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民间藏瓷
谈 到收藏。人们都会论道,中国的收藏历史有多长?有多长,可谁也说不清。美国的收藏历史有多长?有历史常识的,谁都能说得清,从 1776年至今也不过20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为什么说不清中国的历史?原因是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也太文明。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世界上有两大奇迹:一个 是原子弹,一个是中国的古陶瓷。可见凝聚在古陶瓷身上的文化内涵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历史教授面对这个问题,也只能说个模糊话以搪塞学生,自人类有意识的造 物之后,人们的收藏行为就产生了。这种收藏行为,主要是指国家收藏。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的青铜礼器,都是达官贵人所享用的。秦始皇兵吞六国,把各国的珠光 宝器和美女都聚集在他的宫殿内供他享用,同时把天下的兵器收缴在一起,铸为十二尊铜人,以示他的雄威。这可能是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国家收藏了。其次,才是 民间收藏。私人收藏,要算孔子为早了,因为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他的言行举止都有人记录。所以,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才有"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 庙藏孔子衣冠琴书"的记载。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收藏热潮。第一次是宋代晚期,第二次是清朝的康乾盛世,第三次是清末民初时期。八十年 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民间收藏之风又盛行起来。从过去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向平民延伸。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从事收藏者已有 8 000多万人,从而不断涌现出新的收藏家和鉴赏家。更令人可喜的是,从过去孤芳自赏,秘不示人,死而殉葬的封闭式向奇珍共欣赏的开放式过渡。目前全国民间 藏馆有600多家供人欣赏,相互交流,从而有力促进收藏业的发展。同时,民间收藏组织已有200多家,使民间收藏业逐步得到完善。
文物古玩 之所以成为人类高雅的精神追求,是由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不可限量的经济价值所决定的。也就是说,比起一般精神产品来,它具有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比起一般 物质产品来,它又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含;比于金银珠宝,它显得无比高雅;比之法典经旨,它又显得可视可触,亲切宜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经之营之,虽富而 不庸俗,虽雅而不穷酸,虽文而不玄奥。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结晶,是一项融历史文化和优美外观的高雅事业。
2 、越窑秘色瓷
越 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窑之一,创烧于东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得到了迅速发展。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奉化、临海、蕾山、余杭、湖州等地都发现了瓷窑 遗址。其造型有:碗、盏、盘、盆、洗、壶、钟、瓿、香炉、虎子、小盂等日用器,同时出现了谷仓、鬼灶、鸡笼、狗圈、猪栏等殉器。到了唐代造型风格突破了以 往以圆形为主的单一格局,出现多棱形、仿生形、八棱瓶、莲花形把碗等造型。其装饰特点仍以釉色精美取胜,厚薄均匀,如冰似玉。同时出现了画花、印花、刻花 和镂雕装饰。正如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所描绘的那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到了宋代,其装饰承袭了唐代晚期的风格,刻花、印花和镂空装饰十分丰富,如画花线条简练,寥寥数笔就将一朵盛开的荷花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给人一种简洁而生动的美感。
3 、宋代六大名窑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王朝,结束了 200多年的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经济发达,商业兴盛,科技先进,发明了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三大科技成果,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先进大国。
宋 太祖赵匡胤执政期间,重视生产,减赋轻徭,崇尚俭朴,以改唐人那种追逐金银玉器的奢侈豪华之风,皇家御用之器以陶瓷制器为上。上行下效,达官贵人,文人雅 士,以使用陶瓷制品为荣,从而大大推动了陶瓷业的迅猛发展。据《宣德鼎彝谱》记载: "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六大名窑产品虽不能囊括两宋制瓷业的全部成就,但代表了当时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并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柴 窑】
柴 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 如纸,声如磬,滋润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论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绦环玩具,盖难得而贵重之 也。
古人所言的 "青如天",当指柴瓷的天青颜色。与汝窑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绿感,但比之唐、五代几个窑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颜色。"明如镜"当指青釉透度和玻 璃质感,与唐、五代窑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镜即此。"薄如纸",当是形容器物目测手拿时感到极轻薄。五代青瓷中薄厚不一,尝有极薄者仅达0.15厘米,比 作纸,不为过。"声如磬",指类似古代玉石制的击打乐器"磬"的音响,但从另面反衬出柴瓷胎质与烧结温控极好。"足多粗黄土"一谈,历来众说不一,有待探 讨。
