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园 (非公开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从此为你乱弹琴.痴人说梦逢知傻,有空为你胡乱码.
个人资料
正文

飞星:华秋-“恶俗策划”的代名词

(2007-10-22 04:46:32) 下一个

《山楂树之恋》出版始末 (2)

华秋,男,自称“70后诗人,小说家”,是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的策划与版权事务部主任。共和联动是《山楂树之恋》的出版商,我把共和联动的恶俗策划全部“归功于”华秋,不光因为他是策划部主任,还因为他本人在一首题为“9月18日去上海”的“诗”里沾沾自喜地把“功劳”全都划归在他自己名下:

“(我像感人的情圣,就像我策划“山楂树之恋”

每秒钟的自我设计,犹如草履虫)”

这个平庸猥琐却十分自恋的男人写过一篇有关《山楂树之恋》的书评--《中国情圣诞生记》,他在该文里称:“一个早夭的情人,(但愿他安息),被追忆长达三十年,在追忆中被反复虚构。最后,在中国文坛,终于出现了一个女性心中完美的‘伟大情人’。这个幻想,如果能给女人满足,谁会在意其虚妄?”

就是这样一个根本不相信故事的真实性,根本不被故事感动,也不懂故事,还恶意中伤故事人物的华秋,却在那里积极策划宣传《山楂树之恋》,驱使他的,除了金钱和名誉,还能是什么?

华秋是个写了半辈子平庸小说诗歌的潦倒“文人”,他写的东西既不流行,又不流传,没人看,也无望进入文学史。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境,他转而做起图书生意,所以他急切地需要有本书能帮他抓到金钱,帮他打响知名度。他脱光了膀子,使出浑身恶俗,拼命宣传《山楂树之恋》,不是因为他能欣赏书中描写的人性美,也不是因为他能看出作者的文学功力,而是因为他听见了银子花花的声音,看到了借此书让自己上位的可能。

这样一个恶俗到骨子里的人,自然不可能有高尚脱俗的策划。他的恶俗,在他策划的宣传语、捏造的谣言、设计的“官博”中散发着臭气与毒气,给《山楂树之恋》抹黑,使《山楂树之恋》蒙羞,损害了作者艾米和人物原型静秋的形像,伤害了我们艾迷山楂迷的感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华秋是如何恶俗策划的:

一、恶俗的宣传语:

1、“故事发生在那个贫穷但充满理想之光的年代”

-- 文革年代是一个充满理想之光的年代吗?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那是一场“十年浩劫”,是对文化的彻底反动,凡是称得上“文化”的东西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末期,虽然“打、砸、抢”的血雨腥风已经过去,但人们的思想和言论仍然受到严格的禁锢。没有思想的自由,何来理想之光?

但华秋为了媚上,却昧着良心把那个年代说成是“充满理想之光”的年代,企图误导读者,让大家认为老三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之光是那个年代造成,充分暴露出这个无耻“文人”的奴颜婢膝。

正如艾米所说,老三爱人类,爱生命,尊重女性,讲究平等,这不是文革造就的,而是老三读的那些外国文学教给他的,他读的那些书,都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而热爱生命尊重女性的人性之美,正是人文主义的精髓。

华秋的媚上还表现在他删掉了原文里这样一段:“他好像被毛主席的话打哑了,大概在心里责怪毛主席说话这么不负责任,自相矛盾。她看着他,有点得意,心想谁叫你拿毛主席的大棍子打我的?毛主席的大棍子多得很,对付任何情况都能找到一根。”

这段话,在所有网络版本中都存在,也没有引起任何“政治风波”,但在纸质版《山楂树之恋》中却被华秋删掉,可见他的极左思想比当局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惜华秋晚生了几年,如果放在文革年代,像他这样摇尾乞怜,他的主子兴许会奖赏他几根啃剩下的骨头。

2、 “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 从看到华秋在《山楂树之恋》试读版上的一句广告词“一本可能让五亿中国人流泪的书”开始,作者艾米就知道《山楂树之恋》落入了一个恶俗之人手中。首先是这个“五亿”,有什么根据?完全是无知小人的胡吹。还有这个“流泪”,分明是把读者当阿斗,以为“流泪”就能吸引读者,完全是把原著庸俗化,把读者庸俗化。

艾米在艾园批评了华秋的这句宣传语,我也用电邮转达了艾米和艾园读者对试读版封面的意见,但华秋并没接受,反而策划出更恶俗的“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来。黄颜当即在艾米的文学城博克和新浪博克发了声明,反对使用这句宣传词,但华秋一意孤行,还很为自己的策划得意,以为可以借用这句话引起争论,扩大影响。

华秋串通新浪,在新浪读书搞了一个所谓“50后”“80后”之间的争论。事实证明读者并不象华秋想像的那么俗,在新浪留言的近700名读者,跟本没谁有兴趣参加这个争论,绝大多数都是在抒发自己因《山楂树之恋》而起的感动。

