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园 (非公开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从此为你乱弹琴.痴人说梦逢知傻,有空为你胡乱码.
个人资料
正文

常见的不尊重孩子的行为

(2009-07-05 05:24:44) 下一个

作者:EDUCARER

http://www.bullogger.com/blogs/educare/archives/303981.aspx


开篇我谈过尊重孩子的话题,看过之后,父母心中可能已经形成了“尊重”的概念,但是要做到“尊重孩子”的确很难,因为很多时候父母的言行是一种习惯的延续。在行为发生之前,我们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这个行为是不是对孩子不够尊重。通过《常见的不尊重孩子的行为》系列文章,我会不断点评及分析常见的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以供父母们参考,帮助父母们把“尊重孩子”变成一种习惯。


案例1:

行为:孩子说:“拉粑粑”,此时正在孩子身边的爸爸说:“来,爸爸抱!”,一边说一边抱起孩子就往厕所跑,孩子一脸无助和茫然……


点评:爸爸怕孩子自己走得慢,来不及去厕所。爸爸的出发点完全正确,但是抱起孩子的举动弱化了孩子的自我行为意识,同时在给孩子输入一个概念:你自己去不了,只能我抱着你去。


纠正:爸爸应该说:“你想拉粑粑吗?我们走,去厕所!”如果孩子自己走过去,他会明白拉粑粑是一个自己主动能够做到的事。如果情况真的紧急,孩子会自己提出要求让爸爸抱,那时再抱孩子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总结:很多时候,父母都是没有给孩子自己做事的机会,而是凭父母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孩子的能力。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总是很小,很多事不能自理,父母代劳会省很多事。这种帮助孩子的同时也弱化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独立性。现在省事就可能意味着将来孩子的自理能力差。让孩子自己去做会很费事,因为孩子学会做任何事都要耗时耗力,有时还会制造麻烦,但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学会自立,学会自信。他/她终究要一个人面对生活。


案例2:


行为:孩子跟奶奶玩玩具汽车,奶奶把一个玩具小人放在汽车驾驶室内说:“看,小人儿开汽车了!”孩子把一个玩具小狗递给奶奶让奶奶放进驾驶室,奶奶说:“小狗怎么能开汽车,只有小人儿才能开汽车呀。”


点评:奶奶本意是教会孩子一个正确概念,汽车是人开的,不是狗开的。奶奶的出发点没有错,但是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这么做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你想的事很愚蠢,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


纠正:奶奶应该满足孩子的要求,把小狗放进驾驶室里,然后说:“奶奶的小人儿开车,你的小狗开车。”


总结:孩子玩玩具的方法没有正确或错误,孩子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给孩子独立玩耍的时间以及尊重孩子“愚蠢”的想象都会让孩子受益。世界上很多发明都是一些以前听起来愚蠢的想象,但由于这些伟大发明者的愚蠢的想象力没有被扼杀,所以才有了人类的伟大进步。如果用一代人固有的思考方式来教育下一代人,那么人类的进步就成为了不可能。


案例3:


行为:阿姨带着两个孩子在儿童游乐中心玩耍,两个孩子在一个封闭的充气蹦床中跳跃,其中一个不想跳了,跑了出来,阿姨说:“快回去,你看姐姐跳得多好,你和姐姐一起跳!”小女孩跑了回去。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小女孩也跑出来了,阿姨又说:“你跑出来干嘛,你看妹妹跳呢,快跟她一起跳!”


点评:阿姨是以一种看孩子的心态在带孩子玩,孩子别乱跑,能看住就完成任务了,完全不用考虑尊重孩子需要奔跑,需要释放,需要探索不同事物的欲望。


纠正:在这个环境布置及设备设置很安全的环境下,让孩子自由奔跑及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总结:由于父母们很难抽出很多时间陪孩子玩,与孩子玩耍的任务就交给了老人或阿姨,而老人和阿姨基本上都是以一种看孩子的心态在与孩子玩耍,于是孩子在玩耍中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也就不能充分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自我独立意识。如果父母能够将尊重孩子的想法传递给跟孩子一起玩耍的人,孩子会受益很多。


案例4:


行为:妈妈带着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在公共场所,妈妈没有给孩子穿尿不湿,孩子突然尿了裤子,妈妈说:“哎呀!你怎么能犯这样的错误,没有告诉妈妈!”之后赶紧抱起孩子离开了。


点评:对于一岁多的孩子,即使是经过良好的如厕训练也不能够完全控制大小便,因为大小便的控制跟大脑发育水平相关,只有大脑发育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孩子才能够自知自觉地控制大小便,在大脑没有发育成熟之前能够主动如厕只是一种机械训练的结果,因此孩子会时常忘记控制。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在公共场所突然尿裤子肯定不是孩子的错误。


纠正:妈妈带一岁多的孩子到公共场合时应该给孩子穿戴尿不湿。即使没有穿,如果孩子尿裤子,妈妈也应该说:“哎呀!妈妈犯了一个错误,没有给你穿尿不湿。”


总结:对于孩子发育水平的尊重体现在各个方面,父母不应该对孩子提出超越他/她大脑发育水平的要求,把这些孩子做不到的事认为是孩子犯的错误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及自信心。父母应该认真了解孩子在什么成长阶段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同时应该用鼓励的方式而不是批评的方式促进孩子的成长。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