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徐英才新作《中国三行诗理论与技巧》前言

(2023-11-30 06:53:11) 下一个

前 言

  我常思忖,我们写微诗,为何写着写着,就把其中的绝大多数写成了三行?这其中难道没有原因吗?这其中会不会有某种力量在牵引我们的笔、我们的思、我们的心?于是,我开始研究。我越是研究,就越是觉得,这里面确实大有奥妙,这其中确实有一种力量在牵引我们的笔、我们的思、我们的心。这个力量,就是“三”这个数字。正如我在本书第四章《三行诗的属性》里所指出的那样:

  三行,是表现诗之题材的最细小但又最完整的单位;

  三行,是表现诗之题材的最稳定但又最具灵活性的单位;  

  三行,是表现诗之题材的最凝练但又最具繁衍性的单位。

  三行诗,是诗里最利于简洁明快地且又章节完整无缺地表现主题的一种形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写微诗写着写着就把它写成了三行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三行诗自其兴盛以来在中国经久不衰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大力推崇它的原因。

  中国三行诗,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几乎可以用来表现任何题材,比如立意、言志、造境、营势、渲染、描景、写意、塑形、拼图、言趣、说心等等。如此之诗型,如不加以传扬,实属一种浪费。本书的推出,旨在为中国三行诗的事业抛砖引玉、添砖加瓦,希望以后更多更成熟的有关三行诗的著作出现。

  任何一本专著,首先必须建立一套理论根据。本书的前九个章节,专门阐述了三行诗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三行诗的定义、属性、表现力、以及它与其它类似诗型的区别等等。任何一本专著,在其理论的基础上,都应该能够付诸实践,举有实例。本书的后三十多个章节,专门例举了三行诗的一些创作技巧,其中包括抽象与实像的转换、空间与时间的压缩、抑扬与扬抑的变化等等。

  诗之乏在于陈词滥调,诗之贵在于推陈创新。但万里路途,始于脚下;通天大厦,立于地基,没有为了鉴往知来、触类旁通而勤于学习、反复耕耘练就的扎实基本功,舞场里哪有曼妙舞姿,钢琴上哪有悦耳音乐?必须指出的是,本书所例创作技巧,并非为读者依样画葫芦提供样本,而是为他们练就举一反三的本领提供一个参考。待到他们练得熟能生巧、炉火纯青时,自有山花烂漫,海棠悦目。

  从创作的视角看,中国三行诗外形之轻盈灵巧、结构之严谨缜密,仿佛像运动员的一个跳远过程:起跑,踏板,弹跳――然后是诗的远方!这个过程,用本书的专用术语来表述,就是:呈现对象,具化对象,升华对象;用写作的常用说法来表述,就是:呈现诗的叙述对象,描写这个对象,然后升华这个对象。升华时,我们或者揭示作品的主题、或者深化作品的诗意、或者营造作品的意境等等。故,三行诗的创作,是一个有机的连动;三行诗的构造,是一个不可或分的整体。

  撰写一本专著,并非易事,且不说梳理书中的逻辑关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书中的每一条理论、每一个技巧,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实例支撑才具说服力。但要找到足够多的恰到好处的例子并不容易。我虽深知引用他人的例子远比引用自己的例子更具说服力,但为了解决资料有限的问题,有时不得不勉强为之。令人欣慰的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我自己的例子总是作为他人的辅助出现。

  借此机会,我谨向在本书中提供引例的作者深表谢意。没有他们的作品,本书只是一只空中阁楼!值得指出的是,本书引用的三行诗,几乎首首都是精品。如果本书碰巧把您的作品引作反例,为了中国三行诗的事业,希望您能够理解。虽然这类例子在本书中少到屈指可数,那都是为了说明问题不得不为之。

  再次强调,本书的出版,旨在为蓬勃的中国三行诗事业抛砖引玉,添砖加瓦,希望读者倍加爱护与传扬。因资料所限,时间仓促,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原谅。

                            徐英才 2023年7月14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