华秋为了扩大影响,还纠集他那伙狐朋狗友对《山楂树之恋》写评。真可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伙人写的评,不是充满了知识错误和伪命题(老巢),就是逻辑不清,自相矛盾(离),或者根本就没看书,以为“干净”是《山楂树之恋》的主题,于是絮絮叨叨,颠三倒四地批评一通(莫小邪)。

但这个三人都从不同程度上对“干净”一说提出了反对意见,这说明什么呢?华秋处心积虑策划出来的“干净”,连他拉来写评的同夥都不赞成,如果这不说明华秋的失道寡助,也只能说明华秋的口是心非。

这个“干净”再加上“史上最”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反感,虽然大多数读者是能分清作品本身跟媒体宣传之间的区别的,但有些不明真相的读者对《山楂树之恋》发难,全都是因为这个“干净”。还有些读者看见这个“干净”,就不想看这本书了。华秋自以为是策划出来提高销售量的“干净”说,只不过是适得其反。


3、“故事毫无悬念”

--华秋在他策划的宣传词中,称《山楂树之恋》“毫无悬念”。但我们知道,《山楂树之恋》的故事,本来是很有悬念的,作者艾米在文学城连载这个故事的时候,每集都因悬念丛生而紧紧抓着读者的心,每集都有众多的评论,大家对故事发展进行猜测,对老三的心理进行揣摩,对人物命运进行预测,热切期待下一集的到来。

艾米写故事,是深受推理小说影响的,可以说满篇都是线索,只看你能不能从中推出结果来。而实际情况是:读者往往不能次次猜准,要到故事结尾之后,再返回去看全文,才能恍然大悟,其实线索都在那里,艾米一点没隐瞒,但她巧妙的安排,刁钻的角度,不带主观色彩的叙述,使你不能轻易推出结果来。

《山楂树之恋》是从静秋的角度来写的,作者完全置身故事之外,静秋知道的,艾米就写出来,我们读者就知道;静秋不知道的,艾米不会添油加醋,乱加诠释,我们读者就不知道。我们可以根据艾米的描述去推测,去揣摩,但猜得对不对,要由下面的故事来决定。

这一点,正好反映了生活本身。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只能活在自己的时间空间,我们可以观察周围的人,但我们的观察范围有限,我们不能每时每刻跟随每个人,进入他们的每一寸空间每一段时间。我们听他们说话,看他们做事,但我们不能钻到他们心里去看他们究竟在想什么。艾米的故事,都是从一个人物的角度来写,非常成功地再现了这个认知过程。

《山楂树之恋》每一集都是悬念丛生,从第一集静秋看见山楂树下那个穿白衬衣的青年开始,到工棚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手风琴声,再到老三未婚妻的新闻,以及万跎子被打,老三失踪,等等,等等。我这只是仅举几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回过头去,看看能找出几集没悬念的来。

但华秋这个既缺乏想象力,又不懂书籍广告的蠢人,一开始就把故事的走向和结局捅了出去:“他等著静秋毕业,等著静秋工作,等著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 

还没见过哪个作品的简介能做得如此拙劣的,即便是粗制滥造的光碟,也知道只告诉读者一点吸引人的东西,而把主要的故事情节和结局隐去,以免和盘托出,让读者失去看下去的兴趣。

《山楂树之恋》惨遭华秋如此拙劣的“简介”,仍能吸引众多读者,靠的是读者之间的口口相传。大家只要到新浪或者搜狐博克去搜寻一下,就会发现《山楂树之恋》的大多数读者都是从朋友那里知道这个故事的。看了《山楂树之恋》的读者,很多都向他们的亲戚朋友推荐这本书,这些从朋友那里得知《山楂树之恋》的人,看完故事,又向他们的亲戚朋友推荐。这不是媒体的功劳,而是读者自发的推荐。

我们只能说《山楂树之恋》的确有魅力,如果换个平庸点的小说,被华秋如此拙劣地一炒,肯定早就炒死了。


4、“看到结局,所有中国人掩面而泣”

--在我们的一再建议下,华秋才把试读版封面上的“让五亿人流泪”拿掉,换上老三的那句话“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但他仍舍不得他那一把恶俗,把“流泪”换成“所有中国人掩面而泣”,挂在封面上。这句宣传语在《山楂树之恋》正式印行前,就遭到艾园读者的坚决反对,被称为“恶俗”,我把艾园读者的意见用电邮转给了华秋,但他置若罔闻。

有位读者在她的博克里写道:“我看到封面上‘掩面而泣’这一句,又看到后面的‘每个男人都想娶静秋,每个女人都想嫁老三’,就不想买这本书了,太恶俗了--”

