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徐英才新作《中国三行诗理论与技巧》技巧篇 ——— 十六、化人为物

(2024-06-21 06:29:36) 下一个
十六、化人为物
 
与化物为人恰恰相反,化人为物,就是当你的叙述对象为人或者人身体的某个部位时,你把这个人或者他身体的这个部位转化成某个物体,然后用这个物体的属性来升华作品,以此揭示并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化人为物,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创作的时候,需要这个人或者这个人身体的某个部分具有某种物体的属性,或者是需要物体的坚韧性,或者是需要物体的柔美性,等等。化人为物的手法用得好,可以十分形象地揭示和深化主题。
 
例1.
 
妹子
 
深巷里酿的酒
还得
陶杯来装 才会馨香飘逸
(轻鸣)
 
这首三行诗,表达了郎才女貌、好妹子必须由好汉子才能婚配的主题思想。作品要写的是“妹子”,如果直接用“妹子”来配“汉子”未免太直白,也不生动。因此,它在具化诗歌的对象“妹子”时,先把她这个人转化成“深巷里酿的酒”这个物品。这一转换,使好妹子具有既鲜为人知的优秀品德,表达了深门贵妇好妹子的含义;又契合了“深巷里酿的(好)酒”的优良品质,需要有品味的人才能品尝的特征,为深化这个意象到“好妹子还得由好汉子来配”的主题思想做准备。
 
例2.
 
父亲的背
 
山脊梁
也弯得  硬
(唐淑婷)
 
这首三行诗,开篇用一个暗喻“父亲的背/山脊梁”把“父亲的背”化成“山脊梁”,如此,本为人之身体的“背”就具有了“山脊梁”这个物体的坚硬的属性:“弯”但是“硬”。然后,作品就用这个物体的属性来升华主题,说她父亲“弯/也弯得,硬”,以此喻意父亲的辛劳与坚毅,承担了抚养整个家庭的职责,一辈子任劳任怨辛苦劳作的优秀品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首诗的成功,就在于在创作中采用了化人为物的手法,用物体的属性拔高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使作品有了深刻的含义。
 
例3.
 
 
乱得像树杈
翘首牛郎织女星
却寻不见鹊桥
(徐英才)
 
这首三行诗,描写了一个夫妻两地分居的思念之心。作品开篇就采用了化人为物的创作手法,用一个比喻把这颗心比作因思念而乱糟糟地像一丛树杈。这丛树杈翘首遥望牛郎织女星,寻找那座鹊桥(喻意夫妻的会合),却寻而不见(喻意仍旧两地分居),以此来深化主人翁的思而不得的忧伤心情。
 
 
思考题:
 
阅读下列三行诗,指出诗内哪个部分采用了化人为物的创作手法:
 
1. 父亲
一根扁担,已熬至退休
拐杖,替补上岗
——陪您慢慢变老;
(老厚)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老友
 
一坛
水浓于血的
陈酿
(沈竞雄)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女儿
 
一朵长大的奶香
绽放出最柔的绒毛
成了暖人心肺的小棉袄
(沈竞雄)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