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是我国陶瓷中的珍奇瑰宝,我国古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起源河南禹州,始于唐,盛于宋。北宋徽宗时(1101-1125)成为御用珍品,并在禹州城北“古钧台”附近设置窑,烧制宫廷用瓷,故窑名“钧窑",瓷名“钧瓷”。
我国瓷器源远流长,从商、周的原始青瓷起,经秦、汉、南北朝的摇篮期,到唐代得到飞速发展。当时,在河南更是窑业昌盛,种类繁多,釉色艳丽,禹州市神后镇 的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烧制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为宋代钧瓷开启了先声。北宋工匠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创烧成功了 窑变铜红釉——钧瓷,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而驰名于当世,进入宋代名窑的行列。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尤以神后镇大刘山下最为 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靖康之变(1126年),宋室南迁,钧官窑停烧,钧瓷一时间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 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后镇烧制钧 瓷者已有10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唯艰。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 态,新中国成立后,钧瓷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55年,钧瓷又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后镇得到恢复。
古有民谚:“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现在民间又有新的谚语:“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收藏几件钧瓷,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
首先要看窑变画景观景致是否鲜明。好的钧瓷能够表现一种完美的主体精神,体现华夏民族文化的底蕴,反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如“寒鸦归林”“女娲造人” “盘古开天”“太极图解”“峡谷飞瀑”“秋风落叶”“夕阳残照”“波涛万里山河图”“桃园三结义”等等。它们以生动的形象,意象,物象,在自然窑变状态下得以物化,思维奇异。奇妙的是这些钧瓷景致因人、因时、因境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次要看纹路是否奇特。纹路分迸片、行纹两部分。迸片即开片,形成乍若破碎但指感光滑的钧瓷特殊审美风格。行纹名贵的有珍珠点、鱼子粒、鱼 子纹、蛛网纹、冰片纹、蚯蚓走泥纹、袈裟片、菟丝缕、蟹爪痕等。这些纹路为钧瓷的审美增添了极多的情趣,在宋代曾以是否具有蚯蚓走泥纹作为钧瓷珍品的必备 条件。
第三要看钧瓷釉色是否雅致,钧瓷釉色以红为主,名贵的有朱砂红、鸡血红、胭脂红、火焰红、玫瑰红、玛瑙红、朝霞红、夕阳红等,历史上名贵的 还有天青、雨过天晴、玫瑰紫等。判别钧瓷要视其色彩过渡是否自然,严格的讲红中透紫、紫中蕴蓝、蓝中泛青、青中寓白、五彩渗化、蕴玉生辉等是钧瓷成功的标 志,难得的是名贵釉色的高度纯化,釉色与纹路的统一又会上升为特定的精品、珍品标志,如梨花带雨、孔雀彩衣、夜幕星辰、春风化雨、柳面桃花、钟乳奇石 等 ,在雍正年间曾有著名的釉色如:蟹壳青、鳝鱼黄、吉翠、黄斑点、蛇皮绿、龙肝马肺等。
最后是选其工艺是否精细。钧瓷是北方陶瓷文化的代表,经其粗狂、豪放、古朴、端庄、雄浑为其显著特点。其制作工艺的重点是“窑变”,讲究“火的艺术” 故它不以工巧取胜,用一般陶瓷工艺的标准来衡量它,往往会因此与优秀钧瓷失之交臂。
众人上阵摔钧瓷
卢钧窑,创建于1879年,拥有130历史的家族式传承窑口。河南省博物院《钧瓷大事记》史料记载:卢钧窑曾为慈禧太后60大寿烧制“禹贡九鼎”等共36件寿礼,也曾于1915年参加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并勇夺金奖
130多年来,卢钧窑曾三次挽救中国钧瓷,并制定钧瓷行业技术体系;卢钧窑始终铭记祖先遗训:坚持追求瓷道纯粹美学以及高古雅致艺术风格。作为清皇室御用窑口,卢钧窑也是目前惟一在产的古窑瓷,故业内流传“谈钧瓷离不开卢钧,说钧瓷绕不开卢家”之说。
编辑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