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园 (非公开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从此为你乱弹琴.痴人说梦逢知傻,有空为你胡乱码.
个人资料
正文

小沈阳也就是那么回事儿

(2009-02-05 05:26:08) 下一个

作者:王小峰 http://www.wangxiaofeng.net/?paged=2


带三个表 @ 2009-02-01 4:25:19 分类: 杂谈

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把小沈阳的表演视频看了一遍,这个今年在好几个电视台春晚亮相的演员以前我没注意过,原来他在《乡村爱情》里面的表演因为我对这部电视剧没什么兴趣也没看。所以,看到的小沈阳的表演,能得出一个结论,他在其他电视台或者一些娱乐场所的演出都比他在央视春晚的演出要好,因为有限制,小沈阳还不能那么放开。不过他平时常抖的包袱基本上也都有了。

而我看完他的那些视频之后,觉得小沈阳也就是那么回事儿,他的搞笑过于依赖他的语言习惯,比如“哈”“这是为什么呢”“哎呀”“啪啪(pia pia)的”,他说这些口头禅的时候,观众头一两次还能笑,第三次再笑肯定就是你脑子有毛病了。东北二人转演员但凡能在舞台上站得住的,必须具备这几样东西:唱得好,有绝活(比如能用牙把桌子叼起来),会模仿,具备相当特殊的舞台形象。从这几点来看,小沈阳都具备了。比如他出场时非男非女的打扮,可以模仿很多人的嗓音等等。但是,一个好的演员应该具备舞台即兴表演的功力,这东西是什么?就是演员在舞台上做出任何一个表情、动作和说的任何一句话都能抓住观众,不能让观众感觉有一秒钟的欣赏停顿时间,在这一点上,赵本山做得不错,他时刻都想着怎么让观众笑,既能绷住,又能放开,收放自如,他早期的小品在这方面做的都相当好。而小沈阳目前基本上是靠夸张的形象取悦观众。

关于幽默和搞笑,目前民间表演一直停留在拿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的层面上,比如拿自己,小沈阳的声音比较细,干脆他就把这个发扬光大,让人觉得他是个二尾子,以此制造喜剧效果,这种方式在国内外的喜剧表演中都很常见。中国没有同性恋团体,同性恋者的地位一直没有获得认可,我猜想,如果小沈阳在外国某些国家,会遭到同性恋团体的抗议。而我们能接受小沈阳的这种表演方式,一方面是观众潜意识里普遍认为同性恋就属于不正常群体,这和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一个瘸子和傻子的效果一样。另一方面,在舞台表演中(尤其是民间艺术表演),拿人们的生理缺陷当笑料,已经成为观众普遍认可的幽默方式,想想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给同学起外号,都是抓住同学的最明显特征起外号,而很多特征多属于生理上的缺陷,以羞辱别人的方式获得自己的满足,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优越感。比如二人转演员魏三,我有一年去东北,跟和平大戏院的老板聊天,他跟我讲魏三学艺的故事,听起来很感人。魏三为了能在舞台上把傻子的形象表演得活灵活现,他专门去大街上、火车站,跟智力有问题的人在一起,观察他们的举动、表情,慢慢就把傻子的言行举止学到手了,用到舞台上,让人看着确实很逼真,观众很认可。事实上,舞台喜剧效果增强的背后是以不尊重弱势群体为代价的。

小沈阳每次表演都会强调自己“是纯爷们”,言外之意,他不过是在模仿某一类不男不女的人而已,目的是让你们笑。如果你笑了,潜意识里你把自己当成了正常人,把另一类人当成不正常的人,不管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其实现在娱乐场所的二人转已经不是真正的二人转了,人们不太能接受一唱就是半个小时的传统二人转剧,而是喜欢短小精悍的表演,一般演员都会唱一个小帽,两三分钟,短是短了点,但意思到了。剩下的时间就是小品表演,这个在以前只是二人转表演中间过渡用的桥段,被放大了。另外,几乎没有很新的二人转段子,都是模仿篡改演唱流行歌曲。几年前,我在长春见到了《擦皮鞋》的作者宫庆山,这个段子在当时相当流行,所有唱二人转的人都会表演这个段子。如果在有版权意识的美国,估计宫庆山老师早就发了。但是他没有因为这个段子获得什么收入。但这也恰恰说明了一点,民间艺术的特征就是靠大家口耳相传,每个人都是创作者,这样的结果就是原创作品不多。你别看赵本山每年春晚抖的包袱让全国人民乐得不得了,其实他的那些包袱在二人转戏园子里面两年前就被人说烂了。何庆魁老师喜欢收集民间笑料,他常去一些二人转演出场所,看完演出,他会把一沓钱放在舞台上,然后走人。第二年春晚,你就会听到赵本山的小品里有一两个当初何老师听的段子里的内容。何老师不是郭敬明,这是一个对版权认识上的不同,在何庆魁看来,互相使用对方作品里的内容很正常,民间作品的特征就是这样。郭敬明老师不是搞民间文学的,但很擅长使用民间文学的手法创作。

