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个人资料
正文

細雨濕衣看不見 : 于光遠(1915~2013)

(2014-12-16 16:17:48) 下一个

由「经济科学出版社」所出的《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书中,广泛收集大陆知名学者对当前中国经济学发展之意见。 做为主编的于光远以“目前世界处于历史大调整期”指出: “应该从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时代的特征。

    而对于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之间的选择,他说: “我当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一种执着, 非常喜爱。”可是也强调“偏爱可以,偏见不可”, 说固然可以疼爱自家孙女, 但不意味着别人家小孩不可爱;在经济学的问题讨论中, 也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于光远抗战前毕业于清华物理系,并加入共产党,长期在 中央宣传部工作,1964年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后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1977年再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工作﹐早年曾和华罗庚合作,打算共同培养「经济数学」的人才,因文革之故未能实现。也支持许多新的经济学科如生产力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学等的创立,并对消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院士,是一位跨学术和行政领域的通才。知名的民运人士严家其当年便是他在社科院的博士生。

     在和任仲夷(曾任广东省委书记)合作的《于光远超短文中》,他以相当幽默的方式, 丢出了一些看法,如用「积极地不干预」,来解说老子的「为无为」。他又自封为「发起家」,自许 能早于他人做进步观念的点火者,自嘲「 我不怕别人说我只发起而不去从事所发起的工作」。
 
他多次在不同場合引用唐朝劉長卿詩: 「細雨濕衣看不見, 閑花落地聽無聲。」來比喻:在改革開放中,整個社會也是在「看不見」和「 聽無聲」 中,排除種種阻礙、默默地起了變化。
 
 他自认不会写小说和诗,只能写些短论、随笔,算不上是「文学家」,只好自许为 是有志成为文坛新秀的「学文家」。
 
由于常对一些跨领域和新兴的问题发表见解,他自称是「门外汉」,但「关心门内事」,喜欢在门外向内张望,不是专家却发表议论, 他说这是「望家议论」,提醒作为「望家」者自己要虚心,旁人则请勿以「妄加议论」视之。

 
而对于「知识分子」老是在各种运动中成为斗争对象,于光远则以「当今世界正在走近知识经济时代」,以中国何时告别「知识分子问题」的疑问, 指出: 应该到了提出讨论「知识分子问题的问题」的时候了。
 
对于在大陆写文章发言之尺度, 他则说: 「不过打擦边球越来越不容易, 因此对技艺的掌握要求也越来越高了」,由此可理解,他绝对不只是 一「学文家」。
 
   以于光远的好学,加上复杂的背景和经历来看,他在各方面的见解值得重视。可说是中国当代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于光远曾提出三个30观点。第一个30年,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个30年,是从1949年全国解放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第三个30年,即19782008年北京奥运,中国经济改革可以基本完成。


     2008年之后三十年的中国往何处去?如何回应08党章的诉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