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个人资料
正文

忧勤百日枉维新(戊戌政变,1898 )

(2014-11-17 17:50:38) 下一个

忧勤百日枉维新(戊戌政变,1898 )

      

孤臣辜负传衣带,碧海波涛夜夜心。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号长素 广东南海人。早年赴试未中,几次上书也碰壁,只好回家授徒讲学。虽然「治安一策知难上,只是江湖心未灰。」不死心的他仍到处活动

 

18981月,康有为终于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给光绪皇帝,又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611日,光绪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展开变法。 6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康有为,这是唯一一次的见面,任命他为总理事务衙门章京行走95日,光绪召见谭嗣同,并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以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

1898920日(戊戌年初五),光绪在宫中召见袁世凯;中午,袁世凯乘火车回到天津荣禄;下午,光绪接见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921,慈禧重新临朝训政,下令捉拿“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的康有为、康广仁兄弟。这就是〝戊戌政变〞的发生日。6/119/21短暂的百日变法改革就此中止。9/24日,宣布将张荫桓、徐致靖、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革职治罪。9/28日,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康广仁、刘光第等“六君子”在菜市口正法。

 

光绪皇帝从此被软禁。康有为则由北京逃离到上海,再由香港潜往海外,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流亡生涯。康有为在海外自称持有光绪皇帝的衣带诏,其内容是:〝朕维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不能变法,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特谕。〞1908年十一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在两天内相继死去,加深了戊戌政变的历史悲剧性,长久有如一个谜案

 

所谓的“衣带诏”成为康有为在海外流亡的政治护身符,也是其组织保皇会的法理基础康有为辗转于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美国、印度、欧洲等地,自称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1907年,康有为到美西。来听讲的华侨女孩何旃理,被他的风采吸引。十七岁的何旃理做了五十岁康有为的三姨太,此后随康有为周游列国,兼任英文翻译和秘书。1914年,回到上海才生活半年,何旃理不幸病逝。康有为作《除夕感逝》:

归国因缘六月息,环球形影七年同。
      从今沧海看明月,怕听胡笳奏落红。

 

 张元济1952年所作《追述戊戌政变杂咏》,第十二首咏谭嗣同游说袁世凯包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之事:

围宫何事能轻举,疑案今犹万口留;
  莫须有成三字狱,只缘压日有秦头。

 

并自注说:德宗之有亏子道,谭嗣同之胆大妄为,荣禄之忠荩老成,袁世凯之有功社稷,均赅括无遗。

 

张元济为什么说〝疑案〞?又说“谭嗣同之胆大妄为” 长久以来,光绪和太后在变法上的冲突,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袁世凯向荣禄告密,被解释为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百日维新的失败也归咎于保守派与慈禧太后。但最近几年,海峡两岸学者纷纷指出,康有为在许多文章中有扭曲造假之处,长久来造成许多历史误解。对于政变的发生原因、袁世凯的告密、当时伊藤博文来华的用意,如今有新的不同说法。

历史被还原的:新任四军机章京中,杨锐是张之洞的亲信,张之洞又是慈禧太后特别倚重的汉人重臣。光绪帝于915日给了杨锐密诏,其中有如此字句

“近朕仰窥皇太后圣, ,······, , 可以渐, 谬昏庸之大臣, 进英之人, 令其议政. 使中国, 化弱为强, . 林旭谭嗣同光第筹商, 。” 并没有出现康有为的名字。

 

918(八月初三日)一大早,林旭来见康有为,向康有为转述了光绪帝给杨锐密诏的大致内容,劝说康有尽快离京,前往上海。康有为判断,朝廷内有状况发生。 随后,康有为的人马在北京大肆活动。918日夜,谭嗣同去法华寺游说袁世凯,说有光绪诏书,要袁去杀荣禄,发兵颐和园,劫持皇太后,拯救皇上。袁世凯未为所动。

 

当时,在北京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和伊藤博文,有和变法决策官员,谈到中国与英日‘合邦’、‘借才’的主张。慈禧太后也从守旧派心腹处得知此图谋。慈禧得悉光绪接见了伊藤博文,如果合邦之议成真,那后果将难以设想。慈禧太后因此铁了心,在日,初六,发动政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