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园 (非公开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从此为你乱弹琴.痴人说梦逢知傻,有空为你胡乱码.
个人资料
正文

定稿会

(2009-05-29 07:04:19) 下一个

作者:龚正

明天要开定稿会了,梁岩主编觉得山雨欲来风满楼。因为王 闻笙 主编玩招数已不是第一次了,这次可不能让他得逞了,这可是最后的堤防了,梁岩在告诫自己。以往的风雨向他袭来,一阵寒颤。

二位主编和副主编在同一大学工作。明天将去科学院药物所开定稿会,科学院药物所是霍主审的工作单位。他们 4 人要讨论《药理学》第二版的定稿。但这次会议有一个敏感话题,王 闻笙 在前言里提出“聘余瑛教授为主编”,余瑛就是这次与会的副主编。

梁岩对此颇感为难和棘手。这本书是他、王主编和这么多编者的心血之作。在这以前已有 2 本重要的药理学教科书,一本的主编是一位资深院士,另一本的主编是德高望重的前辈。现在这本书由 2 位主编牵头,联合全国优秀的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出版后获得同行的好评和认同,已经第 7 次印刷,获得了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筹划第 1 版时,曾邀请余瑛参加,遭婉拒,她当时连编者都不是啊。梁主编明白,问题并不在聘与不聘,王 闻笙如此紧逼哪里是个头呢?

梁、王两人曾经密切合作,好梦一直做到《药理学》第一版交稿。此后就一直问题不断。朦朦胧胧,王 闻笙 出现在梁的脑海里:某天,王 闻笙 将这本书送报科研成果奖,拿了申请书其中一页叫梁岩签字,上面已填写了梁 “ 协助主编做了校对工作 ” 。梁觉得奇怪,就说自己做了哪些工作,以说明不只是校对,更不是协助。王说那你自己拟一个,梁写了“作为主编提出药理学编写指导思想,全书章节划分,编写细则,完成本书的统稿、定稿和审校工作”,王将“作为”改为“协助”,最终成为“协助主编提出药理学编写指导思想,全书章节划分,编写细则,完成本书的统稿、定稿和审校工作”。梁摇了摇头,这本教材要申请科研成果奖是够不上的,但明明是主编,何来协作主编,连逻辑也不通。

王又跃入脑海:一天,王对梁说,他和白 菇靓 教授主编一本配套的 《药理学应试指南》, 梁能否为该书写两章。此前,梁有所闻,这事在教研室已是公开的秘密,都安排定当了,编者几乎是 《药理学》的 原班人马,就瞒着梁岩,让梁往圈套里钻。梁耸耸肩,走开了。

王 第 3 次出现: 王打电话要梁同意 《药理学》第二版增加 白 菇靓为主编,梁转谈别的话题,梁明白,好人做不了,但也不能做这个“恶人”。电话一次又一次, 王主动退了一步,那就当副主编吧。于是,三个人开了主编会,白主动请缨,她来当编者的联系人。后来知道,王 闻笙 背着梁岩, 将《药理学》和 白 菇靓 等一起申请“北京市精品教材”《药理学》 ( 第二版 ) ,并获批准。北京市教委规定,精品教材的申请必须以已有的教材为前提。 王早就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和所有编者联系, 而梁被蒙在鼓里。

王第 4 次出现: 王又打来电话,白 菇靓因她爱人反对,不当副主编了,由余瑛当主编。 白 菇靓和余瑛都是教研室的头, 王 闻笙 已经退休, 教研室算上梁岩就这么 3 个教授,梁要得罪 2 个,以后工作怎么做?几番电话没有答复, 王 闻笙 又主动退了一步,那就 余瑛 当副主编吧。

梁岩一个激灵,清醒过来。

定稿会开始。先讨论稿件中没有确定的名词,关于 conjugation 一词汉语应该用什么词

汇表达出现不同意见。

王主编: “轭合反应( Conjugation ) 建议改为 结合反应。你们看,轭合、结合哪个更合

适?”
梁主编 :“关于‘ Conjugation ’以‘轭合’为宜。因为成键,结合包括不成键。”
王主编:“ Conjugation 此词《英汉化学化工词汇》译为结合作用。药理书上也用‘结

合’,因此,我认为以‘结合’为宜。大家可以讨论。”
梁主编 :“《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 4 版 431 页 conjugates 轭合,由此演绎,生成轭合

物的反应为轭合反应。此词尚无定规,一般都这么用。代谢中有‘蛋白结合’( protein binding )

用轭合可区别于 binding 。”
余副主编:“ conjugation 用‘结合’还是‘轭合’,《英汉药理学词汇》对该词的翻译

有多种,如结合、轭合、缀合、共轭等,无所谓谁对谁不对。我的意见是从众从史。一些药

理书和药物化学书用的都是‘结合’,历史上也是用‘结合’,只有我们的第一版用了‘轭合’。

所以我同意王老师意见,还是改用结合。”

霍主审: “ 我倾向于轭合。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 II 相过程,是非常特异的化

学反应, II 相反应产物会因种属、性别、年龄的不同而不同,犹如‘共轭’那样的特

异。轭合是天生的,在一定意义上,轭合体现了排他性的特异结合。”

