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园 (非公开的博客)

高山流水遇知音,从此为你乱弹琴.痴人说梦逢知傻,有空为你胡乱码.
个人资料
正文

网友:对黄贴的反思

(2007-02-08 05:03:21) 下一个

(篇幅所限,不能囊括所有跟贴, 只为抛玉引玉)


阿贝
评论于:2007-02-07 01:18:25

关于“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的乱扯

偶自幼体弱多病,所以,对“良药口苦”有着切身的体会。那个时候的药真叫苦啊!偶死活都不吃药,于是偶被大人捏着鼻子往嘴里灌。后来大了些,可以哄骗了,就让偶吃一口白糖,吞一口良药。再大了些,偶发现偶的牙齿坏得七七八八的了。现在小孩子的药,那样式,那口味,真是让人羡慕。偶就想,早些时候,制造“良药”的人想没想过,无论多么能治病的药,总得让病人乖乖地吃了,才算达到治病的目的?!把药弄得那么苦,是成心让病人难以下咽而把病耽误了,还是“治病救人”的心根本就不诚呢?这还真得要反思一下了。

小时候,大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小孩子不准顶嘴”。其实,偶只是想讲出自己的想法而已。俺都打定主意了,只要你能说服俺,俺保证接受。可惜,每次都是在偶跃跃欲试想要争取一次讲理的机会的时候,就被无情打压,并扣上多诸如“不虚心,爱狡辩,骄傲自满……”的大帽子,年复一年,直到中学。那对俺幼小的心灵是多么大的打击啊!(摸去鼻涕眼泪若干……)。即使受了很大的委屈,也总被那句“这都是为你好”而带过去,仿佛只要有了“这都是为你好”垫底,教训的对与错,适当不适当都不重要了,被训的,是不是受了委屈,是不是觉得被冤枉了也都不重要了。重要的就是,他说他的出发点是“为了你好。”这点,被训的人是不能辩驳的,因为你不是他,你怎么就知道他不是好意呢?!小时候的偶,似乎还是有点儿灵性的,后来完了。因为想在别人眼里显得顺溜一些,虚心一些,于是开始假装没想法,时间长了,也就真的越来越没想法了。别人说俺,有道理没道理,一律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人家说俺“谦虚”了,可偶怎么都觉得自己变得“阳奉阴违”了。


非外星人 评论于:2007-02-07 07:10:15

阿贝, 看了你的帖子, 一叹, 二叹, 再三叹..(叹气的叹)...

说得大一点, 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被教育过来了, 被'改造'过来了, 反过来也不可避免地这样去'教育'和改造孩子的孩子... 在这个文化传统里成长的人, 个性被压抑, 被扭曲...

说得小一点, Dr. A的10大LIST, 也是给人同样的感慨, 想笑又想哭.

说得轻一点, 我在艾园见过的很多引起议论的帖子, 可以说有'坏心'的基本是很少的, 出于'好心'的多, 可是多多少少也是有这种传统的影子.

所以很喜欢这种有批评又有反评的方式, 很多模糊的东西, 越辩越明了. 如果不说出来, 捂在那里, 并不会解决问题.

不过, 说真的, 如果没有艾和黄这样的心明眼亮和高水平, 能够始终把握议题, 不会节外生枝, 恐怕也是越辩越纠缠不清的. :)

Allay 评论于:2007-02-06 19:33:28
Top Ten Reasons for Not Living in China
By Elaine
10. Always have to wait in linesand always see people cutting in lines.
9. Hard to find parking place.
8. People are easy to get angry and fight each other.
7. Too many people smoking and almost everywhere.
6. Chinese characters are too difficult to learn.
5. Tops and bottoms hang outside the balcony.
4. People are boring.
3. Too easy to put on weight.
2. Boys look like girls.
1. People are mean.


东临沧海 评论于:2007-02-07 20:07:44
美如娜塔莎——我看艾园

艾园是我在文学城上最喜欢去的地方,也是第一个让我有冲动注册笔名,发表跟贴的地方。她的美,就象《战争与和平》里的娜塔莎一样,是无可比拟的。

“娜塔莎唱出了第一个音,拉开了嗓门,挺起了胸脯,眼睛里露出严肃的表情。这个时分她既不想到任何人,也不想到任何事,一个一个的音从嘴中滔滔不绝地吐出来,嘴角上流露微笑,任何人在同样的时间距离和同样的音程中都能发出这些音来,声音千次地使您无动于衷,但到一千零一次时它却使您颤栗,使您涕泪横流。
“∙∙∙∙∙∙现在她不像儿童那样唱歌了,在她的歌唱中已经没有从前那种滑稽可笑的、儿童般卖力的感觉,但是,那些听过她唱歌的内行的裁判员都说,她还唱得不太好。“虽然还没有训练,但是嗓子倒很好,应当训练一番。”人人都这么说。但是平常大家却是在她的歌声停止后过了很久才说出这番话的。在这个送气不正确、换气费力、没有训练好的歌喉正在唱歌的时候,就连这些内行的裁判员也不开腔说话,而只是欣赏这个没有训练好的歌喉,只是希望再听她唱一遍。在她的歌喉中含有少女的纯真、对歌声迷力的无自知之明以及尚未训练的歌喉的柔和悦耳,这一切与歌咏技巧的缺乏联系起来看,使人感到,如果你不去毁坏这个歌喉,那末,这一切丝毫也不能改变她的歌喉。”(引自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第二卷第一部)

在我来看,这就是艾园的美,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两位版主的作品我都读过,个人更喜欢艾米的文风,无心为文而自成一家。透过艾米的文字看她眼中的世界,清新,晴朗,亲切。两艾的宽容是有目共睹的,但真正打动我的,是他们的真诚。或者说,正是因为有真诚的观察,不带先入之见的思考,才有发自内心的宽容。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去看待生活,体验生活,这有多棒!

