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yinger博客上,《80后男生与60后男人的对话》谈到了读书,引发我的洋溢。感谢英儿的记录及“添足”的奉献。
关于读书,素心子说的“生活方式”、回归天堂说的“内在的需求”,我都非常赞同。详见博文评论。
我从小就自发读书、喜欢读书,但并不见得每一天都能捧着书本。读书没有将我变成“书呆子”,却带给我很大的愉悦,和享受。读优秀书籍,能增加思考的机会、提升思维能力,这是无疑的。从效用上看,读书能获得最低成本、最便捷的享受。后来工作、结婚,我觉得“书”的范围扩大了,(也许从前一直有同样感觉、但不自知)。社会是书、人际关系是书,旅行、家务,无处不是书;互联网上,更有好书无限。
无论做什么,我都有与读书相类似的感受,感想和收获点点滴滴,积累了间接经验,提高了触类旁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实践,落实或者验证了创造力——跟写读后感似的,总想与众不同:)。只有一句话:读书是自己的需要。我的经验也许没有代表性,写下来,只出于沟通的本愿。
很多“大人”总把这样的观念灌输给孩子:读好书,将来会有好工作、能赚大钱。很多孩子在压力下读书,并不感到愉快,他们疑惑道:“这句话是正确的吗?”我首先想到的是,能这么提问的孩子,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怪孩子冥顽,他们显然还没有从书上获得乐趣。若有错,也是大人引导不力,压力只会造成反弹,读书之乐,以灌输法不能得。学校考试成绩?把它们当成责任与荣誉好了。
读书与赚钱,是否必然存在因果关系?这是当今人们常问的问题。不妨先想想关于“财富”。
个人财富状况和积累前景,其实与国家命脉相连。以家庭作为元素,中国正从大规模贫穷走向开放,繁荣的格局自是不稳定的、小规模的实现。在富裕国家,有财者有个基本特征:只要他们不心血来潮地“搞搞震”(指做非常规投机),他们的个人财富具有稳定性。
与此相对照,我国距离富国,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套用经济学理论即,我们的“系统风险”是强烈的。系统风险是不可规避的风险,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大因素。于是,动荡感特别突出。今天有钱了,可别骄傲显摆,明天还不定咋样呢!有据可证,财富榜成了收监名单,呵呵。正因为不安全感的驱动,我国有钱人喜欢把钱转移到海外。与其怪他们“不爱国”,还不如致力于我们系统风险的稳定性建设。
最近的金融海啸,发源地是美国,但它仍处于经济范畴内。美国的政治与社会,依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无论他们是否正在经历总统换届。“政通人和”,美国明显具有比较优势。至于金融危机是否会引发美国在国际外交、政策上的困顿,有赖于奥巴马新政的努力。我个人对此较为乐观。
富国还有个特征,这个特征常不为人所全面认识,它就是:有一批人,可以不必被迫工作或赚钱,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从事自己的兴趣爱好,爱好赚钱的就去赚钱、爱好研究的便去研究、爱好花钱的就去花钱。例如比尔盖茨,他喜欢研发软件,便开发视窗;后来发现可以赚钱,他就退学去赚钱了,在赚钱中享受研发的乐趣。微软的研发中心,是全球顶尖的研发机构之一。他们的自我实现,可以说自小开始,整个社会在做后盾,提供支持的资源。
这对我国的大部分人来说,既不可想象、也不可实现。只有差生才退学,是被退学,主动型逃学与辍学,只能收取极端的鄙视。个人的喜好、追求和抱负,要顺利得到施展和实现,确需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他们若没有得到家人心念上的支持,那简直太可怜了。对于不少工作者来说,个人的兴趣、能力,要与工作职能全面契合,尤其需要运气。中国领导人说中国人权状况最好,从财富贫瘠的角度上看,确实人人平等,出发点都差不多,位于低水平线。想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需从创造、积累资源开始,直接说,就是从赚钱开始,方能以物质保障的方式得以实现,只要别堕落到“穷得只剩下钱”的地步就行。
我发现:若抱着读书的心态,几乎什么难题都能迎刃而解。读书嘛,可以爱不释手、可以若即若离;书要不好看呢,咱换一本;兼职么,就是同时看几本书。解决了心态问题,就算暂时不得不去赚钱,也会是快乐的。
我的心愿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衣食无忧,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我只读书,便已满足,养花烹饪都是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