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孔子之称为至聖的原因

(2014-09-17 16:46:06) 下一个

孔子的哲学是一种以仁为主軸的哲学,可惜在二千五百年前,他的弟子仅仅片段地记载他的言行,並不是一个完整的或者有系统的哲学,甚为可惜。而且一直到今日也只在抗日战争时期任教育部长陈立夫先生一人將四书中之大学、中庸、论语与孟子連貫在一起,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组合成他的“四书道贯”一书。即使如此,今日读四书时还是很难抓住其要点,尤其在这个“日日新、苟日新”的新时代,大家都很难了解孔子之称为至聖的原因。他之所以被称为至聖的原因,是因为他以仁爱教学生为人,並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基本原则以应付人间之事,以如心为起点,就自然產生仁爱或博爱于心中了。並且希望他的学生以做君子为目标,君子就是一个真诚的人,並具有善良的心与高尚的人格。为了減少此博文之长度,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先师的原因就?于另一博文〖孔子之称为先师的原因〗。为了深入了解,兹先將其时代背景与孔子的生平略述于下:


(一)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是一个政治黑暗、社会纷乱、贫富不均、民生痛苦的特殊时期。孟子亦曾说过:“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君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可见此时之纷乱。俗语说:乱世出英雄,在如此黑暗的乱世就產生聖人了。欲知详情,请參阅我的博文〖时势造英雄-孔子的时代背景〗。


(二)孔子生平


甲)年輕时代的孔子是好学不倦的孔子,在他十岁左右,就和同龄的朋友一起玩祭祀的遊戱,可見他自小就注重“礼节”。在他成人之后,就遇到贵人相助,而由鲁君资助去周天子处学礼,也就是畄学去学礼,回鲁国之后,他的学生也就增多了。孔子從小就注重古礼,在成人之后,曾告诉颜渊,“一日克己復礼、天下归仁焉”,难怪后人称为至聖。详情可见我的博文〖好学不倦与学礼于周的孔子〗。

乙)早在孔子三十多岁时,他告诉齐景公为政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守“君君、臣臣”之道,所以他畢生就遵循这个简单的道理,在他從政不久后,就被赏识而升为大司寇(大概相等于今日之司法部长)。但因为他不满鲁君与大臣季桓子两人沉醉于歌舞,就毅然辞职而周遊列国。儒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可见孔子堅守自己之信念,畢生奉行他的君君臣臣的原则,是一个言行合一的聖人。详情可以參阅我的博文〖堅守君君臣臣为政之道的孔子〗。
,丙)57岁的孔子就开始他的周遊列国,虽漂泊十四年之久,但得不到重用。虽然如此,但孔子借此机会教導他的学生,宣揚他的仁道。在孔子死后,有许多学生为他守喪三年、以祀念父母之礼待之,可见学生对他的尊敬。他和许多学生日日相处,自己以身作则,故极为学生尊重。详情可见于我的博文〖周遊列国的孔子〗。


(三)孔子的日常生活


由论语的记载,“仁”字在论语中各出现了一百多次,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多么苦口婆心地教他的弟子,不仅教導学生而已,他还以身作则。譬如在述而篇有此记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下面再举数例以说明孔子在日常生活中也随时随地都愛人与爱物:

1、论语述而篇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白话:孔子只用釣鈎去釣鱼,而不用网去捕鱼。只射飞鸟,而不射宿木的鸟。】
2、论语乡党篇有-廐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白话:马房燒了。孔子退朝回家,问:“有没有烧伤人呢?” 没有问马。】
3、论语乡党篇有-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殯”。【白话:朋友死了,没有亲人收殮,孔子就说:“由我来殯殓吧。”】

以上三例,仅是他的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只是记载孔子的爱人爱物皆是自然的流露。他之所以称为至聖,最主要的乃是他的思想与言论。



(四)称为至聖


在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仁”字,因为它们在短短的论语书中,出现一百多次的记载。“仁”字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仁爱,就是今日的博爱或慈悲,但是仁的意义则是比博爱更广泛,“仁”更包括了忠与恕的意思,还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起点。有仁存于心中时,他的行为就渐渐地塑造成为孔子称为“君子”的模笵了,请參攷我的博文〖论语中的君子〗。今将论语中重要之仁的章句列于下面以供參攷:


1、颜渊篇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白话-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讨论-简而言之,仁的最简单意义就是爱人。}

2、颜渊篇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聼,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白话-颜渊问如何实踐仁德。孔子答曰:“克制自己的慾望而且自己的言行都合礼便是仁,……。”颜渊说:“请问其条目是什么。” 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要看,不合礼的话不要聼,不合礼的话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作。】{讨论-努力克制私慾,视聴言行的事都应合礼。}

3、阳貨篇有-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寬信敏惠。” 【白话-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行五种品德于天下,便算是仁了。”是那五种品德?孔子说:“恭敬,寛厚,诚信,灵敏,施惠。”{讨论-恭宽信敏惠,要达到此五者之标準确实是很高。}

4、雍也篇有-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白话-子贡说:“假如有人能广泛地施惠给民众,又能普遍救济大众,这人如何呢?可以称为仁者吗?” 孔子说:“何止是仁者,那必定是聖人了!即使是堯舜还有些作不到呢!仁者的为人,自己要树立自己的仁道,但也同时幇助他人树立仁道,自己要通达,也要使人通达。能夠以自己为例、为他人设想,可以说是求仁的方法。”】{讨论:自己求仁,也帮助他人求仁,作一个高尚的君子}

5、里仁篇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白话-孔子说:“參啊!我所講的许多道理可以用一个道理将它们贯通起来。” 曾子应道:“是的”。当孔子离去后,其他学生就问曾子是什么呢?曾子回说:“夫子的道理,就是忠恕两字罢了。】{讨论-忠恕可以说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如前所说,忠者,中心也,以中庸之道存于心内,进而己立立人。恕者、如心也,处处为他人设想,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心中。}

6、卫灵公篇有-子贡问曰:“有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话-子贡问:“有一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吗?” 孔子说:“这个字就是恕字吧!自己所不喜欢的事,不要加在別人身上。】{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许多宗教对信徒的必须要求,也是孔子对他的学生所要求的。}


由以上孔子的言论,故仁的最简单的解释也可以说就是仁爱,等于今日之博爱或慈悲心。但是仁的意义则更为广泛,它更包括忠恕的意思。恕者、如心也,也就是以他人之心为自己的心,可以说处处为他人著想,简言之,就是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起点,而且要终身记住它。忠就是存“中庸”在自己的心中,也就是存中庸之道于心中、进而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而且要作到恭、宽、信、敏、恵等的要求于天下,才能达到被称为仁者,几乎可与聖人相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