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关于钢琴王子李云迪“在演出中突然失忆“ 的报道,引起了网民的热议, 本来也就是一个失误, 适当的解释和真诚的道歉,观众自然会谅解,可据说他“反将责任推卸给指挥”, 这种态度让现场观众大失所望。此事到底是不是子虚乌有,还是有意,大伙拭目以待。
李云迪在我印象中帅气, 温文尔雅。 在2010年肖邦诞辰200周年之际,肖邦的祖国波兰将最高的艺术奖授予了李云迪,因他以善弹肖邦的作品闻名全球。提到李云迪,很自然地会联想起另一位同样被西方推崇的钢琴天才少年郎朗。1999年,17岁的郎朗在芝加哥拉文尼亚音乐节明星演奏会上,戏剧性的紧急代替身体不适的安德鲁·瓦兹而一夜成名。
俩位钢琴王子都是1982年出生,且先后在国际钢琴大赛上摘得过桂冠,他们成名之路有些相似却有各异,如今的境遇更是迥然不同。郎朗涉猎的作品范围是很广,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他这些年在不断拓宽自己演奏领域。而李云迪,拿了肖邦金奖之后,始终没有走出浪漫派钢琴家的影子,这些年录制的专辑绝大部分都是肖邦,李斯特,舒曼的曲子。
给人感觉郎朗总是那么“不务正业”,他在很多音乐以外的领域上耗费心力。擅长表现是郎朗的强项,他弹琴经常用力过猛,对很多作品都采取同样的方式处理,配上他的面部表情,有时确实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相反,李云迪身上带点孤芳独赏的气质,有点像忧郁诗人的舞台风范,这与肖邦有着几分近似。
这次李云迪惹上事, 据说可能他近来热衷于商业活动, 由此劳累过度, 走神忘曲。 现在的 "纯"艺术家活在当下着实不易,有时身不由己地至身于市场,比如李云迪就曾上过奔驰和劳力士的广告。而郎朗现在更是年轻钢琴家中知名度和商业价值最高的,打开电视,看看有多少他的广告,无论是在业内还是其他领域,郎朗都可称得上是风云人物。
同是钢琴王子,郎朗和李云迪两人都不愿谈论对方,他们都表示没有看过对方的演出。郎朗曾说,“李云迪的事业还不够大,”这暗含对李云迪的批评:“如果你还年轻,只弹几首曲子,终有一天你会因此而消失的。”不知朗朗这次是否言中了。
李云迪“在演出中突然失忆"片段
northbigrock, 个人见解不一,不一定非要是你的对。你喜欢谁都可以,我也有我的选择。
不知指的是谁?
美国古典音乐历史短许多名指挥是欧洲的,近十几年Cutis注重表演和学生事业发展,风头盖过Juilliard。但Juilliard 还是培养了几个有名的人(尤其是Lhévinne夫妇在的时候), 包括Van Cliburn, Garrick Ohlsson, John William。
听过Van Cliburn和近期Daniil Trifonov 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没听过,就听一听。
哎
中国这大环境,"浑水四起",即可载舟也可覆舟。
但李大师作为肖邦比赛的评委为朋友的婚礼请假非常不应该。当然,请几天假不会影响比赛的赛程和公正性。但这是对比赛组织者和选手及其它评委的不尊重。如果是本人生病,亲人生病或有其它演出合同必须执行等原因有情可原。被邀请作为评委也是组委会对评委本人的尊重和信赖。评委本人应以同样尊重和认真的态度投入评委的工作。李大师如此作为,组委会会怎么想?当然人家不会公然批评,但人家还会再信任你吗?其它评委怎么想, “这么年轻就把事情这么不当回事”能当评委的都是大师呀!是否此举让同行大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人家全世界来的大师哪知道什么“天使宝贝”和“Yellow litlle bright"。再这以后此项或其它比赛还会考虑请李大师来当评委吗?
音乐家要有音乐家的纯洁,当然,不是所有的商业性的活动都不能参加了,但一定对自己有要求,不能让人家觉的你的艺术追求不高。
李云迪“在演出中突然失忆“ 一事的连锁反应,确引起了不少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