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hk 趋势讯/香港海事博物馆和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合作举办的“针路蓝缕:牛津大学珍藏明代海图及外销瓷”特别展览21日起在港举行,展览中的手抄本海道针经《顺风相送》《指南正法》以及《明代东西洋航海图》足以证明钓鱼岛早属于中国。
新华社报道,据博物馆的导赏员介绍,《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是记载中国人航海线路及沿途山川地形的史地类书籍。《顺风相送》成书于明朝中后期的16世纪晚期,据说是郑和下西洋的水师所著,其后广为航海商旅手抄备用,迄今仅牛津收藏的孤本存世。《顺风相送》在“钓鱼臺”一节记载道:“澚口好取柴水开,打水十五托”,意指港湾可供船舶停靠和补给,并标明水深。
《指南正法》则成书于明末清初的17世纪中期,书中对钓鱼臺有如下描述:“打水十二托,湾头相连,好抛舡。内湾是佔城蜂头港。山上鸟木甚多,有礁出水,不可近……”
导赏员表示,这两本海道针经,有助古代海员了解航行方向、水文及地形资讯,相当于现代的导航系统。
此次展览的另一个亮点是《明代东西洋航海图》,这幅製作于明代晚期的17世纪初期航海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手工绘製的彩色航海地图。图上清楚匯出了当时中国帆船经常使用的6条东洋航路和12条西洋航路,凸显了明代的海洋贸易活动和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香港歷史博物馆前馆长、香港中文大学歷史系教授丁新豹接受记者採访时表示,《明代东西洋航海图》是描绘渔船或商船由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所经过的路程,该图的示意大致由福建出来,经过钓鱼岛,然后前往琉球,“应该说,我们中国人早就知道钓鱼岛的存在。”
丁新豹表示,来自明朝的实物证据可以说是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铁证,“这足以证明中国渔民在当时已经认识了这个岛,他们去琉球都会经过这个地方,日本方面并拿不出这样的证据来。”
此次展览的其它展品还包括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珍藏的明代外销瓷器和本地收藏家收藏的古地图等,展览将持续至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