我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先生在《古陶瓷鉴真》一书中写道: "文献中谈到景德镇早期瓷器,大都赋于色质如玉的赞美词句,如《景德镇陶录》对"陶窑"和"霍窑"有如下描述,唐武德时期陶玉和霍仲初运瓷器到关中地区, 称为假玉器,两人所烧瓷器都进贡到宫廷。三十多年,从景德镇窑址调查,结合陕西地区唐墓出土瓷器,《景德镇陶录》上述记载得不到证实,半个世纪前国内外谈 瓷的人对五代柴窑进行了一番考证。他们以张应文《清秘藏》书中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四句描述为依据,考来考去,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只有景 德镇青白瓷。因此迄今"柴窑"也仍然得不到解决。
综合上述文献记载,他们所谈的 "陶窑"、"霍窑"和"柴窑"都是不存在的,是明、清两代文人把道听途说的不实之词与景德镇宋青白瓷联系一起,牵强附会演绎出来的。"
柴窑是否存在?我认为柴窑的存在是有充分的客观证据的。其理由如下:
1. 柴窑的存在,是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和翔实的介绍。如明代洪武时曹昭的《格古要论·古窑器论》中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者,故 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清梁同书的《古窑器考》中记载:"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 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相传当日请瓷器 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清程哲的《窑器说》和清佚名《南窑笔记》对柴窑器都作了介 绍。郭葆昌《瓷器概说》对柴窑器介绍道:"柴窑在今河南郑县。世宗本姓柴,故名柴窑。"
2. 柴窑的存在,清宫内府曾有收藏的记载。据《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一书有四首咏柴窑器的: 《咏柴窑碗》 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 《咏柴窑枕》 《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椎轮溯,春天明镜开。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 倍久哉。 《咏柴窑如意瓷枕》 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从这几首咏柴窑器的诗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赏到柴窑器物,他还亲自睡过柴窑如意枕。否则,他老先生不会有 "睡醒总如意"的感受。据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传说蒋介石出逃台湾,把故宫内藏的柴窑器带走了。
3. 上海博物馆和北京近来发现有两件柴窑器。上海博物馆有件产于五代的"白瓷镂雕殿宇人物枕"。此枕既非景德镇产品,又非定窑产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 碗",北京专家对此碗认定为五代时产品,为北方瓷,既非定窑产品也非景德镇产品。 综上所述,北京、上海专家得出相同结论:一、两件器物同为五代时产品。二、两件器物均为五代时精美白瓷。三、同为豆绿色。四、同为黄土胎。五、釉汁很 薄。六、声如磬,从白釉碗上可以听到。七、从瓷化程度看,同现代瓷没有差别,这在 1000多年前非一般窑可以做到。
综合分析,上海博物馆 的 "白釉枕"其品质应在当时景德镇和定窑之上。加上北京"白釉碗"的佐证,可以断定:除柴窑外,不可能有别的窑口能烧出如此精美的器物。由此,可以断定"白 釉镂雕殿宇人物枕"应为柴窑产品。从而解开中国柴窑史的千古之谜。为此,现提供一件精美柴窑碗,供同仁们鉴赏。
文物古玩的特殊性质和地位, 决定了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社会的物质财富越丰富,民间收藏之风就越活跃,全民的文物知识的普及和保护文物的意识就会加强。收藏和保护好先哲所创造的光辉 灿烂的科技成果和艺术珍品,是我们每一个炎皇子孙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本书就瓷器类作以介绍以飨读者。
中国陶瓷,源远流长,早在 8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后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了。从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的发明,到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经历唐宋的发展,直至明清制瓷业的繁荣, 中国制瓷业由陶到瓷,由粗到精,由单色到多彩,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据考古资料表明,成熟的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 800多年的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江南瓷业获得迅速发展的时期,东起东南沿海的江、浙、闽、赣,西达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四川等地都相继设立了窑场, 分别烧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虽然北方地区制瓷业发展较迟,但在山东、河北等处也发现了青瓷窑址。在晋书《字林》中第一次出现了"瓷"字。同时,赞誉瓷 器的诗词歌赋也出现了。
隋、唐五代的瓷业生产呈现初步繁荣景象。唐代不但窑址之多,还在窑前冠以地名。在陆羽《茶经》一书记载中就有越窑、 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和邢窑等。北方的白瓷以邢窑成就最高,有 "南青北白"之称。其实北方诸窑也兼烧青、黄、黑、花瓷等。南方长沙窑也发明了釉下彩绘的艺术,这对瓷业是一个贡献。 宋元时期,是我国瓷器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黄金时代。举世闻名的六大名窑:柴、汝、官、钧、哥、定所生产的珍品,为后世视为稀世珍宝。耀州窑、磁州窑、 龙泉窑、建窑、吉州窑、景德镇窑也各领风骚。达到了历史上第一个制瓷的高峰。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不断发展,它汇集了全国制瓷工艺的精华, 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瓷器生产,仿古创新,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还承担了宫廷御器的生产,成为闻名中外的瓷都。为了便于读 者了解我国制瓷的基本概况,分单色釉瓷、青花釉瓷和彩色釉瓷予以介绍。
一、单色釉瓷
单色釉瓷是指胎外施一种颜色的釉彩的瓷器。是我国制瓷史上出现最早的瓷种。
1 、汉唐瓷器
从 历史角度讲,汉代时期,陶瓷很少登大雅之堂。达官贵府崇尚的是青铜器、金银制品和玉器,绝大多数的陶瓷制品供民间使用。到了唐代越窑青瓷终于登上了宫廷殿 堂。朝廷设官窑督造,从此开了历代官窑之先河。越窑青瓷又叫 "秘色瓷"。何谓"秘瓷"是指越窑专为皇室烧造的器物,其釉料配方和烧制工艺"秘而不宣",故谓秘色瓷。
