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莱坞和Netflix多上架左派影片?或者可从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价值观心理学结合经济学获得答案。
先说说乔纳森•海特 Jonathan Haidt 的书: 《正义之心The Righteous Mind》 他本来是一位心理学家,由于多年身处象牙塔里的学术生涯,他较左,支持民主党。在2000年前后,他约了几位好友一起研究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那些右派保守主义者,到底有什么心理缺陷?结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事情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 乔纳森和几位友人把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正义之心The Righteous Mind》,同时乔纳森及其朋友们也因此实现了人生的蜕变,变成了较为温和并具有一定保守主义倾向的人。
在《正义之心》中,乔纳森设计了一个为心理学界所普遍认可的实验,这个实验到2010截止时,已经有几十万人参与了测试,均和理论预期相符。
实验证明了一件事:如酸、甜、苦、辣、咸五味一样,人的头脑中都存在着预置的5种“道德味觉”,分别是:关爱之心Care、公平之心Fairness、忠诚之心Loyalty、尊重权威之心Authority和圣洁之心Sanctity。
乔纳森和朋友们在几年内获得了几十万人的实验样本,这些实验样本证明了一件事:左派人士基本只拥有“关爱之心”和“公平之心”这两种基本的道德味觉;而右派(保守派)人士,则更平均地拥有全部五种基本道德味觉。这个结论让乔纳森和他的朋友们非常震惊,因为它意味着,真正“有问题”的,并非保守派人士,而是左派人士。
乔纳森和朋友们的最初用意,是想搞清楚“保守主义者到底病在哪”。他们一开始的确想当然地认为,保守派人士缺乏“关爱之心”和“公平之心”,换句话说,保守主义者既不关心弱势群体,也不关心社会公平(或者“社会正义”)。但实验结果,却和他们的预测大相径庭:不是保守派缺乏“关爱之心”和“公平之心”,而是左派人士缺乏“忠诚之心、尊重权威之心和圣洁之心”,也就是说,左派人士可能道德心理上更加不健全。
在《正义之心》中,乔纳森为此做了一个比喻,就是“骑象人与大象”。乔纳森意识到,自己陷入了“骑象人”谬误(何为“骑象人谬误“可到书中去了解或Google),在这本《正义之心》中,他把“骑象人”的部分放在了最前面,并且以一个温和的左派学者的口吻开始了他的讲述。因为他知道,保守派通常不会拒绝温和的左派学者,但反过来可就不一定了。
另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是,左派的“公平Fairness”是指结果平等,为了这个结果的平等甚至可以使用强制性的或非互惠的手段,而右派的“公平”是指机会平等。这一点在乔纳森的书里也提到了。所谓“机会平等”,他解释为“镜像平等”或者“互惠平等”。“互惠”的英文原文是reciprocal, 指的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的这种“镜像心理”的能力,所以右派的平等,又叫“镜像平等”或者“互惠平等”。
那么,为什么好莱坞或Netflix电影电视大多宣扬左派价值观?因为一部商业电影,其主旨最好是非常简单的,假设观众中左派和右派各占一半,那么由于左派是“道德味盲”,只能品尝出“关爱之心”和“公平之心”这两种道德味道,那么出于商业考量,编剧和导演自然就不太敢冒着失去左派观众的危险以他们缺乏的另外三种道德味觉“忠诚之心、尊重权威之心和圣洁之心”为主打了,反正右派是懂得或兼有“道德五味”的,那就只送上Care和Fairness这道德两味就可以了,这两味是双方都能懂的道德观,比较保险。可是其它三味“忠诚之心、尊重权威之心和圣洁之心”在电影或电视剧中一直缺失欠奉的话,久而久之很多右派人士就会失了胃口,所以时不时觉得该取消订阅Netflix了,但是小孩们却不让取消。
注:有些内容引用自谭今女士的文章。
而你也说世界本来就不平等。既然知道世界本来就不平等,还硬要把世界掰平等,不就是让人当上帝吗?
人当上帝,会平等吗?
机会平等不是平均。机会平等是不违法世界不平等规律下最好的平等了。
“所谓“机会平等”,我们认为“镜像平等”或者“互惠平等”。“互惠”指的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的这种“镜像心理”的能力,所以右派的平等,又叫“镜像平等”或者“互惠平等”。”
故欧美国家虽然一直被称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有工会、反垄断法、员工基本福利、最低薪制度、遗产税,员工的福利明显比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还完善,这正是在创造互惠平等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实行“结果平等”
历史经验和现实样本都证明了,社会主义所说的和希望实现的“结果平等”,基本上是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第一因为人类社会的任何政府或任何个人本身都有缺陷都不能让别人得到真正的结果平等,第二因为“结果平等”这不符合人性,不符合人性的东西要强行去推行的话,一开始靠理念或许可以走一段,但是后面要付出的成本会越来越高,高到谁也无法承受,会把整个社会拖垮,进入进退维谷的窘困,还有...
