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孟子儒家思想中的美学部分

(2020-12-01 07:44:06) 下一个

杜维明之《儒家思想》之〈六、孟子思想中的人的观念:中国美学的探讨〉读后感

 

 

近日读到一篇论文讨论孟子的儒家思想对美学与中国艺术的影响,孟子是儒家的亚圣,他的言论在儒家思想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他以美丽的语言、精彩的寓言与仁义道德的理论试图去说服各国诸侯以仁道治国。虽然孟子並没有得到重用,但是他的精闢的寓言故事卻为后人广为流传,他的巧妙的寓言故事在《孟子》书中到处皆是,此处举出他的美妙成语如下:

 

  •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
  •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
  • 天下定于一〈梁惠王上〉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 缘木求鱼。〈梁惠王上〉
  • 揠苗助长。〈公孫丑上〉
  • 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告子上〉

 

当然、他所创造出来的语言、后来变成家知户曉的成语故事多得不胜枚举,因编幅关系,笔者仅仅举以上数例而已。

 

由以上《孟子》中的记录,可見孟子一定是一位充满浪漫主义与仁义思想在心中的文学家或者哲学家。当我在中学读《孟子》时、非常佩服孟子的伟大的思想与他的文学艺术的造诣,因为这些文字可以让读者產生美好的心情与感觉。在求学读书的时候,对于孟子为什么可以创造出这么多美丽的寓言故事,百思不解,最近读到杜维明的大作后,才恍然大悟。

 

在〈孟子思想中的人的观念:中国美学探讨〉论文中开始、杜维明引用徐复覌先生在他的《中国艺术精神》指出:儒道两家思想都认为自我修养是艺术创造活动的基础。当然、儒家的起点是人性本善,道家的起点是道法自然。儒家以修身齐家再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过程,道家以齐物再逍遙为人生过程。两者的人生哲学与得救上天堂的人生哲学刚好相反。徐复观又指出:人与自然的二分法都不真实的,故而可以互相转化,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可以进行富有成果的沟通,如此可沟通性可以带给学者或艺术家极大的心灵快乐,正如莊子的可以“与造物者同游”,此时、当艺术家创作艺术的时候,就进一步可以参与“无地的化育”。由以上徐复观先生的理论,难怪孟子可以创造出如此多的精彩故事,直到2300年后的今天,仍为全中国人民的广泛使用。因为孟子深信孔子的以仁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他甚至被后人称为亚圣,可见他对儒学有很深厚的哲学修养。有此深厚的儒家仁道的哲学修养、依照徐复观的自我修养是艺术创造活动的基础”理论,所以毫无疑问地孟子可以创造如此美丽的成语故事。

 

杜维明更进一步将孟子的美学艺术的论文分为四节、以说明儒家思想的修道过程。四节为:A、第一节-道。B、第二节-身。C、第三节-心。D、第四节-神。笔者更将此四节讨论于下:

 

A、第一节-道

 

儒家思想的第一步就是要大家学习作人,学习作人的目的是在修养自己的身心或者加强与扩大自己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的建立卻是有其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基础。当我们将这种道德情感视为自己的义务时,人的慈悲心就会渐渐向外扩大,一直到充斥于整个世界,这就是儒家的修齐治平的哲学的功效。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孟子在〈尽心下〉有详细的描述:

 

1、可欲之谓善[白话文=别人对他所作的事都称赞就是善]

2、有诸己之谓信[善事是发自内心的就是诚信]

3、充实之谓美[善与信完全充满内心就是美]

4、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既充实又有光辉就是大]

5、大而化之之谓圣[既大又能感化万物就是圣]

6、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既圣又到妙不可知的地步就是神]

 

对修身而言、很明显的是孟子要求我们先以善建立自己的诚信与决心,继续积蓄德行,积蓄充实之后、就自然而然的达到的地步。再将此艺术修养放大至宇宙之间,拥有珍惜天下万物的心态,这就是达到圣人的地步。再继续修炼,也许可以达到的境界,但是、此境界卻是不可知,也不可说的。[笔者注:即使有人达到的境界的话,也不会告诉大家。]

 

B、第二节-身

 

儒家的修身通常是从幼童就开始,其教育的方式就是教孩子要孝顺父母与尊重师长,並且要学习洒掃应对进退等的适当的礼仪,这就是六艺的开始。除了礼之外,还有乐、射、御、书、数。礼仪与音乐就是作人应有的礼貎与仪式,射与御就是射箭与骑马、相当于今日的各种运动或球赛。书就是今日的书法与绘画,数就是今日的算术。六艺的目标就是教学童学得应该拥有的礼节,譬如在射箭的时候,有礼貌形式的进场。假如射不中标心的话,就先自我检讨自己姿势的正确否,都是要尊守一定的礼貌与规则。其他的御、书、数也是有一定的规则与礼仪,要学童一一尊守。儒家之特别注重礼的原因:就是通过礼的洗礼后,学童内心的也随之而开始萌芽。

 

C、第三节-心

 