唐代是陶瓷发展的新时期。白瓷首推 邢窑,造型有盆、瓶、注壶、尊、钵、盂、托等,部分器皿刻有 "盈"字。同时,大江南北名窑四处,如越窑秘色瓷,尤以刻、画花的作品为上品,为宫廷御用。洪州窑青瓷花纹简炼、工艺之佳。寿州窑采用印、剔花纹、釉色青 褐、黄黑不一。耀州窑始烧黑釉和青釉瓷,其黑釉型罐造型新颖。长沙窑为南方新兴窑,烧制的青、黄、褐、绿釉瓷,并采用氧化铜等绘以人物、花鸟、题诗抒情, 畅销海内外。河南鲁山窑的花瓷,造型多样化,以多型号拍鼓为特色。巩县窑的纹胎,先在胎上作出各式花饰,以黄绿釉覆面,色彩鲜明。造型枕类较多,制瓷名家 有"杜家花枕","裴家花枕"。青白釉的凤首龙柄壶,贴花工艺如镶嵌,团花应有尽有,其奇特造型促进了与两区文化的交流。五代时期,越窑的制瓷工艺更加精 湛,造型优美,胎薄体轻,釉色碧翠。以素、印、刻、画花并用。耀州窑青瓷与之风格相近,但釉色浅淡,别具一格。定窑烧造的白瓷,以轻盈秀丽为时尚,器多为 花瓣型,色白中泛黄,呈现出象牙白的质感,常刻有"官"或"新官"字样。
【汝 窑】汝窑因地处河南汝州而得名。汝窑烧造时间较短,产品稀少,据著录的汝窑器全球不超过百件,主要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内。其器胎质有厚薄之分,质地均很细腻,呈香灰色,故有 "香灰胎"之称。
汝器釉面一般多有开片,常说的蟹爪纹,无纹片的极少,以天青、卵白、粉青为特色,天青为佳,有深浅之分,卵白接近于鸭蛋青,釉面大多失透,粉青以青绿为主调的釉色,青中泛绿,大多透亮,有浓淡之分。
汝 窑烧制颇为考究,碗、盘、洗等器皿一般多采用满釉支烧,支钉痕细小如芝麻状,俗称 "芝麻钉",个别支钉呈不规则的小圆形。支钉以三、五、六枚,支钉一般紧靠足跟,支钉断面呈现白色,是硅化形成的。后仿者无法做到这一点。传世的器型有出 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尊、三足洗、椭圆形水仙盆、十瓣葵花口碗、撇口碗、葵瓣式盏托及各式盘、碟等。个别传世的汝器底部刻有"奉华"铭文,是为南宋高 宗德寿宫的配殿"奉华堂"的用器,另有底部带"蔡"字的,是为蔡京(徽宗时太师)蔡修(徽宗驸马)父子的私人用器。有的足底刻有:"甲、乙、丙、丁"等 铭。汝窑器是北宋末(宋徽宗)定烧御用品,胎质细,近香灰色,原因是胎泥中含极少铜元素。宋汝器多见鱼子纹开片,传世品中也有个别不开片的。清代唐英仿烧 汝瓷使用了仿铜骨无开片汝釉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只天青无片纹水仙盆,是现今存世唯一可见的无纹片的汝窑器。
汝器烧制考究。历代均有仿制,唯清代所仿汝器,略得宋意,但 "香灰胎"这一特征,让仿者望尘莫及。宋汝器迎光斜视,微现红色,迄今仿品,很难有乱真之作。
从 近代考古与汝瓷工艺角度看,汝瓷的烧造时段大致可分为北宋早期、中期、晚期(金代)及元代。早期汝瓷釉色莹润,但少装饰,造型简单,为青瓷特征。中期汝瓷 则造型多,重装饰,釉上出现密纹开片。晚期为鼎盛期,掺玛瑙入釉,产品工艺日益精湛,但烧造时限仅仅有二十年,产量有限,进入南宋已成 "近尤难得"之稀物。晚期对峙与金代,由于技艺南流,金人入主中原,汝器顺势而下,仅可烧制简单一般汝器了。元代起,金、元中原大战,技艺失传,所谓汝瓷 已成了厚胎青瓷,且受北方游牧生活的习俗影响,此时的汝器,几乎全部半釉露胎,鉴时不可不察。
汝瓷由北宋创烧后,发展为宫廷御器,到了元代已近尾声,明代即彻底停烧,历程 300余年,在中华青瓷史上创造了辉煌一页。
【官 窑】官窑就是指朝廷指定的窑场,产品为宫廷用器。宋代的官窑主要是指北宋汴京(开封)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
官窑器胎多呈黑灰、深灰或黑褐色,也有灰白米黄等色。其中米黄釉色是由器物所置窑位的温度较低和还原气氛不够产生的。官窑胎土淘洗精细,胎质细腻,胎有厚薄之分,因胎的含铁量高,故器物口沿釉薄处与足端无釉处分别呈现黄褐色和赭黑色,俗称 "紫口铁足"。
官窑器釉色以青釉为主,其中以粉青最佳,另有淡青、灰青、青绿、米黄等色。釉面一般不太透亮,一部分呈乳浊状,多有开片,称为蟹爪纹。从传世产品看,薄胎釉厚,厚胎釉薄,薄胎厚釉多为小件,其釉往往超过胎的厚度,这是多次施釉的结果。
郊 坛下官窑的器型除日用的碗、盘、洗、碟外,还烧有大、中、小各种尺寸的陈设瓷和祭祀用器。其中有仿商周秦汉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如贯耳瓶、鬲式炉、盏托、 三足尊、出戟尊等。官窑瓷器的圈足总有不规则的感觉。后仿者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器物足端处无釉,用大于圈足的垫饼垫烧,也有用支钉支烧的,但支钉痕的断面 呈灰色,与汝窑支钉的断面不同。
【哥 窑】哥窑的产地和烧造的年代问题至今悬而未决。宋时有章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瓷纯粹如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青瓷色淡,故名哥窑。从传世的哥窑瓷器看有以下特征:
哥窑器的胎色分两类,一类呈紫黑、铁黑、深灰、浅灰等色,另一类呈土黄色。前一类胎色的器皿有与官窑器的 "紫口铁足"特征。后一类胎色一般没有紫口,其足端露胎处呈酱褐色。
哥窑器的釉色呈失透乳浊状,釉色以灰青为主,也有炒米黄,浅灰青和浅炒米黄色,其中炒米黄的釉层较厚,釉面布满开片,开片有大小之分。灰青、浅青的纹片多呈深黑色,炒米黄、浅炒米黄的纹片多由深黑色大开片与褐黄色小开片交织而成,俗称 "金丝铁线"和"文武片"。
从传世哥窑的釉面往往有不易觉察的缩釉现象,釉的下缘不大整齐,器表大多光素无纹。个别器底采用垫饼垫烧,足端无釉,器底留有叠烧时留下的支钉痕,支钉断面露出黑胎。
传世的哥窑器型以小件器为多,其中以贯耳瓶、鱼耳炉、五足洗、渣斗式尊和各式盘、碗为典型,造型古朴,制作精细。器物圈足不太规整,器壁看似平整,用手触摸,微有高低不平的感觉,圈足端面较为平整,但不宽。
【定 窑】
定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润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曲阳宋代属定州,故名。
宋金是定窑生产的黄金时期。其产品以白釉为主,兼烧黑釉、绿釉、褐釉,也称 "黑定"、"绿定"和"紫定"。定窑都经过精心淘洗,土细、色白而滋润。是其他窑场无法比拟的。器物胎壁厚薄均匀,近口沿处尤薄。
定 窑的白釉略带牙黄色,习称 "象牙白",釉面往往有流淌痕,也称"泪痕"。泪痕始见于五代定窑白瓷上。这种泪痕和牙黄色成为宋金定窑的基本特点。泪痕是施釉时往下流淌的痕迹,大多集 中在器物的一侧。定窑施釉时坯胎不是晾得很干,所以圈足外常留有手握时指甲的划痕,泪痕一般在指甲痕的相对处。釉层不厚,釉面匀净,故胎壁上的修坯痕清晰 可见,胎体修削得精细,故有"竹丝刷纹",竹丝刷纹一般多见于器物外壁。这是定窑白瓷的又一与众不同的特点。
定窑瓷器的烧造工艺各个时期均 有不同的特点。唐、五代一般多用垫饼或沙粒垫烧,一直到北宋中期,改为覆烧。这种新工艺主要用于盘碗类器物。烧时器物需倒扣在垫圈上层层向上叠烧,这种覆 烧的缺点是,足底满 而口沿无釉,称为 "芒口"。为克服芒口缺陷,往往采用镶嵌工艺,用金、银、铜、铁等包装芒口,俗称"金扣"、"银扣"等。
定 窑白瓷的装饰特征:唐、五代以素面为主。北宋早期流行画花、浮雕和模印贴花等。中期兴起了印花、刻花,器物内外均有刻花。晚期印花技法达到高峰。金代定窑 以印花装饰为主。此外瓷塑技艺在北宋晚期至金代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形态可爱的孩儿枕是其代表作。同时彩绘工艺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主要是红彩和金彩。
