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园 (非公开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从此为你乱弹琴.痴人说梦逢知傻,有空为你胡乱码.
个人资料
正文

艾友友:爱情在哪里?艾黄告诉你

(2009-01-12 06:01:37) 下一个
("坐怀不动与坐怀不乱"在跟贴里)
-----------------------------------------------------


( 前天在艾园看见一位编辑写的“艾米作品的市场调查报告”,觉得她虽然花了心血,但对艾米作品的分析评价完全没说到点子上,我跟了几个贴表达自己的看法,艾黄看见后提议我就这个问题写篇文章,于是就有了这篇东西 )

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很多,以爱情为佐料的作品更多,但无论有多少爱情故事,都可以归入以下三种类型: here 的爱情, there 的爱情, nowhere 的爱情

1 、 here 的爱情

所谓“ here 的爱情”,指的是那种存在于我们大多数人生活中的爱情。准确地说,叫“恋爱婚姻”更合适,因为“爱情”是一种感情,而我们很多作者重点描写的,并不一定是感情,而是关系。

恋爱是一种关系,婚姻也是一种关系,可能与爱情有关,也可能与爱情无关。两个没有爱情的人,也可以建立恋爱关系,甚至建立婚姻关系;两个彼此相爱的人,也有可能永远建立不起恋爱关系,或建立不起婚姻关系。至于那种一方有爱情,而另一方没有爱情的,情况就更复杂了。

很多作者以为自己在写爱情,但实际上只是在写关系: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关系,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一个男人与多个女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女人与多个男人之间的关系,多个男女与多个男女之间的关系,等等。

爱写“ here 的爱情”故事的作者,自己往往也是个中人,大多有不令人满意的恋爱或婚姻,或者看过听过许多不令人满意的关系,认为世间男女就只能有这些不令人满意的关系,也就只写得出这类关系,所谓“身在泥中只见泥”,“泥中滚半生,下笔如有泥”是也。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不令人满意的关系写出来呢?动机因人而异:有的是想揭露人性的丑恶,有的是想给读者敲个警钟,有的是为了出口怨气,有的是为了赚取点击,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读者读“ here 的爱情”故事,也有种种原因:想看看书中人是如何解决 ( 面对 ) 不令人满意的关系的;用别人的不愉快故事来冲淡自己不愉快的生活;还没进入关系,想预先学几招;或者就是因为闲着没事,随便读读而已。

由于“ here 的爱情”故事重点写关系,而关系往往要出了问题才有故事,所以“ here 的爱情”常常是些烦人的故事,夫妻不和啊,婆媳矛盾啊,妻子红杏出墙啊,丈夫彩旗飘飘啊,男朋友粗鲁啊,女朋友小气啊,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啊。。。

那么这类小说有人看吗?有 ! 什么类型的小说都有人看,人上一百,种种色色嘛。看的人多吗?可能多,也可能不多,要看作者的本事和运气了。

写“ here 的爱情”的人很多,能否引起轰动,就看作者是否能提出新问题了。六六的“双面胶”提出了一个城市媳妇与乡下婆婆的关系问题,而且提出了“丈夫 = 双面胶”这个新比喻,另辟蹊径,加上六六的叙述语言不错,运气也不错,所以一炮走红。但如果现在有人跟着写这个题材,还从“丈夫 = 双面胶”的角度来写,就很难走红了。

“双面胶”之类的小说,其实不算爱情小说,而是所谓“社会问题”小说,也有人叫“家庭伦理”小说。这样的小说,一定要能提出新问题;如果问题不新,那么提问的角度一定要新,否则就没有什么看点。

“社会问题”小说最好不要提出解决办法,一是因为“社会问题”往往没有解决办法,如果有,就不会成为“社会问题”了。如果作者勉强提出一个解决办法,势必挂一漏万,失之偏颇,并为此遭到批评,而且降低读者的兴趣。

“双面胶”就没有提出解决办法,所以读者争得死去活来,支持婆婆的,支持媳妇的,支持丈夫的,各派之间互不相让,争不出结果,也争不出统一的解决办法,但争出了一本走红的小说。

2 、 nowhere 的爱情

“ here 的爱情”看得人心烦,有的作者就走向另一个极端,撰写 nowhere 的爱情故事。所谓“ nowhere 的爱情”,指的是那种完全产生于作者的脑子,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根本不可能发生,或者一般人生活里永远都不会发生的爱情故事,比如某外国王子爱上了某位女白领、历经千辛万苦终成眷属之类。

这样的事,一万年也落不到我等的头上。那么这样的故事有人看吗?有 ! 正因为落不到我等的头上,我等当中便有人喜欢看。看小说嘛,一些人是为了在书中找到自己,另一些人则是为了在书中找到与己完全不同的人。人都是喜欢新奇事物的,尤其是年轻人,越离奇的故事,越能吸引一些读者,自己不可能干的事,在书中看别人干乾也不错。

