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似乎把育儿看得太重,放松点、自然点就好了。我的一些想法常常是非主流的,但我为我保持独立、不从众而感到欣慰。
昨日与一同样有精神疾病的朋友打电话,聊到孩子。不可否认,精神疾病有遗传给下一代的风险,而我们作为有精神疾病的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成长环境。同时观察和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当然这点上不能矫枉过度)。
我们的孩子可能比没有精神疾病父母所生的孩子要脆弱些。我的老二祥儿刚满7周岁,他比较容易哭,很容易感到受挫折,只要事情不如他的意,他小嘴一扁就哭了,当然这种现象在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里并不少见。但是我有躁狂抑郁症(Bipolar Disorder), 我就不知道祥儿是不是也会有情感障碍,只能一方面放松些,一方面保持观察。
我这个朋友说她的孩子也有类似情况,很容易哭。特别是弹钢琴,她对孩子要求严格一点,孩子就感到很大压力,就非常不高兴。我说我的朋友可以放松点。孩子小,太严格的钢琴训练反而会扼杀孩子对学钢琴的兴趣。悠着点儿,没准有时孩子兴趣来了,这时候练琴可能效果更好。以后孩子大了要是喜欢学钢琴,就会自觉地练琴。如果不喜欢,就更不能强求了。此外要搞清楚让孩子学钢琴到底是为什么?是提高音乐修养,还是要成为专业的钢琴演奏员,或者仅仅是在考级上与人攀比?看到别人的孩子学钢琴,自己的孩子是否一定也要学钢琴?孩子是否喜欢,是否幸福和快乐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我们的可能比较脆弱的孩子们来说。朋友有些想通了。
总感觉我们这代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不论是否还拥有中国国籍,只要思维方式等是中国式的)有种落后了要迎头赶上的劲儿,对孩子上就表现为不惜代价要给孩子最好的,也希望孩子们能出人头地。我们把人生视为竞技场,总是想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小小的年纪就让他们学这学那,往往是事倍功半,孩子们也未必快乐。在美国我们的孩子们可能学习不错,但是在中学里未必能融入当地孩子们的社交圈子,未必能Fit in。即便是孩子们能上藤校,却不快乐,毕业出来后未必能真的get ahead,或者能够幸福。
记得多年前我有个客户,香港人,在美国受的教育。他个子很高,喜欢打篮球。他曾经告诉我他非常怀念他在美国上学的时光和一伙打球的朋友们。那些朋友们就喜欢打篮球。没钱了,就去加油站帮人加油,挣些小钱,然后就去打球,快乐,没有压力。这个客户当时才二十几岁,在国际公司做经理,却得了癌症,后来听说年轻轻的就去世了。他想告诉我的是快乐其实可以很简单。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比较中西育儿不同的这个比喻:中国式教育好比做盆景,父母或教育者试图把孩子们培养成事先设定的模子而不太考虑孩子的本性,像把小树苗扭曲成设计的形状,完全不顾小树苗本来的样子;西式教育好比园艺(gardening),讲究让孩子充分发展自己的天性,像给园子里的小树苗胶水、施肥、除草等,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让它茁壮成长成自己所能长成的样子。因为这种不同,总体而言,中国的孩子性格扭曲的比较多。我儿时也在父亲严格的教育下成长,长大以后花了不少功夫才多少恢复一点自己的本性。
我对我的两个孩子的教育还是比较放松的。所幸两个孩子的天性都很善良,也很幽默。他们现在还小,在学习上我主要督促他们完成家庭作业(两个孩子注意力都不太集中,需要不断地督促他们)。应为两个孩子都喜欢美术,尤其是有自闭症的然儿,我们给两个孩子一起报了课外的美术课,每周一次。音乐方面他们没有表现出特殊兴趣,我们的资源也有限(我目前不工作在家带孩子),我们就没有学课外的音乐,到现在没有学乐器,在学校到时候会教的。为了与社区里的孩子玩在一起,我们参加了童子军的活动。这个周末,祥儿突然要求爸爸教他使用工具做东西( build something with tools)。孩子们的爸爸就在后院手把手教两个男孩子怎样钉钉子,怎样使用锤子、螺丝刀和锯子。孩子们很开心。
将来孩子们能上大学最好,能上州立大学我就很开心了。不能的话学个手艺也不错。祥儿有一天还对我说过妈妈我长大了我要创造一个工作。我说好呀,那叫创业。
我认为育儿要悠着点儿。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的本性,做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不扭曲。要顺其自然一点。孩子快乐最重要。
I don't know how to live with adults with bipolar, let alone having young kids around.
Patients sometimes are very excited, sometimes very depressed, even suicidal.
Like the major female character Dana in Homeland the TV 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