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蔓菁散文集《梦回故乡》之:莲藕
作者:叶蔓菁
想了解家乡现在的样子吗?不用经常回去,都可以了解的,很简单,上网看图片就行了。 在我的家乡,有许多摄影爱好者,他们经常在网上论坛展示他们的摄影作品,拍人物的、农耕的、市井的、风景的、突发事件的、花花草草的,多如牛毛,让人目不暇接,可以把图片放大,再放大地细细观看,有一种把鼻子凑近看的感觉,都能闻到家乡的气味那样。
又是一年的夏季,各位摄影爱好者和往年一样,又开始在网上张贴他们的荷花杰作,万绿丛中一点红是最重要的构图,小荷尖尖上倒立的蜻蜓是必拍的经典,荷叶上晶莹的露珠,以及满池荷叶随风起舞,都是很常见的精彩图景,紧接着,他们拍莲蓬、莲子,再过两个月,就可以看到他们拍摄的刚挖出塘的莲藕了。
每当看到图片上那一段段粉嫩带泥的莲藕,总会闭起眼睛来想,有多少年没吃过新鲜莲藕了?很久了,真的很久,但是新鲜莲藕的味道一直在心头,有一次生吃的莲藕,清甜、多汁,比什么苹果、雪梨好吃多了。
那一次生吃莲藕,是什么时候呢?仔细想想,大概是三十多年前,我刚上小学二年级吧。那时候我和阿冬一个班,阿冬和我是邻居。她长得胖嘟嘟的,尽管是个小姑娘,但特别像电影《闪闪的红星》里面的潘冬子,所以她爸妈给她起了个小名“阿冬”。阿冬的妈妈和我家有些亲戚关系,我喊她三姑。
三姑长得有点胖,她最爱做各种好吃的食物,特别是面食,例如饺子、煎饼等等。我妈妈和好多邻居阿姨都不懂得做面食的,因为在家乡,多数妇女只会做原材料是大米的食物,例如米饭、粥、米粉、白助、碗儿助、粘粘助、叶包助等等,而饺子、煎饼这些面食是北方食物,一般南方人都不懂得做的。
那时候,家家都穷,家里的大米少,煮粥的时候只好兑上木薯粉,这样煮成木薯粥。主妇们每天早起就煮一大锅木薯粥,那就是早餐和午餐了。晚上一般都有米饭吃,但米少的时候晚上吃的也是木薯粥。 那时的菜多数是青菜,一个月里能吃上两三次肉就已经不错了。
那时常常看到阿冬双手捧着一只大饺子在吃,那徐徐飘来的香味总能让邻居的孩子们,包括我,眼馋极了,口水都要流出来。三姑总会用碟子拿来两、三只大饺子,用调羹把饺子弄成一小片一小片,然后分给我们小孩子解馋,而这时我妈妈或者其他阿姨总会说:“别管他们,家里也是有粥有饭的。”
三姑这时总是笑咪咪地说:“等哪天我多做些,让孩子们吃个够。”
“不管他们,你们哪里有这么多粮食!”
后来果然有一天,三姑做了许多大饺子,让我们这帮邻居孩子吃了个痛快,大饺子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至今。
因为那一顿饺子,觉得三姑好大方,可是有一天,突然觉得三姑是不是有些小气。
一天傍晚,我到同学家玩,然后独自回家,正走到爸爸上班的大院门口,看到一个老农挑着满满一担莲藕,站在门卫室门口和梁伯伯说话呢,梁伯伯看到我,朝我喊:“阿妹过来,你带这位农民伯伯去阿冬家。”
我走前面,老农挑着莲藕担子跟在后面,没走多远就到了阿冬家住的平房前,三姑从屋里走了出来,看到挑莲藕的老农。
老农说:“一早就来了,都没卖掉几根,这次挖太多了。”
三姑说:“没事,就放我这里,你明早过来,再挑去市场卖。”
“还好你们住在县城,否则要挑回去,明早再挑过来,太吃力了。”
“二表叔在这里吃过晚饭再回去吧?正准备放米到锅里。” 原来老农是三姑的二表叔。
“不吃了,吃了饭才回就太晚,过河就不方便了。”
“随你吧。”三姑说着,看到二表叔把莲藕只放在屋外窗口下,就急忙说:“挑入屋里啊。”
“不了,你屋里这么狭小,放了这担莲藕,你们连转动的地方都没有。”
“放在外面会被偷的。”
“偷就偷吧,没钱拿几根去吃,有钱谁会拿?”
“辛辛苦苦种了一年,才种得这几根莲藕。” 三姑说着,想把装莲藕的一只大竹篮提起来,结果提不起来,太重了。
二表叔坚持把莲藕放在屋外,三姑也没有坚持叫他把莲藕挑入屋里。
二表叔把扁担搁在莲藕篮旁边,扯出一根又白又嫩的莲藕,拧开门前的水龙头,把莲藕洗了洗,我站在旁边看着,不知道他洗这几节莲藕干什么。他把莲藕洗干净后,递给我,说:可以生吃的,很甜,吃吧。”
我很吃惊,因为有莲藕吃,正准备伸手接,但三姑伸手把那几节莲藕拿走,啪一声把莲藕弄断,只递给我一小节,余下几节她放回莲藕篮里,她跟二表叔说:“给她那么多干什么!种出这几条莲藕, 容易啊!”
二表叔又说:“你们晚上也取一些炒来吃,炖汤也很甜的。”
“嗯嗯……” 三姑答应着。
我把那一小节莲藕放入嘴里一咬,好脆,好甜,有了这么清甜的莲藕,其他果子都可以不吃了。
我慢慢地嚼着莲藕,看着二表叔走了,之后三姑吃力地把那两大篮的莲藕挪到屋里放着。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不知道现在的藕农又有怎样的卖藕故事?我估计多数藕农都用摩托车运莲藕到市场卖的吧,不需要再用肩膀挑了。继续上网翻看图片,也许能找到用摩托车运莲藕的图……
(写于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