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似鹿葱

像文人一样爱写,像文盲一样犯傻;像女人一样爱美,像男人一样爷们;横眉对老公,俯首为朋友
个人资料
花似鹿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神童政治家的家

(2014-05-11 13:58:52) 下一个

          美国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的家:蒙培利尔 (Montpelier)

20岁,意味着什么?黄金时代,花样年华,青春的梦想,火热的激情,任你用尽人间最华丽的辞藻来形容,都不为过。可是,面对20岁的政治家,人们大概都要摇头了: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嘛!谁会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一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呢

因此,当我读到20岁出头的詹姆斯·麦迪逊就开始了政治生涯,并受到总统托马斯·杰佛逊的信任,起草弗吉尼亚宪法的故事时,端详着那张清秀的“娃娃脸”,不由得惊讶了。于是,就有了访问蒙培利尔的念头

从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沿20号公路北上,开车30英里左右,路右边就是位于奥兰治县境内的蒙培利尔。既不象位于山顶的蒙蒂塞洛(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佛逊故居)俯瞰广阔的丘陵草场,也不象波托马克河边的蒙特弗农(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家)面对—江春水。蒙培利尔背靠山坡,建筑在一览无余的平坦的草地上。严格地说,这是他们家的祖产,是麦迪逊的祖父购置 的,传给他的父亲,又到了麦迪逊手中。麦迪逊逝世后的第八年,她的夫人移居首都华盛顿,蒙培利尔连同大多数家具都卖给了一个朋友,后来,又几经转手,很难说是谁的风格了。历尽240年沧桑的老屋恢复原貌,大概不是件易事,何况辗转多人。但是,这毕竟是麦迪逊出生与离世的故居。叩门上来的参观者大有人在。

从正门进去,是一个颇为宽敞的前厅。陈列着麦迪逊当年送给夫人的订婚戒指,还有夫人的红色晚礼服、首饰盒等遗物。左侧的墙壁被铲掉了一块墙皮,向参观者展 示当年建筑的材料:外边一层是红砖已有些发酥,靠内层还贴了一层木条,看上去有点枯朽,这样的老楼让人觉得岌岌可危。大概是想表明老宅历经沧桑有必要修复了吧?

作为12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大,麦迪逊从小在蒙培利尔和一大群黑奴的孩子玩耍成长,他受教于自己的双亲,然后直接进入寄宿学校,18 考进新泽西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的前身)。他求知欲强烈,刻苦勤奋,以至于搞垮了身体。这使他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无法从戎报效国家。于是转而进入政界。在 弗吉尼亚议会供职的日子里,麦迪逊得到了新任州长杰佛逊的赏识。在杰佛逊的支持下,麦迪逊当选为州议员,从此,在政治舞台上展示了他超群的行政才能。

在一间几乎没有任何装饰的房间里,陈列着部分麦迪逊阅读过的书籍。令人想起1787年那个炎热的夏天,麦迪逊埋头在成堆的书籍中,为建立一个有效的美国联邦政府的行政管理系统而笔耕不辍

1776年,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独立。在漫长的独立战争期间,十三个州形成松散的同盟。没有组建中央政府,没有建立法院,没有制定法律,也没有推选总统。唯一创立了国会但国会权力非常有限,只能向13个州提供意见,请求它们采取行动,不能制定联邦立法

乔治.华盛顿是独立战争期间大陆军的统帅,他提出,独立战争是十三个州的共同战争,但是没有人愿意听。他发现,这些州只对自身利益感兴趣,对大陆军士兵的需要漠不关心。 没有为大陆军提供足够的支持,将士们经常缺吃少穿,没有药品、毛毯,甚至没有武器弹药。战争期间,乔治.华盛顿曾写过很多封信给国会,愤怒之情溢于言表。他在其中一封信中说,我们生病的士兵赤身裸体,健康的士兵赤身裸体,被英国人俘虏的士兵也是赤身裸体。