黑定、紫定的装饰主要以釉色取胜。
黑定,胎体细腻洁白,足端露胎处与乌黑发亮的釉色相映成辉。有里外黑釉和里白外黑两种。并有少量的印花和金彩装饰,这种器皿称为 "金装黑定"。传世稀少。
定 窑器物的底部常有刻铭文的装饰。多见的是 "官"字,官字的款记还见有越窑、耀州窑、辽瓷等器皿上。还有"新官"、"会稽"、"易定"、"尚食局"、"尚药局"、"食官局正七字"、"五王府"、" 高位"等。这些铭文主要表示地名,官府机构和吉祥语等。另有一类铭文是器物进贡后由宫廷玉工后刻的,如"奉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 等。
【钧 窑】
钧窑址在河南省禹县,烧造年代众说不一。禹县战国时为韩都、名阳翟,至北宋、金曾置钧州,故名。目前在河南禹 县境内已发现宋、金时代的钧窑址 100多处,而且向四周扩展至临汝、峡县、新安、鹤壁、安阳、林县、浚县,北至河北的磁县,山西的浑源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形成了一个遍及华北地区的 庞大的钧窑体系。钧窑有以下特点:
宋钧目前就传世出土器物所见有两种:一种为浊釉,称暗釉。一种为亮釉,称玻璃釉。前者为早期产品,后者为晚期产品。一般人认为亮釉钧器为后仿是误断。
北 宋钧窑的胎土淘洗较细,胎色浅灰,釉汁肥厚,晶莹匀润,以天蓝釉为多见。通过窑变,产生出绚丽多彩的月白、玫瑰茄皮紫、丁香紫等色调,其中红与天蓝釉融为 一体的 "钧红"。这类器物,外壁施红釉,内里则为天蓝或月白釉。内外都为红釉的制品大多为后世仿品。钧红釉面上往往呈细小颗粒状的黑疵斑点,多有蚯蚓走泥纹和细 小棕眼,在器物口沿和边棱凸起釉薄处,呈现米黄色。蚯蚓走泥纹是北宋钧釉的一大特征。金元钧瓷已基本不见蚯蚓走泥纹。清代及近现代的仿品常以开片来表现蚯 蚓走泥纹。
北宋钧窑一般多施满釉,圈足底部刷一层酱褐色釉,俗称芝麻酱釉。这种芝麻酱釉与器身的乳浊状天蓝釉没有啥区别,只因圈足处施釉薄,釉下胎色和薄釉交融呈现浅酱色。洗类器三足局部釉厚处仍泛天蓝色,釉层虽薄,但呈色光亮。后世仿品底部刷釉干涩,有斑驳不匀之感。
北 宋钧器的铭文不多见,有铭文的都是北宋后期宫廷用瓷。铭文主要刻一至十的数字,即器底一、三、五、七、九单数的施钧红釉;二、四、六、八、十双数的施天 蓝,月白釉。但器底的数字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标明器物的大小规格,器物越大编号越小, "一"代表器物最大的。钧窑的铭文一般都是在器物成型素坯时刻上的,然后在铭文上施芝麻酱釉。后世仿品往往在施过釉的胎上刻字,从而露出了马脚。还有以刻 北宋宫廷建筑名的,如"奉华殿"、"养心殿"、"重华宫"、"景阳宫"等,铭文字体的笔画纤细。
从钧窑实物看,宋钧与金钧均已达到钧瓷烧制 的高峰。今人重宋轻金只是个审美视角问题。金代钧窑的胎质细腻紧密、烧成后多呈浅灰或米黄色。釉面较滋润,玻璃光比北宋要强,红釉不像北宋那样呈通体融为 一色的玫瑰红或茄皮紫色,而是在天蓝或月白的釉面上加饰红斑,红斑的边缘不清晰,有逐渐晕散的感觉。器物一般多施满釉,圈足足端处无釉,胎釉交接处不整 齐,垂釉很厚,俗称鼻涕釉。底部不再有芝麻釉,而施与器身相同的色釉,不见蚯蚓走泥纹,多有开片。烧造工艺采用大于圈足的垫饼垫烧,在板沿盘上采用三支钉 支烧。由于支钉与器物粘连在一起,烧成后多是敲掉的,故支钉痕较大且高低不平。
元代钧窑的产量不断增加,但质量下降。个别精品中其工艺水平 却堪与宋钧媲美,只是为数不多罢了。钧瓷起于唐代,北宋达到了鼎盛,而金元时代仿钧品生产已经达到了宋钧水平。多数胎质明显粗松,胎壁较厚,外壁施釉往往 不到底,胎釉交接边沿不整齐,釉面有琮眼气泡,以天蓝月白等色为多见。蓝釉红斑的斑块边界线清晰,与金代晕散的斑块有明显差别。并流行大型器。碗、盘类底 足足端修削呈斜面,底中心凸起,除以釉色取胜外,常有贴花装饰。
钧窑的胎、釉属于瓷胎,大多以灰色胎为主,灰中又分浅、深二种,另外又有灰 白色、淡黄色,前者(灰色胎)精细固密,叩之呈金属声,此为早期产品。灰白色和淡黄色胎质较粗松,叩听其声近乎瓦,此类多属晚期产品。钧瓷有两种釉,暗釉 和亮釉。亮釉钧器釉质较粗糙,釉层薄,开大小纹片,且釉上多棕眼,内多鱼子纹,外部着釉多不到足脚,圈部中心刷圈釉或根本无釉。南宋后至元代,此种钧器较 多见。宋钧 "窑变"特征是出于釉药中活动性配方,且与窑炉结构关系密切,又有影响钧瓷成品率的,则是所用燃料,窑装之稀密,外在因素的寒暑、晴雨、风向、均要窑工们 能有应变配合能力。否则,即可出现古人所讲的十窑九不成的结局。
宋代六大名窑器物的艺术价值:宋代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辉煌的一 页。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艺术是空前绝后的。由于宋代帝王们对瓷器的喜好,极大推动了制瓷的迅猛发展,取得了六大名窑的巨大成就。如果说唐代追求金银器物的 热烈华贵,而宋代则追求古朴素雅、蕴润隽永的艺术风尚。无论从宋瓷的釉色、造型、装饰都给人一种观赏不尽,回味无穷的艺术感受。在当时已成为风靡世界的艺 术珍品。千年之后的今天,六大名窑的器物已成稀世珍宝,价值连城。特别是柴窑器物,连一块残片也难觅得。 198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有幸拍卖一件口径为20厘米的南宋官窑六棱洗,成交价为2 200万港币。遗憾的是,现在的人们还没有完全解读宋瓷身上的语言,更谈不上对话了。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不同;二是以花里胡哨的东 西为时尚;三是随波逐流,缺乏真正的艺术审美观。可以设想一下,一套现代化的家具,摆上一件古朴典雅的宋瓷,那其中的韵味和素雅,是何等妙哉美哉。我坚 信,宋瓷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终有一天会被众人所认识的。
4 、宋元南北的青瓷窑场自商代以来,青瓷便成为中国瓷器的主要产品。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生产,逐步产生了一批名窑,即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
【耀州窑系】耀 州窑位于陕西铜川市黄堡镇一带,创烧于唐代,以烧制黑、白釉瓷为主。兼烧青釉、茶叶末釉、黄褐釉等。北宋是耀州烧制青瓷的鼎盛时期,其胎色为灰褐色,青釉 光润肥厚,釉色青绿,微带黄褐色,俗称 "姜黄色",是耀州窑青瓷釉色最大特点。其器型丰富,有盘、碗、瓶、壶、炉、罐、灯、枕、盒、执壶等。独具特色器型,如小口,短颈,丰肩,通体刻画缠枝花 卉的梅瓶、凤首提梁、狮子流、通体刻画缠枝莲花倒流壶等。其装饰以刻花印花为主,也有剔花、画花等。刻花以花卉为主,刀法熟练,刀锋圆活,犀利有力、主次 分明。剔花刀法也很刚劲清爽,富有立体感。印花盛于北宋中期以后。一般施于碗、盘、盏、洗等圆器的内壁,印得规整清晰,布局严整对称。常见的图案有婴戏 纹、凤穿牡丹、飞鹤、菊花、莲花等。有一种被称为"把莲"的,是以荷叶、莲花、莲蓬、茨菇叶为一把系在一起的。有的碗内印一把,二把,还有多至三把的,并 印有"三把莲"字样。凡贡奉北宋宫廷的瓷器,往往刻印有龙凤纹样。总之,北宋耀州窑青瓷,是以略带姜黄色的肥厚翠绿青釉,薄胎,刻、印花精美为主要特征。
北宋之前的越州窑产品已臻成熟,其影响之大,在北宋汝、钧官窑甚至龙泉窑产品上都可见到其身影。近代的专家甚至提出了耀州窑与五代著名柴窑的 "血缘"关系说法,从现代收藏鉴定角度看,当是我们窑瓷考古家和爱好者一个新课题。