有的时候,作者写的并不是“ nowhere 的爱情”故事,但读者可以把它读成“ nowhere 的爱情”故事。比如艾米的“山楂树之恋”,并非什么“ nowhere 的爱情”故事,而是来自于生活的真实故事。但有的读者读了这个故事,便开始幻想有朝一日,一位像老三一样的“完美男人”爱上了她,像老三爱静秋那样对她无私地付出,但不要得白血病,好让他一辈子陪在她身边,让她一辈子像女王一样有人崇拜与供奉。

这样一读,就把“山楂树之恋”读成了“ nowhere 的爱情”故事,无论这位读者如何热切期盼,这种爱情都不会降临到她头上。

3 、 there 的爱情

这里的“ there ”是“ been there ”的“ there ” , 是“ want to be there ”的“ there ” , 是“ can be there ”的 “ there ”。也就是说,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爱情,是我们向往的爱情,也是我们通过努力能够得到的爱情。

既然是“ there 的爱情”,那就与“ here 的爱情”有所不同,不是泥坑里的关系,而是泥坑外的爱情,是比“ here 的爱情”高一级的爱情。

“ there 的爱情”不同于“ nowhere 的爱情”的地方,在于它是曾经存在、仍然存在、或者将要存在的爱情,而不是作者大脑里幻想出来的爱情。

艾米写的爱情故事,都是“ there 的爱情”故事。

艾米描写的那些爱恋情怀,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想见到一个人,想到心痛的地步。见到了 TA ,心里就那么愉快;见不到 TA ,心里就那么失落。跋山涉水,行程千里,制造借口,掩耳盗铃,都是为了见 TA 一面。刚分手,已经又开始热切盼望下一次见面了。无论在不在一起,心心念念的,都是 TA 。能为 TA 做点事,心里就无比高兴,哪怕必须牺牲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TA 的喜怒哀乐,就是我们自己的喜怒哀乐,爱的是 TA 的爱,痛的是 TA 的痛,只要能让 TA 幸福,我们甘愿做任何事。

谁不希望自己能遇到一个值得自己终生爱恋的人?谁不希望自己因为真诚地爱恋一个人而变得无私无我高尚纯洁?谁不希望自己的婚姻家庭永远甜蜜安逸幸福?

艾米描写的,正是我们向往的那种诗意而执着的爱情,是我们一些人曾经有过,但因为种种原因似乎已经失落的爱情;是我们另一些人正在拥有,但隐隐担心时间或婚姻会将其埋葬的爱情;也是我们一些人正在竭力寻找但不确定是否能找到的爱情。无论是曾经拥有、或正在拥有、或希望拥有,我们都 want to be there forever 。

艾米描写的爱情令人向往,但它就在 there, 并不是艾米脑子里想象出来的 nowhere, 而是一种我们很多人都 can be there 的爱情。

你相信世界上有永恒的爱情吗?我相信,因为我知道我自己就能永远爱一个人。既然世界上至少有我能永远地爱一个人,为什么我不相信世界上有永恒的爱情呢?用老三的话说:你也能永远爱一个人的,你只是不相信世界上会有一个人永远爱你。

也许你要说:是的,你能永远爱一个人,但是世界上一定会有一个人值得你永远地爱吗?如果没有,你又如何永远爱一个人呢?

问得好 ! 但艾米对此有精彩回答,那就是若干年前,黄颜对艾米说的话:

“幸福是一种感觉,爱情也是一种感觉,不管你生活中有多少爱情,你感觉不到,就跟没有一样。如果你把爱情的定义弄得很窄,感觉爱情的时候就会很少,因为没多少情感符合你的定义。如果你把定义下得宽松一些,就有很多情感符合你对爱情的定义,你就总能感受到爱情。人的一生分很多阶段,对每个阶段爱情的定义可以是不同的。你没听人说,夫妻两个,如果在白发苍苍的晚年,能互相搀扶著上医院,就是那个阶段最美好的爱情了。你不能指望两个老家伙还轰轰烈烈地打仗嘛。”

读艾米写的爱情故事,使我们获益匪浅。我们有很多人都是结婚多年,很可能早已觉得爱情离我们远去了,只剩下亲情,只剩下责任义务与习惯。读着艾米的故事,我们又慢慢找回了爱情的感觉,往日的甜蜜又一次回到记忆里,让我们想起我们也曾经像故事里的人物那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爱得死去活来。也许我们已经不会回到那种要死要活的心境中去了,但当我们不再用热恋时的定义来要求今天的爱情时,我们会发现:我们今天的爱情也很可爱很甜蜜,我们一直都在 there, 只是我们自己不觉得而已。

