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个理论改变几百万穷人的命运: 扶贫移民

(2016-01-13 19:27:43) 下一个
  1. 扶贫移民 理论第一人 温民能

   温民能用“扶贫移民”作关键词,在网上搜,搜出了很多很多的新闻,其中一个大新闻,然他非常震惊。其中《中国新闻周刊》王维博是这样报道的:

大移民 ——陕西280万移民悬念

  2010年7月,陕南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年底,陕西省高调宣布,从2011年开始,将用十年时间,实施“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和“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涉及搬迁居民279万多人,总投资接近1230亿元。

   5月10日,一位从事扶贫工作近三十年的安康市老干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对于多灾多难的陕南地区而言,“它(移民工程)足以与废除几千年来的农业税政策相提并论”。

  1997年,“移民扶贫”这个概念 被温民能首次提出来,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面论述“扶贫移民”理论与实践的学者,在这篇里程碑式的学术论文里,为中国总结出了一条 完美的扶贫战略,也向全球社会介绍了一条中国独创的伟大扶贫模式。

  其实,温民能在1997年还在与同班同学讨论的时候,也提出了“取消农业税”的想法,但随后就忘了。公开的报道是: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承诺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事实上,大陆的沿海和中部地区自2003年前后即开始全部取消“农村税费”,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开始给种粮农户按面积发放农业补贴

温家宝在2003年至2013年间担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早在1989年,温民能读大一的时候,同班同学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尊称“总理”,比真正的温总理早了14年。

  “扶贫移民”这个概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采用,中国扶贫移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成功,几百万贫困人口的命运得到永久性改变,多多少少与温民能提出的“扶贫移民”的概念有关,也与温民能首次全面论述的扶贫移民理论相关。

  在温民能之前,早已经出现了一些与“扶贫移民”类似的概念,比如“特困移民”,“特困户移民”,等等。中国也已经推出了一些扶贫移民政策,一些扶贫移民工程,已经有几百万人受益。

  那么,谁是第一个提出扶贫移民最初理念的人呢?哪个地方的政府是中国第一个实施扶贫移民政策和工程的政府呢?温民能还没有去考证。

  温民能归纳了“扶贫移民”相关的一些零散评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了“扶贫移民”理论,是“扶贫移民”理论的奠基人。“扶贫移民”也是温民能第一个成功建树的战略理论。

  “扶贫移民”这个理论,是温民能归纳了当时已经在几个省开始实施的与扶贫和移民相关的大型政府工程而提出的一个系统理论,这些大型工程包括:三峡移民工程,甘肃定西等地的几十万贫困人口移民工程,宁夏西海固等地的100万人口的“特困移民工程”,广西10万人口的“特困户移民工程”。

    温民能的扶贫移民理论,在中国最高级学术刊物《科技导报》上破例刊登:《扶贫移民工程模式探索》。

  而在温民能提出“扶贫移民”概念的1997年,温民能还只是一个学术界的无名小辈。一个硕士生竟然提出了一个战略理论,而且,在《科技导报》发表文章的大多是博导教授级别的,甚至还有一些院士。现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当时叫“西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似乎也只有王征兵老师在《科技导报》上面发表过一篇文章,在学院里非常令人羡慕,稿费也相当高。

温民能当时邮寄给《科技导报》两篇文章,另一篇是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理论文章,因为当时这是个热点话题。温民能本来对这篇文章抱有很多大的希望,没想到从来没人研究过的扶贫移民理论却被《科技导报》刊登了,相当意外,也相当幸运。那篇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理论文章,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发表,废了。

《科技导报》是中国顶级 核心期刊,由朱光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1997年5月,《科技导报》在刊登《扶贫移民工程模式探索》这篇论文的时候,去掉了原稿中作者介绍中“硕士生”三个字,不想介绍温民能的身份,以免读者轻视。

多年之后的一个暑假,温民能请二哥 温东能把《扶贫移民工程模式探索》一文翻译成英语:《Help Poor People through Emigration》,供全球社会学习。