【磁州窑系】磁 州窑系是我国北方一个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民窑体系。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以河北磁县境内的磁州窑为主。瓷器的主要特征为:风格粗犷豪放,线条简 洁明快。造型立足于生活实用,大方朴素,坚固耐用,乡土气息浓厚。主要器型有瓶、瓮、罐、壶、盆、碗、盘、妆盒、枕、灯、香炉和各种动物玩具等。其胎体大 都厚重粗糙。器物表面施有化妆土,再施用透明釉。
磁州窑瓷器的装饰为:白地黑彩,白地画花,珍珠地画花,白地剔花,绿地黑彩和孔雀绿地黑彩,白地红绿彩等。白釉肥厚莹润,纯白如牛奶,有一种粉质感。白地黑彩是主要装饰手法,即在上述白色化妆土的瓷胎上以黑彩绘出图案,罩以白色透明釉烧造,呈现出水墨画效果。
元代磁州窑在宋金的基础上继续烧造。但风格有了很大变化,由白地剔花和釉上红绿彩向白地黑花为主过渡。造型硕大、浑圆、厚重。图案以云凤、云龙、云雁为多见,也有诗文佳句。枕类制品底部有 "张家造"、"古相张家造"等作坊的戳印记。
【吉州窑系】
宋 代,北方以民烧磁州窑著称。其产品在重墨似膝的重彩白地(有化妆土)胎上绘各种图案,影响北方诸多窑口。南方吉州窑则以深褐、酱红类暖色在浅米黄胎上烧造 独具特色釉下彩瓷。其绘瓷技法多样,大多取材于民间民俗纹饰,流传至今。如荷莲鸳鸯、瑞鹿衔草、芦雁、月下梅、山茶等。且善用开光手法绘制如意、八卦、迥 纹、色彩很强,如黑地白花、白地褐彩、剔刻格调,清雅明快。
其作品以典型的鹿纹为主,鹿的腾跃之态生动可爱。鹿纹早见于汉代漆、铜器上,古为流行图案。古鹿、禄音相谐,取其吉祥。
鸳鸯纹多为开光,曲干伏叶,池面浮萍,荷阴下鸳鸯戏水,前后顾盼,一派江南风情,意寓男女恩爱。
芦 雁纹器属吉州窑少数品种,口衔芦枝栩栩如生的飞雁,多是信手挥就。雁是守信祥禽,定期往返且不畏风寒,宋人视为力量、诚实象征。黑地剔白梅纹为吉州窑常见 题材,梅纹多数无根折枝梅,黑白分明,花心点褐彩,妙趣横生。有的与海月、竹枝组绘,其中露胎色彩勾画处,使观者油生开朗之概,廖廖数笔敲开黑釉的沉闷气 氛。
吉州窑的釉下彩绘,对以后的青花、釉里红瓷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点在中国窑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迄今传世吉州窑的彩绘瓷赢得了国内外窑瓷界高度赞誉。古人用含铁化合物着色,在素胎上直接绘图,再上釉烧熔,其色泽为清,鲜艳明目传之当今,诚为千古不朽的艺术佳品。
宋代吉州窑胎质轻松,呈淡褐米黄色,一般手感较轻。近年市场可见仿品,细心观察,其图案有形无神。收藏、爱好者应学习把握其特征,才能避免误断。
【建 窑】建 窑在今福建建阳县,故名。晚唐、五代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和青瓷。建窑以宋代盛产的黑釉瓷器而闻名,特别是供饮茶用的 "兔毫盏"为贵。因宋人喜欢斗茶,碾制的茶饼,经水冲泡泛现一种白色茶沫与黑色茶盏相映成趣,此乃一乐。为此黑釉茶盏特受时人欢迎,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 御用茶盏。元以后停烧。其黑釉茶盏的特征是:
1.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
2.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 流厚挂,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呈现褐黄色,银灰色和褐蓝色。因釉色细而下垂,酷似兔毫,故称"兔毫盏",按其釉色又叫"金盏"、"银盏"和"蓝盏"。" 蓝盏"更为可贵。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其釉面开细小蝉羽纹,点缀着雪花片的金星、银星和红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呈现着浓淡深浅、曲曲弯弯不规则的宛如 西北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以至消失,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在太阳光下,其黑色釉面闪烁着金红色的光点,盛满水其金红色光点在水中跳跃,其妙无 穷。
3.建窑器物以碗盏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以敞口为多。底为浅玉环圈足,有旋坯纹。有的器物底足刻有"进王戋 "、"供御"铭文,为朝廷贡品。
【龙泉窑系】
龙 泉窑在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村、大窑一带。北宋时已具规模,产品胎色灰白、胎质稍粗、器壁匀厚。其釉属石灰釉,烧时容易流淌,釉层薄而透明。釉色青中泛黄,装 饰以刻花为主,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流行波浪、蕉叶、团花、方纹等。足底往往不施釉,多采用垫烧,产品以碗、盘、壶、罐、盆等。
南宋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已使用石灰碱釉,其黏度较大,烧时不易流动,可多次施釉素烧,而形成的厚釉。晶莹润厚的粉青、梅子青具有青玉般的光泽和翡翠般的美丽。
元 代龙泉窑的胎色,大多白中泛青,质地细腻坚硬,瓷化程度高,部分呈深灰色。一不像北宋那种呈透亮的闪青泛黄色。二不像南宋的粉青、梅子青那样呈失透的碧玉 色。而以釉层薄,略光亮的粉青为多。除粉青外,还有青灰、青褐、黄褐等。少数灰色胎上施米黄、青灰、黑褐色,部分釉面类似哥窑的开片。
元代龙泉窑在装饰上有所突破,出现了许多新技法,如剔、刻、画、堆塑等,还流行印花、贴花和加彩工艺。花纹布满全器,以八宝、八仙、神仙、蝴蝶、凤、鸟、八吉祥、缠枝四季花卉等图案。
【景德镇窑系】
景德镇发现最早的瓷窑是五代的湖田、石虎湾等窑,主要烧制青瓷和白瓷。北宋时又烧制出色质如玉的青白釉瓷器。
宋代景德镇窑瓷胎呈灰白色,质地坚硬、胎体匀薄,碗、盘类器胎壁可光照见影。大多为青白中微带黄的色调。北宋晚期和南宋制品釉色多白中闪青,釉面透明度强,釉层气泡大而疏,聚釉处呈水绿色,釉薄处泛白。南宋晚期制品呈色略显青,釉面也不如早期制品那样清澈透亮。
北宋早期碗、盘类器主要采用匣钵单件仰烧工艺而成,器物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因此圈足底部留下了一周黑褐色斑痕,圈足较高且小。北宋中期兴起覆烧工艺。为了克服因覆烧造成的 "芒口"。朝廷用器往往用金、银、铜、铁等金属将"芒口"镶嵌起来。
北 宋早期的器物大多光素无纹。只有少数碗有下凹的印记,内有草率的花纹或: "茶"、"酒"、"詹"等字样。此时盛行的刻花多采用一边深一边浅,宽细组合的所谓"半刀法",内铺以篦点纹,形成了景德镇窑刻画花装饰的风格。北宋晚期 至南宋,刻花和印花并存,以印花为主,纹样有牡丹、菊花、飞凤、莲荷、孩童攀花、水波、双鱼、一束莲、人物等。瓷盒器物上还常见如:"段家合子记"、"吴 家合子记"、"许家合子记"及"徐"、"程"、"朱"等姓氏。
北宋前期器物造型比较简单。有碗、盘、瓶、罐、洗、六管瓶等。中期以后器物造型增多。除传统器物外,出现了注子温碗、各式炉、茶托、茶盏、枕、观音像等。前期器物底部较厚,后期底部略薄。
元代景德镇青白釉瓷采用瓷面加高岭土 "二元配方"法而成,胎中氧化铝增多,器物变形减少。釉色显青,釉面滋润,但不如宋代的清澈透亮。器物采用匣钵装烧、垫饼正烧法。为了模仿宋代的"芒口",部分器物在口沿特留有一周较宽涩边。有的用酱色釉涂刷,俗称"酱釉口"。
元代景德镇青白瓷不仅继承了前朝的刻花和印花,而且还盛行褐彩斑点,贴花和堆贴串珠纹。典型的图案有花卉、莲瓣和用串珠表现的如意云头以及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祥语。
