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篇文章写了“上海男人”,这篇想写写上海女人。上海女人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我印象中的上海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会打扮,用发卷卷头发,讲究衣饰的细节。现在60岁左右的姐姐们大多会自己做衣服、织毛衣。她们会在领口、腰身等细节处将普通的衣服变得合身得体。常常一条丝巾、一枚别针就把衣服点缀得出色。这样的上海女人会做人家(精打细算),但不管怎样节省,总有几件像样的行头,出门总是把自己收拾的窈窕端庄,看起来很舒服。
我心目中的上海女人思想新潮,总是能很快接受新事物,跟上时代的潮流。对时尚极其敏感,引领着全中国的时尚。上海女人的时尚是有个性的,有自己琢磨出来的品味,不仰仗名牌的包装,不张扬,讲究的是别致、风雅。
生活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女人喜欢逛淮海路两旁的小街,如陕西南路、茂名路、瑞金南路,还有南京西路和它边上的石门路。在这些街上有一些门面不特别引人注目的小店,推门进去能淘到很多外贸俏货。可能是打样时留下的,每款件数都不多,有的就那么一件孤品。如果能淘到适合自己的宝贝,花钱不多,却能把自己装扮得独特。另外不能不提到常熟路附近的华亭服饰市场,也是爱时尚的上海女人淘宝的好地方。上海女人还喜欢在裁缝处量身定做服装,那就更是独一无二、极其合身了。那时的上海女人不讲究挎个LV包包,用的是适合自己的包袋。那时候上海女人的时尚是不需要大把的钞票来维系的。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有了这打扮的水平,上海女人美女扎堆。有人说世上没有丑女,只有懒惰不会收拾自己的女人。如此说来,上海少有丑女。至少就外表而言。
那时的上海女人也颇贤惠,能把家里邻里复杂的关系摆平。在私下里还会发一个“嗲”字,一个眼神,一句娇嗔,一个姿势,就让上海男人服服帖帖地放下身段百般体贴宠爱她们,甘愿做“马大嫂”(买汰烧)。那时的上海女人也还是不是很“作”的,懂得分寸。
现在那些小店少了,华亭市场早已经撤销。多的是高档商场和时尚专卖店。商品的价格昂贵,多是一些大牌商品,却少了那份别致和淘宝的快乐。
上海女人有变身为职场“白骨精”的,能自己挣足够的钱去买高档成衣。不能如此却又向往奢侈物品的女人中有不少蜕变成了拜金女,一心钓有钱男人,走捷径。可惜了。
我心目中的上海女人也如上海男人一般随时代隐去,却也变成了永恒的传奇。
后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和环境赋予上海男人和上海女人以特质。而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改变上海人。过去数十年上海的变化太大了,社会发生了大洗牌。原先的老上海人已然从舞台的中心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新上海人。我写的是我印象中的上海男人和上海女人,以作纪念。
就是因为全国人,对上海人有误解。你才写的这篇文章吧。不如叫做:为上海人正名。更贴切。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是新上海人。她曾经对上海人,深恶痛绝。她的男朋友,自称:比上海人,还上海人。是山东籍上海人。比上海人,还上海人。是上海人的骄傲吧?
而我的一位女性朋友,来自于嘉定区,就读于上海大学。也算正宗的上海人了。她言之凿凿的告诉我:对上海人,最大的夸奖就是:侬不像上海人。
所以,到底,哪句话,是上海人的骄傲?哪句话,是上海人,要避忌的?各执一词吧。何必求统一?公道,自在人心。上海的功过是非,也自在人心。不论你如何行文,这上海的印象。是国人自己的亲身体验。不是你一两句文章,就可以改变的。
因为,你所说的上海,太牛逼。与我们亲戚朋友的印象,太有别。所以,不想评论。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大美女您说得太对了,俺老煤就是有几个这样的美女围绕我身边打转,有时候一顿饭还吃掉她们大半个月薪水,我买了二合100mm的Lanccme套装香水,一条一百多的小钻链,和一个MK的小名牌包,送给四个不同的网友,她们开心死了,尤其是拿到MK包的那一个,我在Queen's mall里才花了270美元,在上海要卖4300圆,所以我提议如果您回中国,还是带MK包包给她们最好
晓岚妹妹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