小沈阳的很多段子也是别人在表演中用过的,比如我在2007年贴过一段视频,里面有很多似曾相识的内容,到底是谁借鉴谁,在二人转演员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表演能比你的表演获得更多的掌声。

还是这段视频,正好是我说的另一个问题,这个叫田娃的演员,充分发扬了自己的“无知”,前面一段脱口秀,利用了知识落差制造出很多喜剧效果,这个喜剧效果让观众行舒服,这可以让观众充分体现出自己的知识含量,与其说台上的田娃用这种方式制造喜剧效果,还不如说他是用“无知”来戏耍观众,表面上看,他的每一句口误都能引起你发笑,实际上他是把观众从一个高处拉回到他的层面上。人们都忽略了,当田娃站在舞台上那一刻起,观众就已经自动把与他的地位差别、层次差别拉开了。假如,让易中天说同样的那些口误,你会笑吗?这就叫角色扮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Cosplay。喜剧效果也就是这么出来的。本人对戏剧表演不了解,有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人,不妨站出来解释一下,是不是布莱希特的那一套理论里面有此论述。

所以说呢,拿无知当笑料只能满足人们的肤浅娱乐,当贵国政府在尽量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时,小品表演仍然在制造着这种城乡差别,在以前,这类手法还是很出其不意的,农民因为无知给城里人带来笑料,在很多作品里经常见到。我忘记叫什么电影了,谢园演的,讲他跟一个女的逃婚。跑到城里,他指着肯德基大叔对女的说:“这个就是圣诞老人。”现在再让一个农民这么说,大家就觉得不好笑了。因为在那个时候,肯德基还没有遍布全国,圣诞老人还没有像今天这么时髦,因而谢园制造的喜剧效果很明显。

我原来挺看好一个叫孙小宝的二人转演员,至少它比其他演员在表演上有喜剧效果,他说得很多段子也是听来的,但在表演上,他能意识到拿捏分寸。后来我知道,他当时签约的和平大戏院,专门有个艺术指导,就是宫庆山,指导这些演员的舞台表演。单凭这些演员自己在舞台上摸索,进步会很慢。不知道刘老根大舞台是否也有这么一个艺术指导的角色,至少赵本山不会天天指导这些演员,赵董太忙了,他教徒弟大概也是蜻蜓点水,师父带进门,修行靠个人。基本上,一个好的苗子被相中,是因为他的某些专长,但更进一步发展,往往都很难。整个民间艺术的环境就是这样,自生自灭,这样倒也真实,谁有本事谁悟性好谁就能出来。赵本山就是这么出来的,因为在他出来之前,他有十多年的表演经验。

有时候想想全国人民每年都看春晚,都等着赵本山出场,也挺变态的,一个自古千百年来喜欢制造悲剧的国家,只有在每年的某个时辰制造一种喜剧现象,而这个任务每年都落在赵本山身上,赵本山的喜剧仅仅代表戏剧中的某一种形式,为什么人们能接受赵本山,是因为观众都喜欢扮演优势者,赵本山喜欢扮演弱势者,并且形成一个定势,这种戏剧方式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人们能认可,大概跟国人的幽默素质有关系,国人普遍不懂幽默。而更多形式的喜剧方式被人们忽视了。你别看每年春晚小品、相声数量占很大比重,但是都殊途同归:一种是真傻,一种是装傻。观众也一样,一种是真傻,一种是相当傻。对了,您也别急着说你不喜欢这种低俗的玩意儿,这不能反证出你高级。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