二、青花釉瓷青花瓷,是指运用钴料进行绘画装饰的釉下彩瓷器。它的制作过程是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
1 、唐、宋青花瓷【唐代青花瓷】
近 年来学术界专家们对唐代青花瓷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认为唐代青花瓷是在巩县窑白瓷的基础上采用了釉下彩绘的方法生产出来的新品种。从所发掘的青花瓷片 看,胎质器物分别是碗、盘、壶、枕等。碗口为圆口玉壁和花瓣口玉壁底。而玉壁形宽圈足类的器物在唐代墓葬和窑址出土物中常有发现,并列为鉴定中唐时期青花 瓷器的典型器物。花瓣口玉壁底碗,从造型特征和制作工艺看,是晚唐时期的产品。器物的胎质都较粗松厚重,胎色灰白,或白中泛黄,胎土中含有极细的灰、黄、 黑色小砂粒,胎中因此形成较为明显的小气孔。
各类器物胎釉之间均施一层化妆土,釉色为白中带灰或白中泛黄,有的瓷片呈乳白色,大多数瓷片釉表面可见冰裂纹。器物内外及底心部均施釉,圈足部无釉,圈足分为玉壁形宽圈足和玉壁形窄圈足两种形式。
青花纹饰大多数发色鲜艳,个别器物发色浅淡,青花纹饰均有晕散现象,青花料中可见明显结晶斑点,结晶处呈色更显浓艳。从实物中可以看出时代越早,纹饰越简单,晚期纹饰趋于繁缛。
【宋代青花器】从 浙江龙泉县金沙塔出土的三件碗的十三片青花瓷,由于有北宋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塔砖拌出。因此可确定这批青花瓷,是北宋的器物。北宋青花瓷胎与北宋龙泉金村碗残器和南宋龙泉窑黄釉洗残器瓷胎很接近, 且与龙泉县石层,毛家山,沆底和木贷口地区的瓷石组成也很接近,从而证明金沙塔基出土的青花瓷,大多是北宋时期浙江生产的。
宋代青花,从金沙塔出土的青花瓷片和近年来大运河清理出来的大量瓷片看,其胎质疏松,多灰白胎,较粗糙,其釉色呈青白或青灰色,青花色泽蓝中带黑灰或褐色。花纹装饰比较简单草率,青花料为钴蓝,产地也在浙江。
2 、元代青花瓷
元代是我国境内蒙古族建立的政权,自世祖忽必烈定国号的公元 1271-1368年共98年。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一个王朝,为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到了元代中叶青花瓷器已烧制成功,这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元代青花之所以能够烧制成功,一是它利用了烧制影青瓷薄胎青白釉的基础;二是受吉州窑烧制釉下彩技法的影响;三是借鉴了名窑烧制青花釉下彩的经验;四是由于战乱使北方瓷匠艺人南迁,云集景德镇为元代青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元 代青花瓷多以盖罐、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盘、碗、高足杯为常见。一般有高大厚重的特点。器物胎质杂质较多、胎面上有黑褐色铁质斑点,并在底足口边和缩釉 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胎上还有明显的粗糙轮痕,器底粗糙,不太规整,有时还粘有窑渣和釉斑。早期底部不施釉,晚期底部多施釉,底足内壁往往成自上而下向外斜 撇的形式。碗、钵、罐、瓶、盘之类都是削足处理,具有明显的元代特征。大件器物接口旋削不细致,有明显的接痕,瓶罐一般为两节或三节,用手抚摩多凹凸不 平,坯体厚重。特别是碗底作鸡心底内尖外圆,整个元代都有这种特征。
元青花釉面可分为三种:一是元代早中期青花,使用国产青料为影青釉,又 叫青白釉。国产青料,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亚光木讷,除烧制技术不高外,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二是从至正年间开始使用进口青料,为白釉, 釉面白中含青,积釉处水绿色,具有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这种色泽能更好地衬托出青花的表现力。三是元末青花又开始使用国产青料,釉层乳浊,为卵白 釉。
元青花呈色可分为三种:一是青翠,二是青中泛紫,三是青中偏灰。釉色灰暗者居多。这种釉色的差别与用料有关。
一种为进口 青料。又称苏泥勃青、苏麻沥青。这种青料是一种低锰高铁的钴料,有如下特征:一是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幽雅的紫罗兰色。二是有浓淡 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亚光。三是青料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 见蓝黑色结晶点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
一种为国产青料。这种青料主要产江西、浙江、云南、甘肃等地,其成分为高锰低铁高铝,呈色为蓝灰或蓝黑,有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亚光。
元代青花在黑色浓聚处闪烁如铅的斑块,俗称为 "锡光"。如迎光侧视这种"锡光"上浮与周围青色同在一层。
·
元 代青花器型丰富多样。大件器有梅瓶,小口外撇,短颈丰肩,与宋代梅瓶相比,元代青花梅瓶口部加高,口沿平坦,肩部丰满些。玉壶春瓶,多袭宋制、敞口、口内 有装饰,颈部瘦长,颈以下渐广,至近底处内收,腹呈椭圆状,圈足微外撇,多不带耳。还有一种玉壶春瓶颈短而粗,腹部肥大为元末产品。小件器以高足杯、碗、 盘、小执壶、水注、鸟食罐等制品。
元代青花器的装饰。元代青花以描绘为主,整个布局紧密,层次较多,主题突出,密而不乱。瓶罐一般自口沿、 颈部、肩部、胸、腹部到胫部足部;盘内壁一般自口沿内壁到盘内底边和盘心,用弦纹划分五至九层和三至六层宽窄不同的装饰带。图案题材丰富多样,花卉翎毛、 飞禽瑞兽、龙、凤、祥、麟、寒中三友、鲤鱼戏莲等。人物装饰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周亚夫细柳营、蒙括将军、昭君出塞、三顾茅庐、桃园结义、高士图、八仙 等。此外还吸收一些外来因素,如八思巴文图案,西番莲纹等,源于游牧部落和西域文化。象耳瓶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与佛教流传有关。把它们都融化在元瓷的装 饰上,却显得协调大方。所绘松树的松针大多密茂成团。竹叶宽而向下,无反侧面。梅花有开有合,菊花花心呈网格纹,细方格纹,多单层瓣。山石一般不填满色, 留有空白边。浪花多半是一圈向左一圈向右,背道而驰,浪头呈姜芽状,多无浪花,漩涡较大。元代青花瓷画人物的极为少见,也少有满器画山水的。人物着色多用 竖笔上下渲染。有的留出空白花纹。有的则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龙纹以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无发或疏发为常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元 代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品种,是一种以氧化铜为彩料在成型的胎体上绘画纹样。施透明釉后经过高温炉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绘品 种。青花釉里红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烧造的基础上制成的,这种在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铜和钴彩绘的工艺,对明、清彩瓷的烧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青花和釉里红 在烧造过程中对所需要气氛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而且在元代尚未完全掌握这种烧制技术,要使两种色泽都达到鲜丽程度相当困难。元代青花釉里红传世极少。
