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导演」齐柏林的纪录片《看见台湾》,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迷思,引发岛内争议,捲起《看见》旋风。该片在香港试播,也掀起一波「看见香港」的反思。

齐柏林以《看见台湾》获金马奖。(网络图片)


 

齐柏林导演的纪录片《看见台湾》4月6日在香港试播,一週之后的13日一大清早,又接到美国传来的好消息。继去年底荣获第50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之后,《看见》再夺美国休士顿影展评审团特别奖与最佳摄影奖。 

 

作为一位「素人导演」,齐柏林首次执导,便捲起了一股《看见》旋风。电影自从去年下旬在台湾播映以来,引起岛上热烈迴响,票房超越好莱坞电影。报章杂志也大做专题,探讨台湾经济发展背后衍生出种种人为的生态环保问题,令政客官僚大受压力,要赶紧成立跨部会的专案小组,并承诺跟进国土保育等问题。之后齐柏林又先后到日本和香港试播,都取得不俗迴响,尤其是最邻近的香港,捲起了一波「看见香港」的反思。 

 

《看见》旋风也一度吹到大陆。官方媒体新华社以及中央电视台曾跨海专访他的拍摄心得,湖南卫视更邀过他亲身到综艺节目《天天向上》作客访问。对于大陆这个仍视「发展为硬道理」的市场,齐柏林当然跃跃欲试,还跟几位大陆片商和知名纪录片导演谈过。 

 

可是当他这次在港分享拍片经验时,却变了调子,以乎有难言之隐,表示《看见》一片「在大陆可能会面对一些限制」,暂时不会作「登陆」打算,令这股《看见》旋风,暂时只能在大陆之外掠过。

《看见台湾》揭示台湾环境伤口。


自然美景和人为破坏 《看见》一片所纪录的尽是台湾土地的景貌,但正如齐柏林说,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等问题,是跨越国界的。尤其是《看见》採取航拍,自高空鸟瞰大自然赐予台湾的美丽,还将经济发展迷思、人定胜天逻辑造成的哀愁面貌,同时呈现在萤幕上。这种强大的反差,带来的即使不是莫名的乡愁,观众内心忐忑中泛起的无比震撼,同样是不分地域的。 

 

蓊郁的中央山脉、皑皑的雪山山脉、碧蓝见底的垦丁南湾,以至佈满珊瑚与日影相照的猫鼻头,四百年来,台湾有人称为福尔摩沙(Formosa),有人称为宝岛,《看见》长一个半小时的影片,透过空中俯瞰,先带出台湾各角这一幕幕的美丽,让观众在这幅大地的美景上自由翱翔,心中悠然浮现感念和兴奋。 

 

但当眼前的萤幕突然出现南投嘉义山峦上高山农业所造成的水土破坏、蓊郁山林中间突然凸露土石流滑下形成的黄土伤口,还有海旁大量水泥包裹起来酿成大面积的地质下陷,再看到原本在岸边依山望海的风水墓地,竟都遭到侵蚀殃祸,淹没在倒灌的海水中,观众原本兴奋的心情,顿然都急速堕下,跌至沉重哀思的深渊中。 

 

镜头带著香港观众凝望不少人都到过的阿里山竹山车站,突然拉开广角,让观众也看到车站底下那苍白无力、摇摇欲泻的山坡泥土墙;镜头引领观众的目光,望向近年越来越多香港年轻人前往寄宿的清境农场,又突然拉开广角,拍到建有欧陆建筑群而一片翠绿、仿如童话仙境的山麓下,竟然只靠著一堆货柜强撑挣扎。它带来的不但是观众诧异中的憷目惊心,更让他们心头涌起对大自然宁静芬芳遭到破坏的愤怒。 

 

此次香港试播,尖沙咀海运戏院五百多座位坐无虚席。前来观看的除了不少留港升学的台湾和大陆学生以外,还有不同阵营的政治人物,以及前港府公务员。 

 

没有男女主角,没有大明星,没有剧情,更没有名牌奢侈品的植入广告,只有大自然最真挚的景貌,配搭著扣动心弦的背景音乐,以及台湾知名影人吴念真带著台语腔的淳朴国语旁白。 

 

他在片中开场噼头说的一句话,俨如铿锵真理:「很惊讶吧,你没有看过这样的台湾吧?如果你没有看过,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随即,《看见》便带著香港观众双眼,自空中翱翔,一幕经一幕,看见台湾土地带来最真诚的感动与揪心。影片播放完后,是半个小时的分享会。

香港繁华闹市鸟瞰。(网络图片)


《看见台湾》令香港反思 

 