我很赞同罗素的意见:评价一个社会,不能只看她没做到什么,而要看她做到了什么。我看《三人行》,就是看一个女孩子寻梦的故事。艾米把这个故事讲出来了,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善良,坚强,为了爱无怨无悔,百折不回,就是好的。(虽然有人觉得这样很贱(Cheap),嗬嗬,贱也是好的。)至于主人公是不是个道德模范,能不能我们的行为楷模,甚至故事本身有没有“教育意义”,完全不是作者认为应该考虑的事。同理,我看《水浒传》,就会对着鲁智深一挑大拇哥,道一声,真乃活佛转世!而不会皱着眉头骂道,这厮鸟好生不解风情。客官,您要找解风情的,两条街外三进门四间大瓦房那一位西门大官人可是人中龙凤,世间极品呵。

平心而论,我并不喜欢板砖横飞的气氛,看到论战的场子自动绕开八里路。论战双方虽然常有咳珠唾玉之谈,但怎么看怎么象唾沫星子。尤其是不着边的评论,就好像挠了半天痒没挠对地方,反而越来越痒。我看过的最不着边的评论,是我深深尊重的傅雷先生写给我不太喜欢的张爱玲作品的。他赞扬玲的才气,认为她大有可为,尤其推崇玲的作品《金锁记》,认为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坛最美的收获”(记不太清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嗬嗬,他还不如劝黛玉小姐去考取个功名呢。相比之下,胡兰成的评价“民国时代的临水照花人”,“大道无亲”倒是贴切的多。

这样看来,参与评论的另外一个危险就是,我评论了别人,别人就有权来评论我。这个“别人”不一定是同一个人,但是我如果逞一时口舌之快,将别人的话语做了菜端出来,我就得做好准备成为下一波食客盘子里的好料,或者是厨房里的下脚料。所以我只是想说,艾园很美。能看到这些美,是我的幸福。

如果要我说,我读《三人行》得到了什么,我就要说,在看这个故事之前,如果我有一个妹妹,她因为一个男人忍受了怀孕,终止妊娠,和无缘无故的疏远,我的反应一定是把他狠狠揍一顿,不但当不成人中之人,还要把他打成外星人。看了这个故事之后,我的第一反应还是要揍他一顿,但是我会对自己说,先等等,换个做法,也许我的妹妹能真正得到她的幸福。


荌旎 评论于:2007-02-07 23:06:10
说起这个情节取舍啊, 我觉得也不一定要紧扣中心线, 像黄颜说的, 正经这中心线还难以定义呢. 只要艾米写的故事能紧扣读者眼线就行了, 这点还用说嘛. 艾米的特点之一我觉得是写故事像写电视剧剧本,每个人物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还是路人甲都是面目清楚, 谈吐有个性,栩栩如生,这样写来, 就算塑造人物比较多,看起来也很有意思.而且人物并没有简单堆架在一起,而是层次清楚, 人物之间的关系清晰.


lydiaDai 评论于:2007-02-08 01:06:29
关于评《三人行》此事的最后一张回贴

昨天本以为是自己的最后一张回帖,不成想,今天黄堡主又扔出一块砖。想我区区不足千字的文章,却得到连续三天的堡主垂爱,---按孤草的原话:真是羡慕死我了。

我觉得,自己挑衅在先,不谢个场就闪人,是对主人不尊敬,所以决定把这张贴作为最后的谢场。

本来这篇评述一出,就已经被堡主骂过无聊了,想想我这里正是夏天,家里还没安空调,自己一身汗的看文章,写评述,招人骂,确实是无聊。所以连续几天就只想自己哪凉快呆哪儿去。这是不回贴的原因之一。

其次,自己是个怯场之人,被台下看客吆喝着(大多数是想看我怎么个惨死法),又被台上堡主威严震着,自己感觉就是个武功尽废之人,除了想保个命,别的想法啥都没了。所以堡主说让我说个所以然来,细细拆解招数,我是无论如何不敢造次了。这是不回帖原因之二。

再次,想想当初自己干这个无聊事情的初衷,也不过是发泄一下自己大热天没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而已,如果有空调估计就好多了,不会那么抓狂了。所以,自己惹了祸,挨砖头是罪有应当;黄堡主不幸被骚扰,却也因祸得了很多福。所以觉得事情也公平,也就没有回帖恋战的必要了。

如果大家因为我的评论看了《三人行》,那就当我给黄堡主的谢礼;
如果大家因为爱黄堡主而看了我的评论,那就当我在这里欠黄堡主一个人情,以后有机会一定涌泉相报。

虽然担心黄堡主会觉得我是个来路不明,目的不纯,水平不高的人而不加我为“艾园写手”,但是总觉得凡事都讲个缘字,强求不得。

在这个文学城里,总会有机会再碰面,希望下次见面天气会凉爽些。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26)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