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个人资料
正文

真与美、黑洞、数学和物理

(2015-01-07 10:50:05) 下一个

真与美、黑洞、数学和物理

    最近十年可说是天文物理和宇宙论研究的黄金年代,这其中被人类放在外层空间的哈伯(Hubble) 望远镜和其他设备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取得了之前在地面上无法取得的观测数据。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缩写为CXO),以美国的印度裔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S.Chandrasekhar 1910~1995年)命名。是NASA于1999年发射的一座X射线天文望远镜,观测来自外层空间的X射线辐射。原名为先进X射线天文设备(AXAF),1998年,经由向全世界学者征求命名意见,才决定命名为“钱德拉”。

      钱德拉寨卡,被朋友和学术界简称为钱德拉。钱德拉,一位纯粹的印度学者,何以能得到全世界的推崇?1983年,当诺贝尔基金会宣布钱德拉获奖之后,芝加哥大学校方在记者会上说:要以一个故事,来强调高等教育的投资绝对不能省。

       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钱德拉每星期从数百英里之外的叶凯士天文台驱车回到芝加哥大学,为一门只有两名学生选修的物理课上课。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这两位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而老师钱德拉反而在1983年才得到。可说是一堂师生三个诺贝尔奖。钱德拉的老年得奖,有一段辛酸的历程。
           钱德拉从小以惊人的自学能力学习大量的数学物理,在其叔父、诺贝尔奖得主拉曼的影响下,立志科学。后来到剑桥大学留学。

         1935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会议上,钱德拉在会上宣读论文,他指出,纯粹由理论推算,白矮星的质量上限是1.44个太阳质量(钱德拉塞卡极限),大于这个质量的恒星,不可能以白矮星的形式存在,在生命的终点,将会继续缩小下去,成为一奇异点,这可说是黑洞理论的先河。他的老师爱丁顿,当时天体物理学界的权威,却上台把钱德拉的讲稿撕碎,宣称其理论有“非常古怪的结论”。 此一当众羞辱令钱德拉难以在英国学术界立足,在1937年到了芝加哥大学。

        钱德拉有一本演讲文集:《真与美:科学中的美学和鼓动》:
 Truth and Beauty:Aesthetics and Motivation in Science
在1983年的诺贝尔奖的演讲结尾,钱德拉说:
“黑洞的物理是极为复杂的,但对此一题目的研究,令我相信古典格言的道理:

简单是真实的标记,而美是真理的光辉。
(The simple is the seal of the trueBeauty is the splendour of truth。)”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