichita开到塔尔萨,我们先去参观了这个黑人华尔街历史中心,之后去看穿过塔尔萨的美国66号公路(又被称为“母亲之路”或“美国大街”)的历史景点,晚饭后路过奥罗尔·罗伯茨大学(一所基督教大学),这所大学的建筑非常有特点,可惜那天天气阴暗没法拍出漂亮的照片。

●  俄克拉荷马州原住民博物馆

本次旅行最后要去的是俄克拉荷马州,查查当地主要旅行景点,才发现其首府城市俄克拉荷马城这里有个美国原住民博物馆(First Americans Museum),而且俄克拉荷马州也是美国原住民人口比例(约占13%,为仅次于阿拉斯加州)和人口数量(约有50万,仅次于约有100多万的加州)都很高的州,所以借机也了解一下美国的原住民状况和参观这个原住民博物馆。

美国原住民(Native Americans或Indigenous Americans)也被称为美国印第安人(American Indians)或第一美国人(First Americans),是指居于美国的起源于美洲(包含阿拉斯加但不包含夏威夷)最早期居民并保持部落联系或社区归属感的人。目前美国原住民(纯血统的)约有近400万人,混血的约有近600万,合计约近1千万,约占美国人口的3%。

在1492年,欧洲开始对美洲进行殖民之际,整个美洲(以及现在的美国版图内)会有多少原住民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之后的4个世纪内,原住民的人口应该是不断下降的。

在18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印第安人迁移法案》,将美国原住民从其已建立州内的家园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土地,以适应东部欧洲裔美国人口的持续扩张,这一过程又造成了原住民人口进一步下降,乃至到1890年时降到最低的约25万人,此后从1950年起,原住民人口急剧膨胀(包括后来自我认同所带来的)。

在美国历史上,原住民所经受的苦难可能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少数族群,特别是从美国内战后,这种状况愈演愈烈。美国原住民与非裔美国人一样,在美国南部腹地也遭受着吉姆·克劳法和种族隔离的迫害。后来,美国原住民积极参与和支持美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和民权运动,最终推动民权运动和平权运动不断走向胜利,但时至今日,美国原住民的生活状况和经济条件还是相对最差的。

位于俄克拉荷马城的原住民博物馆是 2021年9月18日正式开放的,主要讲述俄克拉荷马州39个独特的原住民部落(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共认可了574个部落)的共同历史以及原住民的文化多样性、历史和贡献,还是很值得去参观学习的。

●  几点小结

美国民权运动是美国近现代历史中非常重要的篇章,尤其是对黑人、原住民等少数族群来说。我在这次旅行中,也由此对美国黑人族群和原住民有了一些观察和思考,简单汇总有这么几点:

◆美国民权运动(以及平权运动)已经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果,但是在今天,黑人和其它大部分少数族群仍然在很多方面面临着有形或无形的发展障碍,这其中既有外在的历史和环境的原因,也有内在的自身族群的特性和文化上的原因。

◆在美国南部州旅行,我最直观的一个感受是这面的肥胖率非常高,像西弗吉尼亚、路易斯安那、俄克拉荷马、密西西比、田纳西、阿拉巴马等都排在前几位,成年人肥胖率约在40%(美国总体成人肥胖率约在三分之一)。从族裔来看,非裔、原住民排在最前面,成人肥胖率都超过一半;亚裔应该算是最好的。

目前看,肥胖率和健康有最直接的影响关系。美国人的肥胖率是全世界最高的,我想这可能才是美国内部的最大问题。我也很奇怪,作为传统“圣经带”地区,为什么成为肥胖率最高的地方?是地域气候原因,还是族裔文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需要美国人去研究和改善。

◆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是美国黑人和其他少数族群持续推动民权运动的一个核心诉求,甚至这种权利的获得也与这些少数族裔士兵在二战战场上为美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所换来的。现在看,黑人族群在政治参与方面做得非常好(犹太族群算是例外),而原住民、亚裔(尤其是东亚裔)等的参与程度和所获政治成果都相形见绌。

美国黑人族群最早因为林肯解放奴隶运动等而大力支持共和党,后来自罗斯福新政以来至今一直全面支持民主党,对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支持率平均在85%以上。

其他少数族群尽管也是普遍支持民主党的,但相对而言对民主党的支持率没有这么高,而原住民是其中最低的,据分析在2024年联邦大选中,美国原住民支持哈里斯的约在57%(39%支持特朗普)。

美国南方州和中部地区都是共和党的铁盘区,而居住在这个区域的黑人族群和原住民都占其人口一半以上,这对于倾向支持民主党的黑人族群和原住民又是一个特别的政治考验。

◆加拿大同样也有黑人和原住民的故事,与美国的不尽相同。加拿大非裔族群除了在早期17至18世纪有一小批黑人奴隶(约1000人)被输送到当时新法兰西的蒙特利尔外,没有美国那段漫长的“黑奴史”;此外早期来加拿大的黑人还包括从美国独立战争到美国内战期间逃离到加拿大的黑人,但一直到加拿大建国的1867年时,在加拿大的黑人人口也只有2万人左右。

1971年加拿大的黑人人口约为3万人,此后随着加拿大移民政策的放开,来自加勒比地区和非洲的黑人移民大量涌入加拿大,到1981年就达24万人,至今约有160万人(其中加勒比裔占近一半),占加拿大人口约4%,有近一半生活在安省,其次在魁省和阿省,BC省约有6、7万人。

加拿大原住民(包括第一民族即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和梅蒂人)发展情况和美国的类似,目前有人口超过180万,占总人口近5%,超过一半住在加拿大西部,约四分之三住在城市地区(其他的住在原住民保留地),BC省约有30万人。

加拿大是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没有美国那么波澜壮阔的民权或平权运动,甚至可以说,相比美国,像非裔、原住民等少数族群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平等权利,尤其是原住民在争取自身特殊权益方面更是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

总之,借着去年和今年美国两次南部之旅,对美国乃至加拿大的非裔族群和原住民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学习和分析,这是北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他少数族群都可以从中有所借鉴。【注:文中部分数字可能并不精准,仅供参考。】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