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德充符篇各章大意
(2015-02-24 09:21:18)
下一个
假如在此纷乱的世界能夠自保,而能够继续在人间生存的话,下一步骤就是要有悠然自得的生活。所以在庄子的哲学中,在他的人间世篇后,就是德充符篇,他希望我们先培养自己的品德,才可以有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莊子的哲学中,他建议我们不要太注重外表的形象。有的人仅注意自己的化????或穿著,或者有的人仅注重礼仪或言谈,有的人口中都是仁义道德,令人迷惑,这些外表的假象,都为莊子所不齒。他再三地强调一定要從心灵上培养我们的品德,等品德充分后,就自然表現于外。所以他用“符”字表示内在的品德修养到一定程度时,就自然显现于外而为人感觉或見到。所以在他的德充符篇的各章,除了最后一章的莊子与惠子的对话外,其他各章都是以身体殘障的人士为寓言的主角,他的目的就是强调一定要修身,而不去过分注意外在的表现。兹將各章的大意依序彔下:
(一)第一章:鲁国有一位独脚汉,他的学生几乎和孔子一样多,孔子也有意拜他为师。孔子的学生常季不了解,孔子就解释说:“此人已经超越了生死,他把断了一条脚只看成失落一塊泥土而已。他已经將自己的心思悠遊于道德的和谐之中(遊心乎德之和)。他也许会選一天登上高远的天堂(择日而登假)。”
(二)第二章:以独脚者申徒嘉和他的同学子産的爭执为寓言。高贵的子產不願意和他的独脚同窗一同出入,独脚申徒嘉说:“以前大家都笑我是独脚,我一定会怫然大怒。但是我自從拜师十九年了,而老师從来不知道我是独脚啊!我们同学之间应该用形骸之内的心来交往,不应该只看形骸的外表。”
(三)第三章:寓言中先以独脚者之抱怨孔子之鄙视殘障人士为起点,而孔子之追求声名,实在是以刑具束缚自己。再借老聃之口说出:假如我们有“生死为一条、可不可为一贯”的观念,则也许可以解除此刑具了。
(四)第四章:鲁哀公问孔子:“卫国有一位丑人,名哀骀它。男人婦女都喜欢他,甚至有十多个女人宁願做他的妾。因为他的知名度,我就召见他,和他相处不到一年,我已经信任他了。刚好国家缺少宰相,于是我就任他作宰相,但他不在乎!没有多久,他就不辞而別了。但是我仍念念不忘他,他是那一种人呢?” 孔子说:他就是所谓的“才全”而“德不形”的人。才全就是不让一切违反自然的东西扰乱我们的本性,使我们的心中充滿和悦,好像每天都是春天一样,譬如迎接春天的时令到我们的心中,这就是才全。〖原文: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符。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悦,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德不形就如静水一般的不形于外,他的内心保有德性而不显于外。德就是最纯美的修养,有德而不形于外,万物自然亲近而不肯离去。”
(五)第五章:有两个形体残缺丑陋的人,因为道德充实,所以国君都忘了他们的丑陋,反而觉得他人丑陋。在此寓言后,又有一段哲理的说明。因为聖人无心机,所以不需知识。聖人不修飾自己、所以不需礼教。聖人如赤子一样浑浑然、所以不需修德。聖人不谋利、所以不需经商。因此聖人是有人之形,卻无人之情,所以是非好坏都不存于他的心中。
(六)第六章:此章接上章的“聖人有人之形而无人之情”的理论,以惠子与莊子的对话,来解释“无情”的真意。莊子说:聖人注重修养内心的德性而忘却世间的好坏是非(不以好惡内伤其身),而时常随着自然而不以人为的方法去增益自己的本性(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结论〗
1、在此德充符篇中,除了第六章的莊子与惠子的对话之外,其他各章都以独脚者或丑陋之殘障人士为寓言的主角,而此殘障人士的德性修养则是非常明显的,都可以使認识的人亲近他。庄子的本意就是强调外表並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修养內心,即使丑陋的人也有许多人喜欢他。
2、在第四章中,莊子透露了修身的“才全”的方法,就是:不让一切违反自然的东西扰乱我们的本性,使我们的心中充滿和悦,好像每天都是春天一样,譬如迎接春天的时令到我们的心中,这就是才全。〖原文: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符。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悦,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3、在第六章的莊子与惠子的对话,莊子以“不以好惡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来解释无情。此句有承先啓后的作用:乃接着许多独脚者或丑陋人士的忘却自己与人间的是非标準,(不以好惡内伤其身),又开啓了大宗师篇的以自然为师而不以人为方法增益自己的本性(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如此则我们可以將人间之是非好坏置之不理,也不过度注重自己的寿命,也不会被世间的榮华富贵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