下面不是我自己的观点,而是选自维基百科的词条:
主条目:对社会主义的批评
对社会主义的批评有多种观点,由于社会主义有多种模式,许多批评仅仅集中于社会主义的特定类型。
经济自由和右翼自由主义者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自然实体或者道德权利那样的市场交易看作是他们的自由和解放理念的核心,而且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动态看作是不变和绝对的,所以,他们觉得生产资料中的公有制、合作社和计划经济是对自由的侵犯。[42][43](失去了自由的话是人类的退化而不是进化)
据奥地利经济学派人士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一个经济体系不利用金钱、经济核算和市场定价将不能有效定价资本货物和协调生产,因而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缺少必要的信息以率先实行经济核算。[44][45]其他对社会主义体系的集中批评基于计划经济是建立在分散的知识的利用上。社会主义在这一观点中不可能实现是因为信息不能被中央机构集中到一起并有效用于对整体经济制定一个计划,因为这么做会导致扭曲或缺乏价格信号。[46]
许多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学上的批评集中于苏维埃式的计划经济的实践。他们指出计划经济下的企业运作缺少预算线降低了对企业的激励有效的行动的信息,进而降低社会的整体福利。[47](均贫富最后变成整体贫穷)
其他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对社会主义模式的经济学上的批评在于他们依赖于对经济均衡和柏拉图效率有问题且不切实际的设想。[48]
《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一书在第二章开头提到社会主义的问题:“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认为,要限制资本所有者的权力,办法就是由国家掌握权力,并且剥夺作为生产资料的一切私有财产。但这个方法的结果更糟糕。在社会主义国家。财产所有者原有的权力转移到国家手里。在理论上,国家是公道的,是为工人的利益服务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国家却是为当权者们的利益服务的。而且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官员对于普通工人的支配权力,即使同资本主义国家里最贪婪的资本家比起来,都不知还要大多少倍,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能够直接控制竞争的程度,而资本家却不容易做到。”(所以即使最垄断的资本家与控制一切的国家机器比起来,资本家可以说是弱者)
机会从来不可能平等,这是机会平等观点最大的硬伤,就与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平等竞争一样。不是说机会平等没有意义,理论上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更有意义,而是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成为理念虚无化的牺牲品。
但社会需要解决不平等问题,那么就只剩下结果平等。这不是一种理想的状况,但确实可以做到,就是社会主义。
原因在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人的能力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可能是因为历史原因,比如一个农村孩子是不可能与一个书香世家孩子比教育基础的,在同样的竞争机会前不可能有平等竞争的基础,也就不可能实现机会平等。
也可能是智力和其他能力方面的差异,你不可能寄希望残疾人与正常人一样在”机会平等”的前提下获得平等的结果。
其实观察任何一个社会环境,比如一个公司,都是存在20%的人干80%的活的现象,另外80%的人不可或缺,但不具备那20%的人的能力,公司也不得不养着这80%的人。这个现象存在于任何社会环境。
因为人类组成社会的目的是通过组织性提高生存能力,关键词是社会,而不是社会中聪明的人。
所谓机会平等,不过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一个延伸,这个概念其实在几百年前就在理论上被解决了,典型的就是亚当斯密的富国论。富国论是关于如何才能让一个国家富裕的理论,描述的是如何实现分配领域的结果平等的方法和意义,从理论上解释了结果平等的重要性和让社会富裕的作用。
因为客观上结果平等是可测量的,比如社会福利,税收水平,工资差距,慈善水平,等等。而机会平等是不可测量的,这是这个争论的核心问题。
现实中对于少数社会精英之间的竞争需要机会平等的模式,因为这些精英有利于社会发展,但前提是这是同一个层次的精英。尽管在运作中其实也是做不到机会平等的,但人们希望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更有权重。这其中看中的是心理需求层次,因为你没有那种能力,也不会具有同样的心理需求。
也就是这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概念,但对于一个广义的社会而言,结果平等是唯一可实现的平等,机会平等是从来做不到的。
以人类为例,我们力量没有动物大,速度没有动物块,在自然界这个平台上为什么能竞争过动物而生存,并且成为食物链顶端?
难道地球上的物种之间不是有平等竞争的机会?还是从来不存在平等竞争的环境?这是从一个反例说明机会平等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
希望能对这个争论有所启迪。人类思维是不断反复的,因为在社会环境不同情况下心理需求不同,因此就出现走捷径的心态,重新对历史上理论已经解决的问题重新挑战。而且居然历史环境不同了,社会进化了,理论上这些挑战也并非没有出现的可能。
这是人类不断重复自己错误的原因。而走捷径心态,源于人类一个天然特点和无法克服的本性,就是贪婪心理是无止境的,人类最终会在这个问题上毁灭整个物种。
社会主义对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来讲是一个进化,是反人类动物本能的。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目的就是远离动物本能,因此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其实是世界观问题,也就是哲学基本问题。
结论就是强调机会平等,放弃结果平等,其实是反文明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