于是,就定下了,采用 轭合。其他各个词汇比较顺利地通过。各章内容已经经历作者

和主编的两轮修改,已基本定稿。

本次名为 定稿会 ,实质是以 定稿会方式通过 前言。王 闻笙 在 定稿会前夕,突然发出“前

言”修改稿,稿中写道“《药理学》第二版增聘 余瑛 教授任主编” 。如果 定稿会 同意“前

言”修改稿,也就同意“增聘 余瑛 教授任主编”。

定稿会进入实质性讨论,王 闻笙 提出 “增聘 余瑛 教授任主编” 的意见。 霍主审表示同意。王 闻笙心中一阵兴奋,三比一,看你怎么办? 会上一片寂静,等着 梁岩表态。

梁岩 闭目养神,回忆起 2003 年杭州编者会议。今天会议即将推翻编者会议的决定,所有编者曾在与出版社的协议上签了字,协议上写了主编、副主编及主审的姓名,并规定了

书的封面按这样顺序排序。 梁岩心里明白,这个所谓 增聘是冲着自己来的 ,今天要表态了,

但现在还 不是时机,必须先和王 闻笙个别 谈一次。上午时间已过了一半,建议休会。

梁岩请王 闻笙 出来,在走廊里向王 正式 提出:编写第 1 版时王 闻笙 和梁岩有约定,两人同为主编,不分先后;第 1 版王排名在前,第 2 版梁排名在前,这次落实。为了制止王 闻笙 无休止的侵权行为,梁岩终于出击,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办法。

王:“这不可能。”

梁:“为什么不可能?你自己说的活不算数?”

王觉得真正的威胁来临,提高嗓门:“这不可能!”

霍主审过来劝解。

接着开会。 梁岩介绍了编写第 1 版时王 闻笙 和自己的约定。

王:“ 杭州会议都签了字的,你怎么能推翻?”

梁:“你不是已经推翻了吗?那时你以精品教材项目负责人自居。你背着大家做了什

么?精品教材申请必须以已经出版的教材为基本条件,你背着我,和 白 菇靓去申请了 精品教材,然后,你个人以甲方著作权人的身份与出版社签定了合同。你这样做合什么法?”

霍主审:“ 王 闻笙 在 杭州会议前后做了很多事。署名的事梁岩应该在杭州会议时提出来,现在已经有点晚?”

余:“是啊,早提是可以考虑的。”

梁:“王 闻笙 你说,你说的话算不算数?”

霍主审对着梁说:“如果你的名排在前,你同意 余瑛 当主编吗?”

梁想了想,答道:“同意。”

王:“ 可以按梁王余排名,但 梁岩 要写个材料,对编委有个交待。”

梁:“那容易,就按今天发生的经过写。”

会上一片寂静。

霍主审:“如果 3 个主编,梁的位置就被稀释了,所以还是王在前,主编为两人, 余瑛 为副主编。”

霍主审又问 余瑛:“你看如何?”

余:“我无所谓,但是王老师还是应该排在前面。”

霍主审解释,因今天要定下来,希望梁考虑他的意见。

会上又一片寂静,似乎在等着梁岩表态。

梁:“ 老 王说过, 两人同为主编,不分先后。要有一个书面的东西。”

说完,从本子撕下一页,写了“ 《药理学》第二版梁岩、 王 闻笙 并列主编,不分先后,享有同等的著作权”。

霍主审:“ 著作权不合适,我也写了一章,我也有著作权。”

梁将著作权改为权益。

余:“顺序上改为王 闻笙、 梁岩。”

霍主审:“再写上 余瑛 为副主编。”

说完,霍主审从办公桌上找出一张 A4 纸,递给 梁岩。梁岩写下:“ 《药理学》第二版王 闻笙 、梁岩并列主编 ,不分先后,享有同等权益。 余瑛 为副主编。 2004 年 5 月 26 日 ”,并在下面签了字,霍主审、王 闻笙、余瑛分别签了字。最后, 原件转到 梁岩手里。

梁:“还有一个问题。《药理学》第 1 版交稿前后, 王 闻笙以编书需要为由,申请 了经费,教育部批准并发放了经费,但杭州会议 王 闻笙 报告经费使用情况时未提及。请你现在告诉大家。 ”

王一楞,心想梁怎么知道这事?脑子里嗡的一声,脸色发红,又转白,不知怎么回答好。

霍主审:“多少钱?”

王醒过神来,回答:“出版后,买了一部分书。”

霍主审:“多少钱?”

王:“梁岩知道的,买了一部分书。”

霍主审:“到底多少钱?”

王:“收到 20,000 元。”

饭桌上 霍主审和王 闻笙在碰杯。虽然已过了中午, 梁岩丝毫没有饿的感觉。他想的只是陈忠实在小说《白鹿原》中的一段话:“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自家做了好事刻在自家心里,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家心里,都抹不掉;其实天知道地也知道,记在天上刻在地上,也是抹不掉的。”

梁岩很欣赏这段至理名言,但对当前的现实不乐观,事情并不会就此了结。也许有人对做这种事已是手拿擒来,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他们真是比《白鹿原》中的人物还要道高一尺。做了瞎事心里知道,是一个层次,做了瞎事认为理所当然,又高了一个层次,这只能叫恬不知耻了吧。不知耻更可怕。

出租车在街上急驶。梁等 3 人打的回校。

余:“王老师,今天饭钱从经费报销吧。”

王:“不用。”

余:“没关系,从经费出吧。”

梁看着窗外,眼里出现的却是杭州西湖。

杭州会议结束,梁岩约复旦医学院的郝教授等朋友在西湖喝茶,孙教授、陈教授、华教授来自各知名院校, 余瑛 教授碰巧遇到也加入进来,大家围坐在 临湖的长廊下。三月的杭州已是春意盈然,柳暗花明,远处看去,湖面上雾气缭绕,杯中龙井的淡香在诉说着未来。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