·
3 、明代青花瓷
明 代从朱元璋 1328年夺得天下到1644年朱由检吊死在煤山的小树上,历时277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也是继唐宋之后中国制瓷业的第三个历史高潮。明代 永乐和宣德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创造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居明代之冠。按整个历史阶段可分早期(洪武、永乐、 宣德),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晚期(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时期。早期使用进口苏麻沥青,中期主要使用国产平等青,晚期大多使用进口回青料。三个时 期的青花呈色,可以从中找出它们的各自特征。
·
【明代早期】
洪武青花瓷造型仍带有较多的元代造型的硕大雄健,古朴浑厚的遗风。有的制作粗糙,胎质较粗,瓷化程度不高,常见未烧透的孔隙。胎色有的呈米灰色。官窑瓷多为洁白细腻。瓶罐都是节装。器物露胎处呈白色或火石红色。大件器物砂底上还出现小块铁斑痕。
洪武青花瓷的釉色带有浓郁的影青味,卵白釉、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的密度松。瓶罐内壁施釉,但施釉不匀,有旋坯痕,呈枇杷黄,浆水痕迹明显。大型器多为砂底。碗类器物的底部常刷有一层赭红色浆料,刷痕明显。这种赭红色浆料多施于无釉砂底,也有施于底釉之上的。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所用的青花料,仍是中东地区进口的苏麻沥青,青花色泽深浅有致,浓处往往出现黑疵斑点,在细腻洁白的胎色衬托下,显得尤为精美。需要指出的,这种黑斑,迎光侧视,陷在四周青花的下面。
永乐青花在总体风格上与宣德青花一样,但在具体特征上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胎质较宣德有所变轻,青花呈色没多大区别。
在 装饰绘画上,永乐和宣德一样,都是用水笔渲染填色,在纹样上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触痕。其中永乐以花卉、瓜果、龙凤和花鸟人物为典型。宣德以松、竹、梅、人 物故事、波浪海兽、狮子滚绣球等。宣德时龙的形象较以前变粗,下颌突出,神态凶猛,龙爪为三、四、五爪不等。五爪爪尖成带圆圈状。海水云龙在宣德用得最 多。
器物造型上永乐、宣德青花瓷,创烧了许多新的器型,如大型的天球瓶、扁壶、抱月瓶、葫芦形扁瓶、花浇、竹节把壶、多系把壶和盖罐等。其中永乐压手杯制作精巧,沙足滑底,杯口沿内侧有两道圈线,内心有双狮绣球纹、鸳鸯纹、花心纹,纹中题写 "永乐年制"篆字款。
·
【明代中期】
明代中期的正统、景泰、天顺。三十年来由于社会动乱,灾荒连年,景德镇制瓷业受到了很大冲击,在明瓷史上称为 "黑暗期"或"空白期"。
正 统至天顺的青花器,一般无款,无法了解这一时期官窑青花瓷器的详情。这一时期大多为民窑产品。器物制作粗糙,纹样绘画不够精细,以缠枝和折枝花草纹为多 见。另有琴棋书画、楼台亭阁、人物故事等。人物的鼻子多尖角突出,柳树枝条犹如断续的雨点,线条古朴,画面写意。造型以罐、执壶、碗、盘、瓶类器。碗盘类 底足多呈内敛状,瓶罐底足较浅,带有褐色铁锈斑痕,其中碗、盘类器底有跳刀痕。
成化青花,大件少,小件多。主要有盘、碗、高足碗、香薰、梅瓶、罐盆等。盘为圈足和卧足两种,圈足不高,卧足较浅,均有塌底现象。罐身多数较扁,接口痕迹不大明显,其罐盖多为平顶盖,同时罐一般都盖在肩部,而不露口际,这是典型的天字罐造型。
成化青花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泽。但民窑青花的胎质较重。露胎无釉的底足,有较多的黄褐色和黑褐色斑点,俗称 "米糊底"。有的底足像涂了猪油似的,俗称"猪油白",抚之有玉的感觉。
成化青花釉面以细润著称,釉面 "肥白润"看上去比较含蓄,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釉色有两种,一是偏青色,二是偏白色。民窑青花釉面较薄,细白滋润。也有白色泛灰青的。
成 化青花的装饰纹有云龙、行龙、飞翼龙、团龙、夔龙、花间龙、莲池龙等,还有松、竹、梅、梵文、八吉祥、十字杵、庭院婴戏图等。所画小孩儿后脑较大,不成比 例,衣服只用一种色来表现,仿佛人物只穿一件衣服,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龙身较细,龙眼平视,像戴眼镜似的,长颈,似歪斜状,花式龙嘴唇上翘,宛如象鼻, 龙嘴常咬一枝莲花,龙身有飞翼。
常见弘治青花山水人物小碗,敛口丰肩,酱釉口沿,远峦近山,青花浓淡,层面丰富,白瓷胎,足端露胎处洁白细腻,足底满釉。
弘治青花,从器型、胎釉、装饰等方面看,都是成化风格的延续。弘治瓷器较少,器型以碗、盘类小件器为多见,形制规整精美,盘底下凹明显,器足较成化略矮。
正 德青花器物造型,除了传统的瓶、罐、盘、碗之外,还出现了插屏、出戟花觚、绣墩和文房用具等。胎体较成化、弘治厚重。釉质肥厚细润,釉面光亮莹澈,有气 泡,圈足底部的釉色白中泛青,尤为光亮。纹样采用双勾填色,大笔平涂渲染,画面无笔触痕,构图较满。盘底微下凹,圈足足端修切平齐,但也有呈圆弧状的,足 端内敛,部分器物有跳刀痕。正德晚期开始采用回青料着色,这种青料含有一定量的锰,故蓝色浓翠而略泛紫红色,釉内气泡密集。
【明代晚期】
明代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瓷器生产又迎来了高潮。但器物的胎釉、造型等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由于用料不同,青花呈色也不尽相同。
嘉 靖青花器的造型多样。如葫芦瓶是嘉靖一代典型器物。曾见一种矾红描金鹤纹葫芦瓶,纹饰分二节,绘有苇、荷、秋风劲草、数只白鹤作舞状,一派昂然生机,瓶底 露胎窑红中有青白脐圆釉,楷书 "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青花款,是嘉靖时瓶类代表作。出戟花觚、葵瓣洗、串玲盒、爵杯、瓷板、碗、盘、高足碗、玉壶春瓶、梅瓶等各类日用器皿。胎质远不如明 代早中期,变得粗糙,胎体厚重,底足有跳刀痕和粘砂现象,露胎处火石红色浓重。圆器多有翘棱,夹扁,并伴随底心下凹和塌底。民窑更显突出。大多不注重修 胎,瓶、罐接口明显,有二、三、四节,瓶开始出现活环。
嘉靖青花色泽,呈现一种蓝中微泛红紫的浓重鲜艳的色调。
嘉靖青花装饰题材多种多样。反映宗教意识的纹样,如铁拐李炼丹、八仙朝圣、云鹤、松鹤鹿、万寿藤、飞凤穿花、鲤鱼跳水、竹林七贤、松下读书老人等。此时的龙纹,还是猪嘴龙,少数龙嘴大张,同时还出现了正面龙。凤纹颈部毛画成一撮一撮的。
隆庆青花,因时间短,完全承袭嘉靖风格。釉色呈蓝中泛紫色调,色泽稳定,浓重艳丽是明代晚期最佳呈色。底足处理粗糙,有跳刀粘砂现象,露胎处火石红色浓重。
万历青花瓷生产已经逐渐走向衰退,制作粗糙,胎土淘洗不精,胎体厚重,器物易变形、窑裂。器型丰富多样,各种形式的日常用品和文房用具都有青花制品。特别是制作大件器物之风特别盛行,如大龙缸,大花觚,葫芦瓶,坐墩,蒜头瓶,大罐之类。
常见的青花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龙缸,大花觚,葫芦瓶,坐墩,蒜头瓶,大罐之类。