 乔治.华盛顿的这些书信没有产生任何效果。

1781年英国将军康华里在维吉尼亚的约克镇投降,信使将胜利的消息通知国会,但是国会没钱,连信使的费用都付不起,必须向国会成员要钱。 

独立战争结束后,这种体制的缺点暴露无疑。联邦政府太过软弱,甚至于无力承担象税收这样基本的政府职能,更无权威召集那些自行其事、各自为政的州政府。

 乔治.华盛顿在写给朋友的书信中说,我认为这样的国家无法存在下去,除非有一个中央政府,统治整个国家,就象一个州的政府统治这个州一样。

其实,独立战争结束前,乔治.华盛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詹姆斯.麦迪逊就已经提议对当时松散的邦联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于是1787年的3月,最早独立的13个州的代表们再次为新生的美国该有一个怎么样的政府而聚会费城。    
 
35岁的詹姆斯.麦迪逊是第一个抵达费城的。他身材矮小,已有脱发,不善言辞,但言之绝对有物,拥有令人羡慕的政治声望,大家一致推举他研究起草一个更能有效实施的文件,启动联邦政府的运行。他阅读了所有关于政府体制的书籍和文章,在研究比较了从古希腊一直到他的那个年代的欧洲国家历史后,麦迪逊认为,以往所有的民主国家最大的弊病是没有相对集中的权力。摆在美国前面只有两条路:或者继续走老路,或者建立强而有力的政府管理系统。结论就是:美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13个州政府应该隶属于中央。

不过,麦迪逊同时也很清楚,他不能把这些主张一股脑儿都拿出来,因为很多与会代表对强大的中央政府心存芥蒂,对一个权力过大的中央政府缺乏信任。因此,麦迪逊在会前做好了充分准备,他随身带去了数百本书籍和文章,准备回答与会代表可能提出的任何有关政府体制的问题

果不出所料,一石激起千层浪。与会代表顿时沸腾了。赞成者有之,反对派更是群起而攻之。他家乡的代表也不给面子:公然反对他的主张。集权还是分权?“邦权第一”还是“国家至上”?“两条路线的斗争”异常激烈

但是,代表中最杰出的政治家们,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佛逊、亚力山大·汉密尔顿等等都支持了麦迪逊。

 新的宪法通过了。行文如同麦迪逊的为人,字斟句酌,言简意赅。一部国家宪法,不过区区七条。麦迪逊因此被他的同志们称为“宪法之父”。

“三权分立”,这个产生在欧洲大陆的民主体制,在美国,在麦迪逊的笔下,才得到了最终的体现。在费城独立大厅那间毫无装饰的大房间里,悬挂着一幅表现当年会议的油画,其中坐在华盛顿左边,执笔沉思的就是麦迪逊.

麦迪逊在强调建立一个有职有权的行政管理系统的同时,也深深认识到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是政府既要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又要强制政府 能控制自己。于是,在乔治·华盛顿的总统任期内,麦迪逊受命再设计一个法案,以确保对政府权力的约束。麦迪逊不负众望,产生于1791年的《权利法案》与宪法相得益彰,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关系,对滥用政府权力实施了有效的抑制。

托马斯·杰佛逊当选总统后,麦迪逊成为国务卿,八年后,他“接班”成为美国第四任总统。这个没有从军经历的总统却遇上了美国建国后的唯—一次侵略军的进攻: 1811年,英国海军在公海袭击了美国商船,在傲慢的英国人眼里,除了移民者和舰队外,并不存在什么独立的美国和独立的美国人民。在沟通无效的情况下,貌似柔弱的麦迪逊表示了强硬的态度,他向国会表明了向英军开战的要求。

但是,国会嘲弄了这位新总统,把他的战争诉求讥讽为“麦迪逊先生的战争”。马萨诸塞斯和康涅迪克特两个州公然拒绝执行联邦政府要求他们为军队提供军援的指令。

联邦政府到底需不需要、或是有没有足够的权力号令各州?麦迪逊当年因这个问题而奉命起草了新的宪法。如今,他自己遇到了实践他的理论和主张的时候了。

18148月的—天,50艘英国军舰载着四千多名全副武装的军队在距离首都华盛顿35英里的地方登陆。不管美国人是否请愿,战争就这样打起来了。7天后,匆匆忙忙召集的美国军队在首都外围与英军遭遇。