先进的理论必然指导科学的决策。从此之后,各种扶贫移民工程在更多省份出台,比如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2012年一年就完成10万人的移民,并在2012年5月宣布用9年时间扶贫移民200万人口。

  陕西省也是下定决心比较晚的省份之一,但也是力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气吞山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太伟大了!2011年,陕西省开始启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和“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分别搬迁居民240万和39.2万,规模远超三峡移民的150万人。

  有些省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比如,四川省政府于2010年成立省扶贫移民局,合并了原来的省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大型水电工程移民办公室、省水利厅大中型水利工程移民工作。江西省政府也专门成立了江西省扶贫与移民办公室。    

自费硕士生创造了奇迹

  1996年9月底,温民能辞去 苏州吴中区 东山中学 的语文教师工作,国庆节回到陕西,进入杨凌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贸学院,开始攻读硕士学位。当时,学院的名称还是“西北农业大学 经贸学院”。

  这一切都源于温德能。温德能先在西北农业大学,读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有一次,温民能的大哥 温波能 从西安石油学院去 西北农业大学 看望温德能,就喜欢上了这个大学城,随后就考上了西北农业大学 经贸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成为 投资方向 的博士生。

  温民能曾参加过三次硕士生全国统考,都没有考上。第一次是在大四那年,1993年1月,报考广东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对外经济方向,总分差13分,找西北工业大学委培差点成功。

  参加工作后,温民能又在苏州参加两次硕士生入学统考,一次考华东师范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一次考复旦大学的古代汉语,成绩越考越差,不得不放弃考研这条路。

  温波能极力要求温民能去西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攻读自费的在职硕士学位,温民能才辞去了苏州东山中学的教师工作,全职学习,自费攻读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硕士学位,专攻农村金融货币银行学方向。

  之所以学习货币银行学,是因为1996年那个时期,传闻银行招聘多,大专毕业生都能进银行。然而,后来等我急匆匆读出来,银行业已经趋于饱和,深圳只需要拉存款的业务员了。

  中国各行各业都只有一两年的人才短缺,很多专业都是报考的时候是热门专业,毕业就成了冷门专业,比如金融和生物。

  有些专业,报考的时候是冷门,毕业却成了热门。比如温民能1989年报考的师范专业,读得心灰意冷,一万个不愿意,甚至班里还有一个安同学,不愿意读,成了半个神经病,退学后,又参加高考,考上了西北大学。可是,等1993年毕业后,沿海都急需教师,温民能一去苏州就找到了教师工作。

  温德能报考西北农业大学的时候,报考的是计算机专业,没被录上,但又选了“服从调配”那一项,被调剂到土木工程专业,大约在1995年毕业,正遇上房地产热潮,轻轻松松在杭州找到一份监理的工作,天天在工地上看小说玩,工资很高,他很多同学都发了大财。

  温民能的硕士指导老师,是担任经贸学院副院长的副教授杨生斌。杨生斌同时还指导刘明彦、吕德红等几位在职硕士生。

  在所有课程中,温民能最喜欢王征兵老师的一门选修课:农村发展战略。王征兵老师不光讲战略,还讲对策,解决实际问题,不是高谈阔论。

  温民能很快就悄然开始钻研起多个战略发展理论,比如信用卡发展战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温民能在攻读农学硕士学位期间,除发表了3篇关于信用卡(银行卡)的文章之外,还发表了另外两篇文章:《扶贫移民工程模式探索》,《犹太人沙漠聚宝术》,成为扶贫移民理论家,把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介绍给中国读者。

  就研究的水平和公开发表六篇文章的影响力看,在学校数千名研究生中数一数二,因为其中四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温民能只用了三个学期就获得了硕士学位,而当时中国还普遍实行三年制硕士教育,温民能只用了一般硕士生一半的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在西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院里引起轰动。可能,在当时,全中国也罕见。

  很多在职硕士,五年都拿不到硕士学位,有的只拿到《结业证》,根本拿不到学位证。温民能的二哥,温东能,2000年在西北大学经管学院上了一年的研究生班,读国民经济学专业,温民能的妹妹,温芳能,200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上了一年的金融研究生班,都只拿到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结业证书》。

