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园 (非公开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从此为你乱弹琴.痴人说梦逢知傻,有空为你胡乱码.
个人资料
正文

黄颜:艺术真实、新闻真实与政府诚信

(2008-09-13 18:30:13) 下一个

艺术需要真实,新闻需要真实,政府 ( 说话 ) 也需要真实。

艺术不真实,就没有感染力; 新闻不真实,就没有生命力;政府 ( 说话 ) 不真实,就没有公信力。

但这三者的真实性要求是不相同的,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张冠李戴。

政府新闻发布会与政府工作报告等,代表的是政府的声音,直接关系到政府的信誉,关系到国计民生大问题,必须有事实做依据。也就是说,检验政府说话真实不真实的标准是事实,符合事实的就真实,不符合事实的就不真实。如果政府当年开销是 500 万,那么在政府报告里说成是 501 万就叫不真实,说成 499 万也叫不真实。

媒体新闻的真实与政府报告的真实有所不同,检验媒体新闻真实不真实的标准是消息来源 (SOURCE) 提供的信息。媒体新闻报导经常是以采访的形式来进行的,采访现场,采访目击者,采访当事者人等。如果记者报导的内容与被采访对象提供的内容一致,就叫真实。

比如上面的那个例子,如果政府当年的开销是 500 万,但政府发言人张某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成是 499 万,记者们报导说:“据政府发言人张某报告,今年政府的开销是 499 万 --- ”,我们就不能说这个新闻不真实,因为记者只是在如实报导张某的话。

至于消息来源说的话与事实是否有出入,新闻记者最好能先核实再报导,但实际情况是新闻记者不一定能全部核实之后再报导,一是条件不许可,二是即便条件许可,但如果核实时间太长,也不可能一一核实,不然新闻就不新了。

前段时间艾园转了一篇题为“汶川地震的创伤和悲痛哪里去了”的贴子,就是一位记者采访地震灾民的报导。记者报道说,有位灾民提到“政府让我们看积极面”,那么只要那位村民的确说了这句话,记者这样报道就符合新闻真实的要求。这个真实,指的是报导真实,而不是消息内容真实。记者并不知道政府是否那样要求过,他报导的,不是政府说了那样的话,而是被采访者说政府说了那样的话。

文革时期的中国,搞的是一言堂,从上到下只有官方宣传机构,传达的是党的声音,所以中国的新闻受众习惯于把媒体新闻当政府报告来看待。“报上说的”,“书上说的”,基本上就等于“政府说的”“中央说的”,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真理。

但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不仅能接触国内媒体,也能接触海外媒体,网络的匿名性使发言人前所未有的大胆和不负责任,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鱼目混珠,瞒天过海,什么样的信息都能遇到。如果我们仍然像从前那样不问青红皂白,只要是公开发表了的就一律相信,那就难免上当。

艺术真实与媒体新闻真实又不相同,应该说是这三者中最难掌握的一类。不同的艺术形式对真实的要求又不尽相同,为简便起见,我就不谈其它艺术形式了,只谈小说。

小说 (FICTION) 的基本特点就是“虚构”,所以不能像对待政府报告那样,用事实来衡量小说的真实性;也不能像对待媒体新闻那样,用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来衡量小说的真实性。但那不等于艺术没有真实性要求,我们经常听到“真实的艺术才能感人”的说法,也常听到人们评价某小说“真实,感人”,或者“不真实,虚假”。

那么小说的真实又是以什么来衡量的呢?

有的人是根据作者的话来衡量的。比如有人说 TA 很喜欢“山楂树之恋”,原因是这故事是真实的。当别人问 TA 怎么知道这故事是真实的时候, TA 回答说:“因为作者在前言和后记里都说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实际上,作者在前言和后语里并没直接说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即便说了,也不代表故事具有政府报告那样的真实。小说作者追求 的,是艺术真实,为了给读者这种真实感,可以用艺术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比如以采访的形式来写故事,或者以第一人称的口气来讲故事,或者以日记的形式来写故事等。

还有的读者则用“人肉搜索”的方式来考证故事的真实性,这其实不是在追求艺术真实,而是在追求“真人真事”,但这样考证出来的结果同样不可能具有政府报告式的真实,最多只能具有媒体新闻的真实,因为谁也不能担保被采访的人说的全都是事实。

已经有研究表明,被采访者所感到的光荣以及希望自己提供的消息能被采用的心情,都会使被采访者揣摩采访者的意图,并顺著那个意图说话。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那篇报导中“政府让我们看积极面”,就至少有以下几种可能:

1 、政府的确那样说了,那位村民也的确那样说了,记者如实地记录了下来。 --- 这是最理想的新闻真实。

2 、政府并没那样说,但那位村民揣摩出记者想听这样的话,为了自己能上外媒报导,那位村民就那样说了。 --- 报导是真实的,因为那位村民的确那样说了,但村民撒了谎。