华秋的恶俗宣传语,吓跑了多少读者,只有天知道,光是在“卓越”网留言的三十多个读者中,就有不下五个是因为华秋的恶俗策划放弃买这本书的,吓跑了读者的恶俗点包括:封面“太多名人推荐”,封面“简陋粗糙”,“最干净”,“每个男人都想娶静秋”。

那么有多少读者是因为想“掩面而泣”才买这本书的呢?有多少读者是用流不流泪来衡量一本书值得不值得读的呢?几乎没有。能为故事流泪的人,不用这句话也会读这本书;不爱流泪的人,看到这句话会绕道而走;有正常审美情趣的人,如果不知道这本书的内容,会因这句话的恶俗而羞于购买这本书。

对这种恶俗的宣传词心领神会、积极支持的,只有同样恶俗的伪文学评论家老巢。说他是“伪文学评论家”,是因为他在《爱情,要求适时而纯洁的死亡》一文里乱掉书袋,卖弄那些他自己一窍不通的文评术语,什么“审美取向”,“悲剧色彩”,“现实主义”。哪知道这次真的是班门弄斧了,他的文学评论书袋掉到艾米这个文学博士门上来了,结果被艾米揭露出他不学无术的真实面目,他以为“适时而纯洁的死亡”是荷尔德林说的,他以为流泪才是悲剧色彩,他以为真实的故事就一定是现实主义写法,真是丢尽了人。

华秋的“掩面而泣”被老巢拿来当作审美标准,他在《爱情与爱情是有天壤之别》里说:“但把‘艾米和黄颜’的故事写出来有会像‘老三与静秋’一样感动我们并为之哭泣吗?”

很明显,在老巢看来,只有能引起读者哭泣的爱情才是伟大的,“老三与静秋”的爱情引起读者哭泣了,所以伟大,而读者哭泣是因为老三死了,所以伟大的爱情离不开死亡。这样恶俗的推理,也只有恶俗到骨子里去的人才想得出来, 还谈什么"审美取向"!

可惜,象老巢这样低俗的没几个,华秋这个意在提高销售量的“掩面而泣”,只能以失败告终。


二、恶毒的谣言

除了恶俗策划宣传语之外,华秋还造谣生事,说艾米问张纪中要十万美金影视改编费,后来又说艾米“致电”共和联动,要求把影视改编权交给柳云龙。这完全是无中生有,艾米从来没有“致电”共和联动,她根本没直接跟共和联动联系过,所有的联系都是通过我用电子邮件进行的,而我也没有向谁所要过影视改编费,或者要求把影视改编权交给柳云龙。

真实的情况是:共和联动的总经理何蓓俐跟张纪中的夫人是好朋友,《山楂树之恋》是张纪中夫人推荐给何总的。张纪中夫人曾给我写电邮,说张纪中想拍《山楂树之恋》的电影,希望能跟艾米和静秋交谈。但艾米没有同意,叫张纪中夫人直接跟共和联动联系,因为艾米已经在合同里将影视改编的事交给了共和联动,艾米是个信守合同的人,不会做任何违背合同的事。

张纪中跟共和联动谈判的时候,只肯出五万人民币的改编费,共和联动嫌少,但碍于朋友关系,不好狮子大开口,于是打着作者艾米的旗号,索要十万美金, 后来又造出艾米致电共和联动的谣言。这种不负责任,违背事实,无视法律的做法,不仅损害了他自己的信誉(如果他还有信誉可供损害的话),也损害了共和联动的信誉,更损害了艾米的形像。

对这一段,我有几方的电子邮件为证,必要的时候,我们会诉诸法律。


3、恶心的插图

早在《山楂树之恋》印行之前,华秋就提议以艾米和静秋的名义在国内网站开一个博克,供《山楂树之恋》爱好者交流。但艾米那时已经见识过华秋的恶俗,不想跟他扯上任何关系,所以坚决拒绝了。艾米说,你们要开,那是你们的事,但不要打静秋或我的旗号。

这个由华秋策划的所谓“官方博克”,使用的都是“《山楂树之恋》又吵起来了”之类的恶俗宣传语。他们最近正在连载《山楂树之恋》插图简写本,现在网上已经有成百套《山楂树之恋》全写本,华秋还搞什么简写本,只能说是吃了饭无事干,根本没有读者。

令人恶心的是,华秋选取的是一套足以毁坏读者心目中老三静秋形像的插图本,仅有的几个读者的几篇评论都是反对这个插图本的。大家看看这个插图就明白华秋的审美趣味多么恶俗了。



结束语

我们强烈要求共和联动撤销华秋的策划部主任职务,我们也提醒有意跟共和联动合作的作者警惕华秋的恶俗策划。作为《山楂树之恋》的作者,艾米已经表态:华秋不撤,她将再不与共和联动有任何合作。如果华秋继续恶俗策划《山楂树之恋》,她将诉诸法律,终止与共和联动的合同,并起诉华秋。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4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