  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必须修满大约33个学分,通过国家统一的在职申请硕士人员英语考试,大约相当于大学5.5级,然后才能申请硕士论文答辩,答辩合格就能拿到《硕士学位证》。

   温民能在 西北农业大学 攻硕的一年半时间里,不仅上课,写论文,还打工,1997年暑假在西安万成磁电公司打工三个月,担任总经理秘书,主要做市场策划。

  公司的主要产品是软磁盘,当时正从畅销转滞销,面临倒闭,温民能虽然亲自推销,探索市场的奥秘,也没能力挽狂澜,最后温民能 在杨生斌副教授的推荐下 把王征兵老师请到公司策划,也没能拯救 磁盘生产线停产的命运。

  理论研究太重要了!没有马克思主义,哪来无产阶级暴力革命?但马克思不如恩格斯伟大,恩格斯赞成议会斗争,和平斗争。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没有先进的理论,就没有伟大的进步。

  温民能在攻硕期间,除发表的六篇文章之外,还有两篇文章能发表,一篇是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篇是卡币理论。

  直到1997年,西北农林大学一位一年级硕士生,总结报纸上那些零零碎碎的信用卡新闻和评论,连续发表三篇文章,为中国银行卡业务总结出一条新战略:“联合共建”。温民能是银行卡发展战略研究的开创者。

  温民能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中国信用卡:路在何方》,发表在《金融时报》1997年2月的一期上。

  第二篇文章,《统筹规划 联合共建——中国信用卡发展战略选择》,发表在《当代经济科学》1997年年底的增刊上。《当代经济科学》,是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经济类核心期刊。

   第三篇文章,《中国信用卡发展战略》,发表在《经济管理》1998年第4期“经济管理新论”专版上。《经济管理》是经济类核心期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主办。

 

扶贫移民 中国独创

  扶贫移民这个扶贫模式的成功,是因为扶贫移民符合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个扶贫模式把扶贫战略与工程移民、西部大开发和灾民安置等几个国家大战略成功的整合到了一起,是一次成功的战略整合案例。

  在温民能最初的扶贫移民理论中,并没有提出把扶贫移民与灾民安置结合起来,结果后来出现了重大政策失误,很多地方在灾民安置的决策中竟然做出了“灾民就地安置”的巨大错误,十分可惜!

  温民能实在忍不住了,在2013年7月份连发三四条新浪微博:

  7月13日:“四川的龙门山地震断裂带经历两次大地震,又遇特大洪水,不适于人类居住,必须异地安置灾民,搬迁断裂带内的所有居民。在断裂带“原地重建”的主张是非常愚蠢的。”

  7月23日:“汶川草坡乡发生高位山体滑坡, 总方量近100万方,造成当地28户农房、约100亩耕地全部被掩埋。北川、汶川等地震带已经不适于人类居住,必须整体搬迁。”

7月24日:“今天甘肃定西地震位于临潭-宕昌断列带上。不要祈祷!甘肃定西这一带,灾难频繁,十年九灾,位于南北地震带,是泥石流高发区,还常有冰雹,洪水,高寒阴湿,不适于人类居住,必须整体移民搬迁。”

希望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能看见这些微博,从此不要再做出“原地重建、原地安置”的错误决策。

扶贫移民,终将成为世界扶贫史上最为成功的扶贫模式之一,与盖茨基金会倡导的疫苗扶贫模式相比,毫不逊色,与三峡工程的战略相比,同样伟大。

       三峡工程从提出概念到通过决议,总共用了大约60年的时间。

上个世纪30年代初,著名水利专家宋希尚与有关专家组成中国第一支长江三峡勘测队,经实地勘测调查,第一个提出三峡开发计划。

1983年水利电力部提交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这份可行性研究报告,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案》。

1994年,三峡工程 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

2009年,三峡工程全部完工。

2010年,三峡工程大移民宣告结束,持续18年,139.76万移民安置任务全面完成,其中16万多移民远赴外省市安家。中央先后投入6亿资金培训移民就业,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至2010年,库区GDP增速连续4年超过重庆全市平均水平。

