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个人资料
正文

乔木森森感世臣 (林则徐,1785~1850)

(2014-11-13 07:33:06) 下一个
乔木森森感世臣(林则徐,1785~1850)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夫惟大雅,卓尔不群。”     林则徐
 
林则徐在京任官期间,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关于兴修水利的奏疏、著述,写成《北直水利书》,说“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1834年四月,陶澍到林则徐江苏巡抚署校阅官兵步射,留席之后,至后园竹亭内展玩书画,在座人士将竹亭命名为“后乐”,陶澍题额悬之。林则徐又集苏东坡的诗句”宦游到处身如寄,农事何时手自亲。”为楹联,亦请陶澍题写。林则徐在此府署后空地垦田试育稻种,推广早稻、双季稻,日记中留有许多记载。林则徐有诗“桑麻总总关农事,乔木森森感世臣。”农事为民生大事,始终是其关心所在。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到了宋朝,苏东坡引用孟子的话作诗:”故国非乔木,兴亡有世臣。”其意说,一个国家能否永续长存,并不在于家大业大;而在于是否有能传承精神志业的世臣国士,这才是兴衰的关键。
清朝的科举取士,官僚之间绵密的师友、姻亲关系,互相扶待,衍生出了许多名门世家。这些世族和个人的命运,也随着世道的兴衰而大起大落。林则徐、曾国藩、陈宝箴的家族,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林则徐与龚自珍、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他到广州后,以办洋务须先知洋人,组织翻译西文书报,虽流通范围有限,仍可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先觉者。谭嗣同日后说:「林文忠公督粤时广翻西国新闻纸,故能洞悉其情,而应其变,今日切要之事无过此者。」
 
林则徐早年受知于福建巡抚张师诚,在其幕府四年。得以「尽识先朝掌故及兵刑诸大政」,日后又说:「我夫子爱才如性命,染人如丹青,扶寒畯如济舟航,引后进如培子弟。」张师诚信佛,林则徐也深受影响,曾手书《弥陀经》、《金刚经》、《心经》和《大悲咒》、《往生咒》五种经咒,作为每日必诵的功课。经卷面题字”净土资粮”,并置于题有”行舆日课”的木匣中,出入往还,随时带着。1835年,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内,在苏州沧浪亭园内壁上《生公石上论诗图》石刻留有“读诗如说法,索鲜入三昧。空灵有锤炼,真谛出肝肺。”
 
 
1934年,林则徐的曾孙林璧予,带着林则徐手抄的《行舆日课》,至苏州报国寺请印光大师作序,以广出版流通。印光大师特别指出,历来习佛之士多因”必惟恐为俗儒所讥” ,”故多主于潜修密证,不自暴露。”在序文里说:”林文忠公则徐,其学问、智识、志节、忠义,为前清一代所仅见。虽政事冗繁,而修持净业,不稍间断。……光幼即闻公之名而向往之,今知其修持如此之严密,诚所谓乘愿再来,现宰官身而说法者。愿见闻者,一致进行,同步后尘,则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林则徐在官宦生涯中,坚持《行舆日课》。1841年三月,原配郑氏生日,林在外地作诗:“遥知手握牟尼串,犹念金刚般若经。” 1842年四月,往伊犁途中有诗:“华严诵千偈,信否伏狂魔。” 在困厄之中,仍不忘念佛诵经,期望倚仗佛力降伏狂魔。
林则徐对医道亦有涉猎。何书田,出身世代名医,曾为林则徐家人治病。为了替吸毒者戒除毒瘾,林则徐请何书田拟定戒毒方剂方法。何书田总结经验,写成《救迷良方》,并作出戒烟配分交药房制成戒烟丸,供吸食鸦片者戒毒,命名为“林文忠戒烟丸”,因由十八味药组成,世称“林十八”。何书田也写过《东南利害策》向林则徐献策。林则徐因此手书楹联赠予何书田:“谈史有怀经世略,检方常着活人书。”, 称许他有经世之略和救人之书。
 
林则徐有许多对联作品传世,如:“大乐正教崇四术,太史公言成一家。” 、 “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 ” 。另有一些前人的作品如:“应视国事同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 。”“愿闻己过,求通民情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因为林则徐曾题写在府署之内,也常被后人以为是他的作品。
他在自己家中题有对联:“亲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自谦说居家不大,仅有容膝之地,但藏书甚多,希望子孙们要珍惜好学,不要辜负了这些藏书。林则徐的后人,散布海内外。在台湾有林纪东曾任大法官。林则徐及其女婿沈葆祯的后人在海峡两岸都有从事外交工作者。
    1985年6月12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凌青和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一同将有关香港主权移交的《中英联合声明》文本递交给联合国。这一时刻对凌青而言,有特殊的意义。凌青,本名林墨卿,是林则徐的第五代孙,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加入共产党。其后,为避免连累到家人而改姓名。凌青曾题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国耻家仇今日雪,只缘华夏已腾飞”;林氏家族可说是见证了中华民族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