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个人资料
正文

谁见匡庐雾霁时?(包世臣,1775~1855 )

(2014-11-16 11:27:55) 下一个

谁见匡庐雾霁时?(包世臣17751855 )

士者,事也。士无专事,凡民事皆大事也。      包世臣

 

明清两朝,食盐的产销是关乎民生国计的大事,盐税是国家重大收入。清朝的盐务制度沿用明朝的纲盐制,造成少数盐商垄断食盐的产销,盐商形同世袭。各层官吏又对盐商索取种种费用,勾结出各种弊端,造成盐价上涨和私盐泛滥。

徽商通过盐业生意,累积了富可敌国的资本。茶叶是当时出口第一大宗的商品,也由徽商垄断。清高宗乾隆七次下江南,主要的接待和财源支持者是徽商、两淮的盐商。这些庞大的花费最终都转嫁到官盐的成本,造成盐价昂贵。孟森《清代史》说:盐务之坏,坏于高宗之侈心。清代家法以不加赋为永制,不加赋云者,固念民生,尤杜子孙之以侈得祸也。

包世臣(17751855) ,字慎伯,安徽泾县人,自幼家贫,勤苦学习。包世臣早年读顾炎武的《日知录》,对其「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的说法深有所感,留心于经世之学,对兵、农、水利河工等学问都有研究,并勤于实际考察。何绍基称其记问浩博,口如悬河,酒后高睨大谭,??旺。清史稿说:“世臣精悍有口辩,以布衣遨游公卿间。东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盐诸巨政。无不屈节咨询,世臣亦慷慨言之。

扬州位居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两淮盐运使衙门在此。大批盐商的聚集,繁荣了扬州盐商也竞相以招致文人、艺术家为风雅,造成「海内文士,半集维扬」的盛况[。包世臣也曾客居扬州多年,对盐务有许多观察,早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就已提出其盐务策略。1830(道光十年) 针对改淮盐为民运民销,包世臣写了《上陶公保书》,建议实行票盐法。1832年,陶澍以两江总督兼管盐政,采用魏源、包世臣的建议,以减价敌私的理念,首先在淮北各州县改纲盐制为票盐制,设立局厂收税,无论何人,只要照章纳税,均可领票销盐,废除了盐业专商。陶澍的盐业新政,平抑盐价,切断了盐商的财路,许多业者或破产失业,一时谤议大作。陶澍兼理盐政八年,毅然作为取得了成就,不幸亦积劳而逝。

包世臣以布衣而名满东南,但自言自18岁之后,就不再用心于科举应试之学,直到34(1808)才考中举人,之后连续13次考进士,都名落孙山。因清乾隆以后,对于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可以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任用,名为大挑。包世臣直到六十四岁,即1838年,才以大挑,至江西新喻县当知县,一年即罢官而去。对于包世臣仕途之坎坷,清朝的陈康祺在《郎潜纪闻》如是说:“旅京师久,宾客盈坐,好议论古今成败臧否人物,又常面折人过。见所为官样文章者,多所诋诃。有贵人隔坐闻其语,疑为诮己,默记姓名而去。”又说包世臣而磊落自豪之性,又决不肯变换筋骨。”包世臣对许多政治社会问题、经世之学的看法,早于魏源、龚自珍;但幕僚生涯的事迹,多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中。

在玉石上的方寸之地,运刀如笔,去刻画字体,变化字的结字和布局,中国文人发展出特殊治印之学和艺术品味。依印文之凸凹,可分为朱文印、白文印。西泠印社是清末民初篆刻名家的大集合,其创办人丁辅之(18791949)有诗述印学之发展:“圆朱入印始赵宋,怀宁布衣人所师。一灯不灭传薪火,赖有扬州吴让之。 先说,用圆朱文篆法入印,由赵孟俯开始。怀宁布衣,指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字顽伯,号完白山人,是书、印、画、文字学的大师,在书法篆刻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巨匠。吴让之,即吴熙载(17991870),扬州人,自幼喜刻印章,早年悉心摹仿前人作品,后来见了邓石如的作品,又全心学之,一生治印上万,完善发展了邓派篆刻艺术的特色。

 

吴熙载七岁时,邓石如就已过世。在邓石如、吴熙载之间,起了薪火传承作用的是包世臣。包世臣在28岁时遇邓石如而师事之。包世臣居扬州期间,收了许多少年弟子。吴熙载是其入室弟子,以“师慎轩”作斋号。1831年,包世臣五十七岁,吴熙载三十三岁,包世臣撰成《答熙载九问》,发挥其对书法用笔布局的理论,收在其代表作《艺舟双楫》中。包世臣鼓吹碑学,对清代中期之后的书法风格的变革产生很大影响。包世臣以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评论古今书法家艺术之高下包世臣的主要著作合刻为《安吴四种》三十六卷,计四十万言。

 

宋、元、明的书法传习,是以晋代以下流传的各种手札、书信及其翻刻传拓的法帖为主流,约可概称之为帖学。清初康熙、乾隆皇帝对董其昌、赵孟頫的书法别有偏好,“馆阁体”也成为科举考试书写的正宗。但清代也因文字狱盛行,学者逐渐转向文字学、考古。至道光、嘉庆之后,出土的古代金石碑版日多,文人书家渐受感染,古朴而具金石质感的碑学兴起,帖学盛极而衰。康有为作《广艺舟双楫》说:“泾县包氏,以精敏之资,当金石之盛,传完白之法,独得蕴奥,大启秘藏,着《安吴论书》,表新碑、宣笔法。于是此学如日中天,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康有为扬碑抑帖的说法,进一步提高书法界对碑学的重视。包世臣也以其书法理论的历史贡献而留名于后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