艾米写的爱情故事像一本循循善诱的教科书,让你在不知不觉之中学习如何爱人,如何表达爱情,如何给你所爱的人自由,尊重 TA 的活法,这使很多有心做个好情人、但不知道如何做的人开了窍。有位国内的男读者在女朋友督促下看了“山楂树之恋”,然后对女朋友说:“噢,这就是你想要的爱情?我也能做到的呀,我也能像老三爱静秋那样爱你的呀 ! 我以前只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的爱情而已 ---- ”

都说中国人爱从众,当我们的书架上堆满了“ here 的爱情”故事时,爱从众的中国人毫无疑问会把那当成天经地义的爱情模式,照着去做,从而搞成恶性循环:书里的泥坑引导着生活中的人走向泥坑,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泥坑大众,又引导着作者写出更多“ here 的爱情”故事。

4 、艾米为什么能写出 there 的爱情故事

不是谁都能写出 there 的爱情故事的,一个人可以写出比自己低的人物和故事,但写不出比自己高的人物和故事,如果任意拔高,那就拔到 nowhere 去了。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被人爱,是一种幸福;爱人,也是一种幸福,或许是更大的幸福”,那么 TA 就无法写出具有这种境界的人物和故事。

如果一个人虽然懂得这个道理,却没有足够的文字能力将它表达出来,那么 TA 或者写得干巴无味,变成枯燥的说教,让读者望而生厌,或者根本就不能动笔成文。

艾米能写出 there 的爱情故事,除了她超凡出众的文字能力之外,在我看来至少还有如下两个原因: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艾米的父母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她从小生活在一个开明、民主、自由、博爱的家庭氛围里,她母亲认为“我们应该感谢那个使我们能无私无我去爱的人”。她的和睦恩爱的父母就是一个“ there 的爱情”的活样板,她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 there 的爱情。

当然艾米也曾经认为她父母之间的爱情只是“亲情和习惯”,但她幸运地认识了黄颜,是黄颜这个为做爱情论文遍读中外爱情故事的人指给她看:“像你的爸爸妈妈,他们之间肯定也曾经轰轰烈烈过。现在他们的感情可能变得平静如水了,但你不能说他们之间的爱情已经没有了。他们仍然是相亲相爱的一对,他们教书,做科研,理家,抚养你,爱你,和和睦睦,那不也是爱情吗?”

黄颜同样来自于一个父母十分相爱的家庭,上面那句“被人爱,是一种幸福。。。”的名言,正是出自黄颜母亲之口。艾黄两位母亲的说法略有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样的,那就是“爱一个人,是一种幸福”。

一个人如果能将给予他人爱情视为一种幸福,那 TA 此生就注定会幸福了。


2) 写作上的不求名利:

在目前中文写作环境里,写 here 的爱情和 nowhere 的爱情是主流, here 的爱情能得到社会的欢迎与评论家的认可,因为社会上大多是 here 的爱情,写 here 的爱情容易被人认为写得真实,从而被认为具有社会价值。

中国的文学评论家们根深蒂固地认为衡量文学的唯一标准就是真实,仿佛“真实 = 优秀”一般,虽然真实地描绘一口浓痰并不能构成一部优秀的小说,但文学评论家们总是偏爱那些描写真实但丑陋的人性的作品。

实际上,人性里也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当所有的文字都在歌颂伪善的时候,一个能用文字揭露人性丑恶的作者应该得到尊重和重视; 但当所有的文字都在揭露人性的丑恶、甚至下意识地标榜和赞颂人性的丑恶、使人性的丑恶变得天经地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就不再是精雕细刻描写浓痰的作品,而是那些挖掘人性中的美好、并使读者向往和爱上这种美好的作品。

尽管文学评论家们不看 nowhere 的爱情故事,但写这类故事不费力,还很容易得到某些空虚无聊爱幻想的女性读者的偏爱,有大把畅销的机会。

但写 there 的爱情却很不容易,作者没有那个境界根本就写不出来,能写出来的作者又可能没地方发表自己的作品,即使发表了也很可能是既不畅销,又得不到文学评论家的青睐,所以很少有人写。

除了艾黄之外,我还没看到谁写 there 的爱情故事写得很成功的。

如果不是网络的兴起,艾米写的故事可能永远都不会被我们所知道,因为出版社那些只知道 here 和 nowhere 爱情故事的编辑根本不会想到艾米的小说会受到读者欢迎,也就不会费力出版她的小说。

现在艾米已经走红,上门要稿的编辑纷至沓来,但从他们对艾米小说写的广告词和所谓市场调查报告来看,他们并不真正懂得艾米小说的价值。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1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