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徐英才新作《中国三行诗理论与技巧》技巧篇 ——— 十五、化物为人

(2024-06-21 06:28:06) 下一个
十五、化物为人
 
化物为人,就是在具化三行诗的叙述对象时,把某个物件转化成人或者人体的某个部分,然后用人或者人体这个部分的某个属性进行升华,以此揭示并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
 
我们知道,人是作品的灵魂。古人说,诗后要有人;现代人说,一切文艺作品都是为人服务的。西欧的文艺复兴,复的就是人的兴。文艺复兴后,西欧的绘画艺术中,人便替代了中世纪拜占庭式的古板建筑。这一切告诉我们,诗歌创作中诗后有人的重要性。化物为人用得好,就可以做到诗后有人。诗后有了人,就可以深化主题。
 
采用化物为人的创作手法,要注意物与人之间必须具备合理的共性。没有这种共性,就不能采用化物为人的创作手法。所谓共性,就是物与人之间必须具有同样的属性。你在升华时使用的词语搭配,必须同时既适用于这个物也适用于这个人。
 
例1.
 
熨斗
 
好汉一出脚
专踏
不平事
(唐淑婷)
 
这首三行诗,采用了化物为人的创作手法,开篇就把“熨斗”这个物件比作好汉出脚,为在后两行对它进行升华创造条件。因为好汉出了脚,才能够“专踏/不平事”。如果作品没有把这个物件(熨斗)转换成人物(好汉),那么,它就不能“出脚”。那么,这个写物件的作品也就不会如此形象生动,含义深刻。这个作品里,熨斗这个物件与好汉这个人,都具有出脚的共性,熨斗熨烫衣服,就好像伸出一只脚去抹平衣服;好汉打抱不平,也常常是伸出脚去踢人。没有这个共性,这个化物为人的创作手法就不能采用。
 
例2.
 
 
父亲的背
哪一朵泥花
不是弓着身开出
(徐英才)
 
这首三行诗,也采用了化物为人的创作手法,开篇就把“犁”这个物体比作了“父亲的背”这个人的一部分身体,如此,“父亲的背”这个人物的身体就具备了“犁”这个物体“弓身”、“犁地”的属性。接着,作品就着这些属性升华主题,说“哪一朵泥花/不是弓着身开出”,以此揭示了父亲一辈子辛苦耕作的硬汉形象,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请注意,作品中的“弓身”与“犁地”是“犁”这个物品与“父亲的背”这个人体所具有的共性,所以作品在升华阶段使用的“哪一朵泥花/不是弓着身开出”既适用于“犁”也适用于人。
 
例3.
 
海螺
 
不净身
怎能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徐英才)
 
我们知道,海螺可以用作号角,古代军中用它传递号令,但海螺要吹响,首先必须要把肉挖掉,这就像净身;太监要到皇帝身边做事,替他传递圣旨,首先需要净身,净身就像挖肉一样。海螺挖掉肉和太监净身后,就可以发号司令,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海螺在司号手之下,其它人都得听它的;太监在皇帝手下,其它人都得听他的。这首三行诗,开篇就把海螺拟人化,比作太监,说它需要净身才能发号司令。这个比喻,使海螺与太监具有了“净身”与“发号司令”的共性,因此,尾句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既适用海螺也适用太监。这首三行诗,由于这个化物为人的创作手法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思考题:
 
阅读下列三行诗,指出诗内哪个部分采用了化物为人的创作手法:
 
1. 蒲公英
 
一颗漂泊的心
浪迹天涯
只为一个家族的壮大
(思乡)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牵牛花
 
性感的唇 水蛇腰
一路吹着小喇叭
爬了那么高
(铁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云的自白
 
一生漂泊
不知何处是归宿
伤心时 只有抱紧自己哭
(沈竞雄)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瀑布
 
舍身一跃
精彩
(波吒)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二胡
 
才能
互述衷肠 妮妮动人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春天来信了
 
二月
握一杆梅花笔
狂草她在丛中笑
(郑军科)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哪怕一路荆棘
永远大步直直地走
从不退却,从不绕道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老樟树
 
遍体的伤
是攀登九霄的天途中
留下的
(徐英才)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