《孟子》书中的字通常包含情感与认知两方面,也就是说心的思想包含理性与感性的两方面的思维。另外一点、就是儒道两家的教导学生旳老师都非常注重身教,[因为孔子与老子都注意身教]所以老师在东方社会中是具有崇高地位,並且为大众所尊敬的聀业。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尤其是在没有标准教科书的情况、如太极拳的课程,老师更为学生所尊重。为什么老师受到如此的尊重呢?因为中国的老师都会关注学生心的发展,也就是老师都注意学生的精神状况,老师一直关心的是每位学生在人生的转化过程中的发展。在《论语.子罕篇》有记录,是颜渊赞美他的老师孔子的方式:仰之弥高、鉆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己也。” 我们知道颜渊是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心中的老师是一位谆谆善诱的导师。所以找到一位好导师就是教育幼童的第一重要起步。

 

在一位好导师领导之下、学生就要开始学习培养自己的心性。培养自己的心性又可以分为下列数步骤。依照孟子的逻辑:人在狩猎民族时代,每人都拥有人危己危人飢己飢的危机意识,此危机意识又演变为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注:在西方哲学中、此四心又称为自我认识或者智的直觉]因为人是群居动物,经过导师的引导或者与朋友的共鸣,此智的直觉就放大而形成团体的共识、此团体共识又称为道德共识。道德共识是東方伦理的基础,相当于西方的宗教意识。此乃孟子之培养心性的步骤。对此培养心性的过程有兴趣者可以參攷我的博文〈儒家仁心的産生过程〉,or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013/202010/25464.html

 

除了以上的步骤外,在《孟子》书中、他还告诉他的学生:养心莫善于寡欲。[注:在〈尽心下〉]也就是养心的最先一步就是要減少自己的欲望。除了減少欲望之外,还要心勿忘,勿助长也。也就是说每天不要忘了自己修养的努力,也不要操之过急。每日坚持自己的方向,努力不懈,但是也不能太急。这些都是孟子所建议的养心的方法。有此道德共识后、就可以使我们的心中洞悉世间的真善。先有善与真的品质注满于心中后、自然就有宁静的心态以处理世间的瑣事。长期的有宁静的心态后、美感也就此显示出来,这就是充实之谓美。将我们的仁心扩大至亲朋好友之间,此美感亦随之而有光辉,此时就是孟子所说的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第四节-神

 

在《孟子·滕文公上》有孟子引用颜渊的一段话: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这也是东方哲学的特点:每人都可以自己进行修养而转化为圣人。儒家思想是每个人都可以修练为圣人,道家哲学是每个人都可以转化为真人,而中国佛学思想则是每人都可成佛。三家思想都鼓励人们可以通过自我的努力,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经过自己的创造与转化,使自己完善起来。而且三家思想的著力点都强调在自己的生活与家庭中学习做人。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谓信” 就是学习做人要从善良与诚信开始。拥有此善良与诚信的心后,经过适当的修养,让善良与诚信充满于心中,就自动拥有美感。儒家思想是不仅是将此美感侷限在自己的心中,还要施于亲朋好友。可以齐家后,再经过不断的努力,治国平天下就易如反掌了。

 

将我们心中的美感发揚光大后,孟子又强调社会环境与心理环境在成长过程中所引起的影响,要先自己立志克服一切困难。进而可以达到〈尽心下篇〉的尽心知性再知天。[注:尽心=充分扩展我们的心。知性=徹底悟到我们的人性。知天=可以知道天理了。]我们又如何可以尽心知性而知天呢?孟子建议我们要先培养浩然之气。在《孟子·公孫丑上》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餒也。简单地说: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就是将自己的心意扩大、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每天以大自然的美陶冶自己的心灵。而且相互影响,内心的美可以读出大自然的美好。同时、大自然的美丽可以从外在形体的美转化为内心的美,幇助我们培养心性,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生命力,最后是完美我们自己无所不包的精神境界。

 

 

拥有此浩然之气后、我们可以欣赏此人间的一切。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景物都是这样的美好。无论是一棵树,还是小橋、流水、河沙,都可以读出它们的美丽,我们可以在居所附近与它们巧妙的“神遇”,与我们天天見面。当我们感觉到此天下的大美时,就会珍惜世界的万物,甚至主动去保护它们,希望不被外力所损坏。如此让万物的生长发育不受損毁、甚至不被消灭。所以保护天下万物的正常生育,这就是圣人的天赋责任。故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

 

而最后的一句: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其实、神的情况是无人可知,所以、甘脆不必讨论。

 

〖总之〗

 

孟子哲学中,一般人的心中一定先要拥有仁义道德的善良之心[即:道德情感]再继续培养此道德情感,使我们的道德情感充充实实地留在心中,有此充充实实仁的道德情操存在心中的自我修养后,我们就自动读出万物之美。当美感随时存在心内,一位艺术家可以随时画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画像,一位音乐家可以作出令人忘怀的美妙音乐,一位文学家可以写出令人感动的文章或者故事,一位哲学家可以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形上思想。这就是杜维明先生在此篇论文中所透露的信息。

 

 

 

 

 

 

……………………………………………………………………………………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