三峡工程140万移民中,绝大部分是贫困人口,所以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

根据三峡工程库区规划,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建房人口124.55万,迁建房屋4365万平方米,搬迁工矿企业1632家、城市12座、集镇114座,实施文物保护项目1087处。截至决算基准日2011年6月30日,三峡移民投资约为856亿元。

你们去过三峡吗?1994年初的那个寒假,温民能从苏州东山中学回汉中镇巴县泾阳中学,看望家人,过年之后再回苏州,就选择了旅游三峡这条线。

温民能先从镇巴坐车到重庆的万源县,坐火车到重庆,参加了重庆一日游,马上从重庆乘坐大客轮,游览了三峡,到湖北的宜昌下船,再乘火车到黄石,找同乡李国勇玩了两三天,再乘火车回到苏州。

温民能乘坐的大客轮,在长江上航行了四五天。在途径三峡的时候,客轮上的导游介绍说,自古以来,三峡地区是不收税的,因为这个地方全是陡峭的山坡,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只有巴掌大的小块耕地,又缺乏日照,哪个皇帝缺心眼让三峡的农民交税呢?

所以,三峡移民,一半是为了工程,一半是为了扶贫,以人为中心,是绝对科学的战略决策,是伟大的人类工程。国内国外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是否去过三峡?是否看见过三峡人恶劣的生活环境呢?是否为三峡人考虑过呢?三峡,是不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

 扶贫移民的实践和理论,至今才经历了大约20年的时间,发展太快了!

中国有很多失败的战略政策,也有很多成功的战略政策,在对外援助的时候,既要援助粮食,援助资金,更需要把中国一些极为宝贵的成功政策援助给一些不发达地区,比如非洲。

扶贫移民就是中国已经获得巨大成功的基本国策之一。其它获得巨大成功的国策,包括计划生育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农业税免除政策,退耕还林补贴政策,等等。

这一点,就是温民能对扶贫移民理论的第二点补充:把扶贫移民与对外援助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世界上几千万、几亿贫困人口的命运!

理论,要看长期效果!理论来自实践,理论改变了世界,不是空谈,不只是纸上谈兵!

 请大家牢记一些伟大的历史发展规律:改革比革命好,和平比战争好,工业革命比暴力革命好,科技革命更好,民主法治比暴力革命好,工业革命比上山下乡好,城市化比农村包围城市好,人权比政权更重要。

人类的选择是:以人为中心,不是以经济为中心,不是以政治为中心,也不是以“绿色”为中心。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与历史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国家政策,犯下非人道的重大错误:建长城,攻打高丽,抗美援朝,人民公社,上山下乡,开发边疆,鼓励生育,暴力革命,反清复明,义和拳杀洋人,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闭关锁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备战备荒,核弹超过核电站。

“三北”防护林工程,已经有很多人批评过了,原因是,北方那些草原地带,不适合树木生长,只适合草原,因为树需要的水分比草需要的水量多几倍。不仅树养不活,草也被树弄死了。

北方风沙的根源是,畜牧泛滥,牛羊把草吃光,甚至把草根都啃光了,风来沙起。

“三北”防护林工程破产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科学的政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圈养代替放养,禁止游牧,鼓励定居,圈地育草。

西部大开发,也是错误的战略,因为在改革开放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业学大寨,“三线”建设,都是某种程度上的西部大开发,不都破产了吗?西部和北方,建那么多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那么多机场,对中国2亿多赤贫人口来说,有什么意义呢?那都是给富人的福利,拉大了贫富差距。

历史上有很多看似合理的战争,如农民起义,绿林,土匪,似乎有一万个理由是合理的。战争,杀人放火,不是唯一的选择。

但是,还是有很多爱好和平的人,远走他乡,那么多人移民外国,下南洋的,去西洋的,去东洋的,甚至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都是从东亚迁移过去的。

据DNA研究,人类历史上有三次人类从非洲向全球的大迁徙,甚至日本人,就是从中国大陆迁徙过去的,所以,日本人,蒙古人,朝鲜人,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都源自中国大陆,不应该发生战争。

何必为一个钓鱼岛而发生战争呢?愚蠢!中日人民几百万年之前是一家。现在中国渔民把海洋里的鱼苗都捕光了!何必为一个珍宝岛发生战争呢?香港在英国的统治下不是繁荣了100年吗?澳门在葡萄牙的统治下不也繁荣了100年吗?

