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1930年1月22日-),台湾历史学家,汉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生于中国天津,祖籍安徽潜山。燕京大学历史系肄业。1950年入读香港新亚书院,师从国学大师钱穆。1951年在报纸发表文章。1952年,成为第一届毕业生。1955年,被推荐入美国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取得历史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美国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并曾于1991年至1992年任美国康乃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于美任教期间,余英时培养出许多史学研究人才,包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黄进兴、陈弱水、康乐、王汎森、林富士,以及北京大学的罗志田等人。余英时曾经比喻自己对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会持续观察政治、评论政治,但不会参政。自 1980年代起,他经常在台湾发表许多政论文章,颇获政府当局的重视。2006年11月16日,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士·毕灵顿博士宣布余英时与美国非洲裔历史学家约翰·霍普·弗兰克林共同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 )。著有:《历史与思想》、《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中国知识分子论》、《东汉生死观》、《士与中国文化》、《现代儒学论》、《论士衡史》、《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等。《余英时文集》地址:http://philosopher100.ixiezi.com/category/%e4%bd%99%e8%8b%b1%e6%97%b6%e6%96%87%e9%9b%86/







































1970 年出生于山西汾阳,199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现居北京。代表作品:《小武》《站台》《小山回家》《任逍遥》《世界》《东》。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 格雷戈尔称他为“亚洲独立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纽约时报》的影评人撰文说,“贾导演犹如一位拥有古典智慧的后现代主义者。”2006年9月10 日,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凭借电影《三峡好人》斩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狮奖。由此,他也成为威尼斯电影节历史上最年轻的金狮奖得主。另一部与《三峡好人》套拍的纪录片《东》,在电影节颁奖典礼开始前三个小时获欧洲纪录片协会与欧洲艺术协会奖。
南方朔,本名王杏庆,台湾大学森林系森林研究所毕业,中国文化大学实业计划研究所博士结业。曾任台湾《中国时报》记者、专栏组主任、副总编辑、主笔等职,目前为《新新闻》总主笔。十几年间,南方朔以一位绝对的自由主义者的身份在台湾陆续出版了《语言是我们的居所》《语言是我们的星图》《语言是我们的海洋》《在语言的天空下》《语言是我们的希望》……笔耕不辍,堪称台湾文化上的奇迹。从记者到总编辑,从作家、诗人到政论家、书评家,从台湾最用功的“民间学者 ”到“专业的读书人”,他说,自己最乐意接受的头衔是“永远的批判知识分子”。20世纪70年代末,他首次以笔名“南方朔”在《夏潮》上发表《中国自由主义的最后堡垒:大学杂志阶段的量底分析》的长篇文章,他的博学聪慧、才思敏捷惊动岛内四方,从此开始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后来他又创办《新新闻》杂志,南方朔成为了他固定的名字。


沈志华,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专业(硕士)肄业。1991年在北京成立民间历史学研究机构,并在中国史学会下设立“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一方面资助史学专著出版和其他学术活动(已经资助出版史学专著70余部),一方面继续从事苏联史、中苏关系史的研究。1996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史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史学会理事;1998年被北京大学历史系聘为兼职研究员,为研究生讲课;2000年被中国人民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为研究生讲课;2001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聘为兼职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所聘为名誉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