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版的琐事
1.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 与几位同事合译了一些英日文专业书. 记得收到”光学纤维基础”出版样书(第一本我参与翻译的书), 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写在稿纸的字变成铅字, 心里那个高兴!
之后陆续出了近10本的(多是合译), 就没有什么感觉了, 觉得只是翻译而已,没什么可称道的.
2. 也是在1980年,我觉的自己一项工作的质量不比我长期阅读的某欧洲杂志文章水准差, 遂寄给该杂志, 登了, 出版安排在下一年, 这是我第一篇登载海外的专业文章. Journal of Optics (Paris, France) 1981,12,359-360 后来知道这本杂志知名度不高,也许正是它能接受我这篇文章的原因, 现在也不知它还在不在.
3.几年前一天, 我在孔夫子旧书网站浏览, 偶尔看到有一本自己的书作为签名本出售, 商家为此提了好几倍的价. 好奇点进去细看了看, 原来是我给一位初中同学的赠书, 扉页写了”某某学友雅正, 某某敬赠. “.
书既然是赠, 对方怎样处理都是合理的. 只是觉得处理前把扉页去掉更好些.
去年一次聚会,方知那位同学已过世,他一直不怎样参加同学聚会,所以过世的消息迟到了.此时我才明白,像一般处理过世亲人遗物那样, 他的家属把他用过的东西都处理掉了,
4. 我那几本小众学术书写完了,留在手头参考书一大堆, 有20多本之多, 电邮母校图书馆, 问他们要不要, 他们很认真, 专门找了外文系教师甄别, 结论是全收.
于是, 我待回北京机会兴冲冲把书送去,并特别指出其中有一本是1849出的, 原始版, 本土也难觅, 值得好好保存. 接待的馆员问我为什么不自己留着, 我说家里孩子这方面没兴趣, 如其以后被处理不如捐给学校还有点用处.
过了一段时间, 学校”图书馆通讯”居然登了我捐书一事, 颇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