3 、政府并没那样说,村民希望外媒记者帮忙造声势,替自己的死难亲属伸冤,于是不惜冤枉政府。 --- 结论同 2 。

4 、村民并没那样说,记者在别的地方听人说过,错记成是这位村民说的了,于是就张冠李戴到这位村民头上去了。 --- 这是有误差的报导。

5 、村民并没那样说,但记者为了轰动效应,招徕读者,或者为了往政府脸上抹黑,自己编了那段话。 --- 这是虚假新闻。

作为新闻的读者 ( 受众 ) ,我们最应该关心的,是政府究竟说没说那话,这个从该新闻里可能无法得到解答,那么我们或者存疑,等待时间带给我们解答;或者放弃,不再关心政府究竟说没说这话;或者调动我们储存的信息,并搜索相关信息,自己来核实政府究竟说没说那话。

如果说新闻真实和政府 ( 说话 ) 真实都有公认的衡量标准的话,那么艺术真实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艺术真实的衡量标准经常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如何衡量一部小说真实不真实,往往与读者的个人经历有关。有的读者从小说里发现了一些跟自己过往经历相似的东西,或者自己憧憬过的、幻想过的东西,就很容易获得真实感。但如果小说描写的是读者所不熟悉的生活,这些读者有可能会觉得作者在瞎编 ,从而得出小说不真实的结论。

对于另一些读者,可能正相反:小说描写的是读者不熟悉的东西,读者反而觉得真实。正因为他不熟悉,所以就没有具体的参照物,那么小说怎么写都像是真实的。比如英国历史小说可能比中国历史小说更容易让中国读者产生真实感,即便细节上出了很多漏洞,不熟悉英国历史的中国读者也不一定能看得出来,于是便不影响小说的真实感了。

那么作者和评论家是怎样衡量小说的真实性的呢?仍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认为小说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社会真实”和“个性真实”两方面。

所谓“社会真实”,就是说你描写哪个社会,就要符合那个社会的客观实际。除非你是为了搞笑,或者是为了科幻,不然的话,你就不应该在描写文革的故事里,让各家各户都用上互联网,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互联网。

所谓“性格真实”,指的是人物的言谈、举止、思维等,都应该符合他的性格特征。但这一点比较复杂,因为一个人的性格是可以转变的,所以很难判断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否符合他的性格。

比如一个从不抽烟的人物,突然拿起了一支烟,你就很难判断这到底是作者的描写不真实,还是这个人物突然改变了自己,或者竟然是他一直都在抽烟,只不过你不知道而已。考虑到有些人有多重性格,有的人会突然改变性格,有的人刻意隐瞒自己的性格,那么衡量小说人物的“性格真实”就更麻烦了。

作为读者,完全可以跟着感觉走,你认为故事真实就真实,你认为故事不真实就不真实,只影响你自己的感受和欣赏,不影响别人。但作为评论者,你就不能只依据自己的感觉,你得依据一定的理论或者原则来评价一部小说是否真实。

分清艺术真实、新闻真实与政府诚信的不同要求,可以避免张冠李戴,混为一谈。你不能用政府报告的要求来衡量媒体新闻的真实性,如果事实证明政府并没要求灾民“看积极面”,但那位村民的确说了那样的话,你不能说那位新闻记者造了假新闻,只能说那位提供该信息的村民说的与事实有出入。虽然新闻记者不用对这一出入负责,但如果一家新闻报刊老是采访不可靠的消息来源,就会影响那家报刊的信誉和销售量。

你也不能用政府报告的要求来衡量小说的真实性,事无巨细,都一点一点跟事实对照,都一件一件人肉搜索。那样衡量的结果,就失去了阅读小说的趣味。

当然,如果你用新闻真实或者艺术真实的原则来衡量政府报告的真实性,那么吃亏的就是你自己了。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仙人掌王国 回复 悄悄话 中秋节快乐!
shenmo 回复 悄悄话 我们家“丫头”经常投诉我们叫她“鸭头”。
果果儿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顶!
breezebrook 回复 悄悄话 Yellow teacher(我儿子告诉我他有个blue teacher,搞了半天才明白是男老师)每次说的头头是道,可我却总是昏昏欲睡。看来我不是做学问的料。还是更喜欢艾米的感性。Yellow teacher太高深莫测了,做仰视状。
中秋快乐!
yutongbb 回复 悄悄话 好文!老黄真是位好老师:)

祝艾米全家及艾园的姐妹们中秋节快乐!ZT
spicycookie 回复 悄悄话 每次看黄教授的文都能理清一些曾混淆的概念,好文谢谢。
祝艾园的每个人中秋快乐!
bbb~ 回复 悄悄话 "好文!老黄真是位好老师:)

祝艾米全家及艾园的姐妹们中秋节快乐!" ---ZT
11a 回复 悄悄话 好文!老黄真是位好老师:)

祝艾米全家及艾园的姐妹们中秋节快乐!
静谧海湾 回复 悄悄话 Ban Deng!

中秋快乐!
我就是 回复 悄悄话 沙发!
米妈的包子快好了吧
黄老师这是在打预防针呢
再问,除了包子,有没有茶水喝啊?
中秋快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