最初的主动权是操在英军手中的。入侵者长驱直入,进入了首都华盛顿。此时,麦迪逊正在战场上视察。他派人送信进城,让夫人赶快撤出首都。 而此时的总统夫人居然还在总统官邸为上百的客人准备晚宴。情急之中,她还不忘从墙上摘下华盛顿的肖像,带在身边。她的冷静与周到,为美国保护了一件无价之 宝,为后世传为佳话。

入夜,英军烧毁了国会大厦和其他公共建筑,全城硝烟弥漫,火光冲天。麦迪逊在城外目睹了美国历史上最悲惨的这一幕。但是这也是黎明前的黑暗,随着巴尔迪摩战役的胜利,随着胜利而诞生的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战争的转折也来到了。麦迪逊领导的这一次与英国的战争,保卫了美国的共和制度, 为美国赢得彻底独立建立了功勋。战争结束后,麦迪逊痛定思痛,从杰弗逊主张的南方庄园主的立场回归到华盛顿的原则,这种务实的、正视现实的态度为他赢得了民众和国会的拥护。

1817年,正值麦迪逊66岁生日之际,他结束了总统生涯,返回故乡庄园蒙培利尔。

2 2岁起,麦迪逊从政41年, 就是从总统位置上退下来后,依然热心于各种政治事务。最能够证明这一点的,就是故居蒙培利尔的特色:一楼的房间一间比一间大。除了常见的家具布置,象精致 的壁炉,沙发,各种小摆设等等,每个大房间里都有一张大大的长方形桌子,就象今天大小衙门里都不可缺少的会议桌一样。故居的二楼还没有开放。于是,把能够 看到的部份集中起来,给我的印象是:一幢办公楼。和他两个总统好友的家(杰佛逊的蒙蒂塞罗和门罗的阿什罗高地)相比,这里没有蒙蒂塞罗的流光溢彩,精巧细 腻,但是要比阿什罗高地宽敞舒适得多,确实是各种政治聚会的好场所。 

从前厅向右转,一个套间里陈列了那个时代黑人奴隶的生活用品和部份照片。这里还专门介绍了一个小故事。麦迪逊有一个贴身的黑奴,名叫贝利,从他在新泽西读书就陪伴他,并在制宪会议期间,一直在费城服侍他。在北方的时间里,贝利耳闻目睹,产生了要自由、要平等的思想。麦迪逊觉察到了这一点,并隐隐感到如果这 个黑奴回到蒙培利尔,他的言行一定会影响其他的奴隶。给贝利自由,麦迪逊认为不可能;因为放掉贝利,会损失一大笔钱;于是,麦迪逊做出了一个令今人看来十 分遗憾的决定:在费城就地卖掉了贝利。这个故事无疑为他呕心沥血起草事的宪法做出了一个实际的注解:在美国人神圣的独立中是不包括黑人的。

费城制宪会议的五十名代表统统被称为“国父”。麦迪逊,这位其中最年轻的美国之父,身材瘦小体质羸弱的国父,比其他“国父”们多活了20年。

1836年,麦迪逊在蒙培利尔的家中去世,就葬在家族的墓地里。我们沿着一条不时扬起灰尘的砂石路,来到他的墓前时,虽说并没有指望看见什么宏大壮观的纪念物,但是,眼前这座水泥砌成的墓碑朴素得还是让人觉得不象是一个伟人、一个建有功勋的美国总统的归宿。方底尖顶的墓碑没有任何装饰,只刻了“詹姆斯·麦迪逊I751-1836年”。用低矮的红砖围起的家族墓园里,其中还散落着其他亲属的更小、更简陋的几块墓碑,包括他的夫人。

麦迪逊离世不到200年啊,这样对待自己的“国父”,真是“忘本”的美国佬!一时间甚是有些义愤填膺。可转而又想:我们有什么权利指责呢?我们的老祖宗都被挫骨扬灰了呢! 

        












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谢谢!这么客气,受宠若惊!
sumww 回复 悄悄话 谢谢,长見识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