尊重生命,和气生财。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国家不是越大越好!反对大国主义!

 不要支持战争,不要鼓吹战争!不得以“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为借口鼓吹战争!鼓吹战争的人,是骗子!参战的人,都是傻子! 鼓吹战争的人,出门不是被车撞死,就是走路摔死,总之,不得好死,死无葬身之地!

人类的冲突,往往是人口数量达到了极限,一旦粮食减产,即饥荒,就发生冲突;水资源缺乏,即干旱,也会引发饥荒。饥荒就会引发战争,资源紧缺也会引发战争。

 如何避免战争呢?控制人口。所以,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人类最伟大的政策!

 世界上有非常多的人,在怀疑中国的“一个孩子”政策,指责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指责堕胎违法了人权。

其实,我们只要回顾一下“一夫一妻”这个政策,就明白了。很多人曾经指责“一夫一妻”制,他们曾经坚持“多夫多妻”,或者不固定夫妻,随意,就是人权吗?人权不需要法律约束吗?

然而,即便有很多反对,大部分国家 还是坚持了“一夫一妻”制,因为这是个公平的法律;其公平性在于,人口的比率基本是男女各一半,正好一比一,“一夫一妻”可以在法律上保证每个人有公平的、相同的、平等的结婚机会。

所以,我向全球社会推荐我提出的一个新理论:“一夫一妻 两个孩子”。

“一夫一妻 两个孩子”的法律意义是:一个人最多只能有一个丈夫,或一个妻子;一对夫妻最多只能有两个孩子。少生孩子的夫妻,要奖励;超生孩子的夫妻,要惩罚。

在人口大爆炸已经到达地球承受极限的21世纪,一对夫妻最多只能有两个孩子,就能保证人口不继续爆炸。人口大爆炸,人口到达生产力的极限,必然不能承受粮食减产的后果。

古语云:“饥寒起盗心”。贫穷和天灾是避免社会犯罪还有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建立强大的社会安全体系,社会供养穷人,让穷人不要因为饥饿和寒冷去偷和抢。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社会安全基础,给无家可归者和流浪者提供庇护所,失业有救济金,老人必有高额养老金。

“孟母三迁”指的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弱小的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选择环境。当然,一个强大的人,是可以改变环境的,应该为改善环境而努力。相关的古语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有能力的个人,可以走出穷乡僻壤;富裕家庭,也有能力搬家。想搬家却没有能力的贫困户,只能靠政府。

根据温民能的父亲温中权主编的家谱《温氏族谱》,镇巴县这支温氏家族,一两百年前是广东商人,为了躲避内战,才在大巴山区的渔渡镇买地安家,耕读传家。

温民能的故乡镇巴县,很多年轻人都已经搬出了山区,温民能的出生地,两河口村小学,就是温民能的母亲李明洁创建的小学,在2000年代就关闭了,因为仅剩的几个学生都跑到渔渡镇中心小学去读书了,渔渡镇中心小学有一辆破校车接送。

让温民能深感震惊的是,温民能的父亲温中权工作过的另一个村小学,离镇很近,也关闭了,仅留下了幼儿园,而当年五四小学并没有幼儿园。

据镇巴县扶贫开发办公开的资料,镇巴县扶贫移民工程,2011年至2013年,共搬迁6240户21840人,财政投资1.8亿元,整合资金9.36亿元。

扶贫移民工程,是中国政府的伟大贡献,是一项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贫困根除工程,必然写入世界文明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温民能 回复 悄悄话 这篇文章几年前在这里刊登,被我妻子删除了,现在重新刊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