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飘零的记忆

我今写博存记忆,自娱娱人两相宜。白屏黑字叙旧事,跨越时空结友谊
正文

我记忆中上海的衣食住行(行)

(2015-01-13 03:33:27) 下一个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上海,在芜湖长大,后又回到上海。我的记忆与上海颇有渊源。又有思乡的漂泊海外的上海读者给我悄悄话说喜欢看有关上海的文字。所以我打算写写我记忆中的上海的衣食住行。本篇为行篇,主要讲讲上海卓越的公共交通。姑且略过自行车、电动车等不最具上海特色的行的元素。

上海是全中国最具现代化的城市之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没有一个城市能出其右。庞大的城市,四通八达的道路被发达的公交网络所覆盖,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穿梭其间。即便在没有私家车、出租车、地铁的年代,上海的交通也很便利。

记得我80年代中后期在上海读大学时,公共汽车的票价是五分、一角和一角五分,拖着两条长“辫子”的无轨电车是四分、七分和一角三分,很经济。还有人有月票,经常坐车的话更加省钱。上了车人们一般都能自觉买票或者出示月票。车上人多拥挤时,乘客们会在购票着和售票员之间传递钱和票。

车有普通的站站停的,也有区间车、大站车和夜间车。一般间隔十分钟左右一班车,夜间车的间隔要长一些。在车的起始站人们排队井然有序,分坐队和立队。坐队比较慢,但能有座位,要坐比较多站点的人如果不赶时间一般会排坐队。

我那时最常坐的车是学校门口的49路公交车。坐这辆车途径淮海路和南京路,还记得的沿途站点有建国西路、复兴中路、常熟路、铜仁路等,最后停靠在离南京东路外滩不远处的汉口路上。到在虹口塘沽路的伯父家坐车到汉口路再到附近去转乘17路电车。我以前还常坐的车有43路,44路,淮海路上的126路等。后来淮海路上出现了911双层公共汽车。

后来我从芜湖的医院辞职到上海闯荡的初期也常坐公共汽车。喜欢在夜间坐在空落落的车上看窗外昏黄路灯照耀下移动的街景。

坐公交高峰时会很拥挤,有时车门都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关上,下面的人会帮忙往上推人。车内更是挤得没有立足之地。但是人们一般能够遵守先上后下的规则。车上人多时要提前往车门处挪动。下雨天坐公交更添了麻烦,湿漉漉的。记忆中最不堪的是有时会在车上遇到色狼,借着拥挤占女人的便宜,很恶心。我曾经有几次这样的遭遇,不敢正面对抗,每次我都挪到车门口提前下车。

现在在上海的人出行的选择更多了,除了公交,还有已成网络的地铁、轻轨、出租车和私家车。我曾经住在地铁一号线万体馆站附近,出行很方便。现在又开通了好多条地铁,已经形成了网络,覆盖大部分城区和郊区。出租车上海人叫它为“差头”,最初10元起步,包三公里,三公里以后每公里两元,还是比较公道,后来涨过价,现在大概又涨价了吧。车也不好打了,尤其是下雨天。私家车这些年尽管受到摇号的控制,仍然是多了很多,交通也因此而拥堵。不下雨、不生病时在上海真的没必要开私家车,就像在纽约市,有车反而不方便。走路、坐公交不仅便利,而且健身、环保。

我已经好几年没回上海了。想念上海,想念上海发达的公交和地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高晓岚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秋天的小雨' 的评论 : 我和我先生曾经在华苑大厦2号楼16楼租过房,住了近一年(2003年)。此前住裕德路,后来又搬到了对面漕溪北路的汇萃花园。喜逢老邻居!
秋天的小雨 回复 悄悄话 Jzhou2, 我們住的很近,我也是華亭賓館防邊的華苑大廈,鄰居問個好
jzhou2 回复 悄悄话 楼主住的地方离我近格,我住在华亭宾馆附近也就是万体馆对面。
高晓岚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东川界' 的评论 : 谢谢指正!是汉口路,我打字的时候打错了,大概想着南京的汉中路。我在那附近住过一阵子。下意识里搞混了。淮海路上的那路车以前是26路,后来改126路了。我的回忆跨度从80年代中期到00年代初。交代得不清楚。见谅。
chrisevan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东川界' 的评论 : 26路一段时期改为国脉126路,给拷机台打广告创收。同期有国脉127路和国脉128路公共汽车。
东川界 回复 悄悄话 近外滩那是汉口路,不是汉中路。汉中路在闸北。无轨电车票价是四,七,一角和十三分,个别路线有十六分。当时淮海路上开的是26路,不是126路。
086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煤OldMike' 的评论 : 建议你google一下。
老煤OldMike 回复 悄悄话 这条路是不会记错,叮叮当当的电车,来来去去常常坐的,有时候到三马路小小阿娘家,少坐一站下车只要三分,否则要六分,到静安寺外婆家只纪得是像现在上诲坐的公共巴士一样,但是巴士顶上有没有两条杆子需要得牢电线,或者不用得牢电线的是忘记塔了,因为当时一年也顶多坐不超过两趟,而且一定与哥哥姐姐一起去的,也一定哥哥买车票,所以不知道票价,
086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煤OldMike' 的评论 : 记忆有错!有轨电车1路是从静安寺到虹口公园(后来有到外滩的区间),12路是从静安寺到东大名路,海门路(提篮桥)。你们家要是在东大名路应该可以坐12路直达静安寺。
根据楼主说的情况妳应该是上医毕业的(现在归复旦)。
穿高跟鞋的猫 回复 悄悄话 "有时车门都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关上,下面的人会帮忙往上推人" --- 上大学时住宿舍,每周六回家,每周一返校,那车就是这么挤的,很恐怖,我是乘65路到外滩,换12路。
xiaobawang99 回复 悄悄话 晓岚写了上海的公交和地铁,忘了写重要的“自行车王国”。70,80年代,直至90年代,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后来有些人使用电瓶车和摩托车。70年代后期,我上大学时,以艰苦朴素为荣,一直骑着一辆旧的“老爷车”。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我在工作单位得到一张普通车票,有朋友帮我换了张花色车票,买了一辆墨绿色的26吋凤凰弯杆女式自行车,当时大概¥200多元,骑着那辆自行车,好象身价提高了不少,满足了我那小小的“虚荣心”。可惜没骑多久,我就出国了。后来听说我那心爱的自行车寄放在车棚里也被人偷了,我很心痛,一直不能释怀。
老煤OldMike 回复 悄悄话 俺老煤小时候还有有铁轨道的电车坐,叮叮当当,记忆中票价分三.六.九.一角二分.就在我和我阿娘住的东大名路家的路面上,一直可以坐到黄河路大光明电影院父亲的新家下车,票价好像九分,但到外婆静安寺住处就设有电车坐了,要坐公共汽车,每次都和哥哥姐姐去的,票价忘记了,还记得有一次,当时车上人山人海,我身体不舒服有点发烧,有人叫我让坐位,我不让,被人家说三道四讲了一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