曾参与立法会议员选举的香港知名广播人白韵琹,一站起来便说得心疼流泪,呼吁齐柏林要将影片带到全球,透过电影的双眼,让地球上生活的每个人都能看清爱护大地的真谛,并在反思中学习人与大自然应有的互动关系。 

 

退休后在港宣扬「爱护绿色香港」的前渔农署助理署长王福义也到场了。他表达对未来是否能出现一齣《看见香港》的憧憬后,特别给齐柏林送上一本漫游香港郊野公园的小册《空中漫步》。 

 

香港土地狭小,人口拥挤的车水马龙背后,高达近八成土地都是绿色香港,其中超过一半更是前港英殖民政府著力规划的郊野公园。一条条优美的步道两旁,植满各式各样的绿荫丛,包括从台湾等其他地方引入的红胶木和湿地松,让香港的繁华闹市,得到四周绿地的滋润。 

 

就在《看见》一片去年底在台湾开播之际,特区政府抛出释放郊野公园土地以广建房屋之议,引起王福义等绿色人士的强烈批判。身兼香港地貌岩石保留协会名誉保育顾问的王福义多次呼吁港人在这件事上要「企硬」(站稳立场)。看完《看见》一片,他感慨说:「谁会不惊讶大自然的创造力?没有人类对大自然的承担,山林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香港跟《看见》一片还有更重要的连结。即使这部纪录片有航拍鸟瞰的创意,还有美景与污染、灾难之间的反差张力,要是没有背景音乐来配合,就会变成一齣没有灵魂的录像,令感染力受限。而齐柏林找到配乐作者,正是来自香港的国际级配乐大师何国杰。何前年就凭《赛德克?巴莱》,勇夺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他一向只帮商业电影配乐,但观赏齐柏林初剪的《看见》时大为感动,破例首次替纪录片配乐。 

 

齐柏林说:「何国杰看完片子之后表示惊讶,因为他平常到台湾只是吃吃喝喝,完全没想过台湾的大自然如此美丽,又遭到如此的破坏。」何经过深思熟虑后,不但大老远跑到布拉格邀请当地全球知名的交响乐团协奏,还特地跟著齐柏林到台湾,感受蓊郁丛林的馥郁气息,又安排原住民牧师林庆台只凭感觉,唱出一段天籁之声。 

 

香港试播后的分享会中,也有人提问,为甚么在片中,齐柏林没有对那些在高山滥垦滥建、造成严重破坏的业者提出控诉?谦厚的齐柏林面对这个尖锐的问题,回答时也是不徐不疾。他说,《看见》开播以来,带来台湾社会一阵反省热潮,但与此同时,他面对的最严厉批评,竟来自部分激进的环保分子。

对于香港环摬变化,齐柏林也许会有新想法。(网络图片)


让问题被大众看到 

 

他说:「我不是一个揭开伤疤的人。我拍出来的那些问题早就存在了,而且现在还在继续恶化。这些在专业人士看来,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只是一般大众没有机会接触到。我所做的,就是把这么多年看到的拍出来,让大家看到。」 

 

他继续说:「我无意控诉任何人。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零和一的关系。高山上盖了很多漂亮的异域民宿,是要满足大众度假的需求;人们贪恋甜美的果蔬、茶叶,于是高山就被开垦为菜园、茶园。其实,环境的恶化,一般人都参与其中,是每个人都有责任的。环保人士的努力和我拍的片子,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让问题被看见,让环境变得更好。他们用他们的方式,我用我的方式,这是一个很棒的结合。」 

 

《看见》带给台湾的沉重反思,相信能维持较长时间。独立记者黄哲斌说:「我们不只看见台湾,而是理解直视另一种环境国债,这笔债务巨大而沉重,但越晚开始偿还,复利率越让我们难以喘气,而越来越诡奇的天然灾害,将是最兇险的讨债人。」还有言论甚至将反省提升到指控政治体制的高度,认为地方民意代表与业者互相包庇,让地方政府不敢追究,形成一个共犯圈。 

 

齐柏林经歷了20年的航拍工作。三年前在血脉里疯狂因子的推动下,他毅然辞去即将坐享退休金的公务员职位,厚著脸皮到处宣扬自己拍片的理念,终于创造了成绩,「让大众看到了台湾这片熟悉土地的陌生面目」。甚至很多在台湾的陆生,也被《看见》呈现的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奇妙关系吸引。 

 

齐柏林说,他在台湾跑了三百多场试播分享会,让他感到惊讶的是,首位提出发问的,往往都是陆生。这种情形在香港试播前的介绍会上也出现了。只不过《看见》的旋风,暂时不会捲进大陆。这里,暂时仍是一个「无物不可开发」的国度。

标签: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