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bu-20140415b.jpg

 

trendhk 趋势讯/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临床部最近完成了前往其辖下中医药诊所求诊的逾30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五成。

心脏病是香港最常见的致命疾病之一,位居第三位,当中以冠心病比例最高,佔心脏病死亡人数的68%。心脏病最常见于冠状动脉狭窄及阻塞,俗称冠心病,患者大多会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等症状,一般的西医治疗包括药物、「通波仔」或搭桥手术。

负责有关临床研究项目的浸大中医药学院临床部讲师张红霞博士15日与传媒分享其观察结果。她表示,中医一般称冠心病为「胸痹」和「心痛」,主要病因多为脏腑虚损、饮食不节、过于劳累、七情郁结等,治疗针对「本虚标实」的病机,一般以益气、养血、助阳、滋阴,以及活血、涤痰、散寒、理气和解毒的中药组方,「通补兼施」。

张红霞博士对31名患有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人进行了临床观察,对象包括23名男士和8名女士,年龄介乎38岁至87岁。全部患者均经过西医血管照影或电脑断层扫描检查,有冠状动脉一支或多支病变,狭窄程度由15%至100%不等,伴有胸闷痛、心悸、气短等症状,其中11人属于「中度狭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介乎50%至74%,心绞痛明显,影响患者正常生活;15人为「重度狭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介乎75%至100%,获建议「通波仔」但不接受,寻求中医治疗;另外5人亦同属「重度狭窄」,曾接受「通波仔」但失败,获建议进行搭桥手术但感忧虑,要求进行中医治疗。中医师因应病人的身体状况,採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为他们调配合适的中药处方,治疗期由21天至16个月。

是次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在17位进行过血管狭窄程度復查的病人中,14人显示血管狭窄程度降低10%至50%,另外3人则无任何变化。纳入观察的31个病例中,22人接受中医药治疗后,疗效显著,胸闷痛、气短、心悸等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另外7人被评为治疗有效,上述症状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余下的两个病例则被评为无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总有效率达94%。

张博士表示,整体而言,中医药治疗是冠心病患者手术以外的一个较佳选择,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可达五成,78%的患者于6个月内降低动脉狭窄程度,其中50%的患者则于3个月内达致该疗效。张博士指出,中医药可防治血管局部病变,同时标本兼治改善患者主观不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体现整体治疗优势。

标签: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