常见的青花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为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中心落款处常略微凹陷,中心处施釉如脐。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和火石红。官窑圈足处理多滚圆,民窑多斜削。
万历青花瓷釉色,前期釉面白中闪青,腻润光亮。后期多为灰青色,釉质较薄。
万历青花装饰有镂空、镂雕、开光、暗刻等。绘画风格繁缛密麻,幼稚滞拙。晚期绘画更不讲究,布局繁乱,比例失调,富于夸张,出现了中国画风的抽象艺术,如人物、山水、花鸟、禽兽、鱼虫、博古等。
天启崇祯年间,内忧外患,官窑青花瓷业更为萧条冷落。民窑生产步入了发展的时期。产品除朝廷所需外,大多销往国外市场。
天启青花器胎体,大件粗糙,小件比较精细,并有万历遗风。釉质稀薄,白中微闪青,个别厚釉的,光洁度强。底足面施釉较多。盘、碗底部大多粘有 "窑砂",有放射状刷纹,有的既有放射纹,也有螺旋式纹。
崇祯青花瓷器的特征与天启制品基本相同。但青花色泽有较大变化。釉面稀薄,色泽光亮肥润,白腻而微泛青,亦有釉色莹白,开细纹片或阴黄 "浆胎"开片。
这一时期,无论是釉底,砂底几乎都有挖足旋坯螺旋纹和放射状 "跳刀"痕迹,大部分器底有粘砂。在纹饰画法上多双勾混水,亦有细致的淡描青花,线条草逸酣畅,填色往往越出轮廓线,具有中国画大写意的豪放风格。
明 代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 明代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在元代基础上继续烧造,已较熟练地掌握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其制品青花呈色鲜亮,釉里红浓重晕散,两色相互映衬,尤为绚丽。釉里红和 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标志着明代釉下彩绘瓷器已步入繁荣昌盛的年代。明代中期以后,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的烧制逐步趋于衰落。
·
4 、清代青花瓷
清 代从福临公元 1644年正式改年号为"顺治"到溥仪1912年2月12日颁布《退位诏书》,历时267年,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国瓷器在胎骨、瓷釉、色 彩、造型以及纹饰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时期。从顺治、康熙发展到雍正、乾隆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特别是康熙青花瓷器成就最大,其造型多样,工艺精 细,色调青翠欲滴,荣有"翠毛蓝"、"宝石蓝"和"青花五彩"之誉,为清代之冠。雍正、乾隆在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烧制上达到了清代的最高水平。从嘉庆开 始,由盛至衰,跌入了低谷。
【清代早期】
顺治青花瓷器是一个转变期,一方面继承了明末制瓷的特征,另一方面在用料和绘画装饰有所发展,为康熙青花瓷制作奠定了基础。
顺治中晚期,开始用回青料,色泽鲜艳,青翠欲滴,可分层次。绘画技巧,一改过去青花纹饰单线平涂,而采用勾、涂、皴、擦等多种技法,逐渐摆脱了明末粗犷的画风。常见的图案有山水人物、山石丛林、洞石蕉叶,祥龙腾云,山水画富有 "四王"笔意。
康熙青花瓷器成就最大,造型丰富多样,工艺精巧,色调青翠欲滴,有青花五彩之称。常见以碗、盘、瓶、尊、香炉和文房用具等。民窑器型丰富,以大件为多,如大方瓶、观音瓶、花觚、凤尾尊、棒槌瓶等。
康 熙青花器胎质坚硬精细,杂质少,含铁非常少,精白细润,密度大,比较沉重。还有一种浆胎瓷器,由于淘炼过细,结果变得粗松不坚密,分量较轻,这种如粉的胎 质,易于吸收青花色料,致使纹饰更加细腻,有的成为难得精品。康熙早期青花器的底足面有细小沟槽,圈足着地处是两面斜削的尖状;中晚期则大量旋削为圆润的 泥鳅背状。民窑器底隐现跳刀痕。方瓶多是较宽的砂底,四方圈足,中心方形凹处有釉,除特别细的釉器外,多数足底留有麻布纹痕。
康熙青花釉色以青翠明快,色泽浓艳,层次分明的色泽为主流。前期青花呈色是灰蓝或黑蓝,多少带有明代遗风。中、后期用石子青或 "珠明料",呈色鲜丽明快,釉面色润以粉白色为主,能烧出一种"翠毛蓝"、"宝石蓝"的青花瓷。
康熙青花的装饰以山水、人物、花卉、禽兽、博古图、锦地百花、月景图画、书法等。所绘人物、山水,多仿宋、元、明和当代画家笔意,山水似王石谷,人物似陈老莲。所绘龙头较大,龙身短而粗笨,须发怒张,额上往往写有 "王"字,龙鳞呈"八"字。官窑为五爪龙,民窑为四爪龙。
雍 正青花瓷以精细著称,瓷质莹洁,器型隽秀,典雅优美,釉色齐备,比例协调,外形素有线条之美。器型大致分两类,一类完全仿明代制器,以仿宣德器为佳。另一 类具有永乐宣德点染晕散的特征。造型有梅瓶、花瓶、天球瓶、棒槌瓶、背壶瓶、胡芦瓶、玉壶春瓶、凤尾尊、三羊尊、将军罐、鱼缸和文房用具等。
雍正青花釉色有厚薄之分,白色或青白色,常见闪青的白釉,仿成化青花的釉面多为粉白细釉。有的追求宣德青花的效果,而呈现橘皮纹,积釉较厚,俗称 "唾沫釉"。
乾隆时期是清代制瓷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社会的繁荣昌盛和乾隆皇帝的爱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一批造型独特新颖的作品,如交泰瓶、转心瓶、洗口盖碗、贯耳投壶、八方贯耳扁腹尊、 壶等。青花器底一般为砂底,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
乾隆青花釉面滋润恬静,白中微闪青或较白。但青白度深浅不一,釉面肥腴而坚致。初期青花色调呈色不稳,晕散严重。中期有一类青花蓝中泛黑,纹饰层次不清。晚期青花色泽稍显青灰或蓝中微闪紫色,甚至有的模糊不清,无立体感。
【清代中期】
清代嘉庆、道光、咸丰三朝青花,在总体水平上开始下滑,出现了逐渐衰退的趋势。嘉庆青花呈色蓝中微泛黑灰色,部分青花器出现暗淡漂浮现象。但堆粉青花施粉比较厚白,立体感强。器型以高足杯、碗、盘、 、瓶、天球瓶、将军罐、茶壶、瓷板和文房用具等。
嘉庆青花器的胎体与乾隆相比变化不大明显,到了后期,胎体变得粗糙,胎骨的洁白程度也差一些。
嘉庆青花的装饰除乾隆流行的缠枝花、云龙、八吉祥等纹样外,还有山水、花蝶、鹿鹤、梧桐等。嘉庆器物的人物多为双眼皮。
道光青花器造型风格较明显,早期仍为嘉庆风格,尔后由规整趋向笨拙,晚期更为突出。青花器型有盆、民窑尤为突出。
道光青花釉面呈青白或洁白色。釉质肥厚疏松,胎釉结合不够紧密,施釉不匀,有水波纹样折皱。
道光青花器装饰,官窑以图案画为主。民窑以写意画为主。所绘人物线条纤细,有形无神,多为单眼皮。过去不见的斗鸡、戏狗、鸽子、鹦鹉等图案在官、民窑器物上都有所表现。所绘的龙为尖头细身状,没有神韵。
咸丰青花器绝大多数都比较粗糙,造型更为厚重笨拙,胎体粗松。咸丰青花釉面呈黑灰或淡青的蓝色,有漂浮感,釉面较薄且不够平整。
清 代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 清代已开始恢复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的生产。到康熙时,不仅完全掌握了烧制技术,而釉里红呈色超过了明代永宣时代的水平。烧制的 器型较多,如碗、盘、洗、杯、梅瓶、大缸、苹果尊等大小器型。清代中期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制作已跌入低谷。不仅器物少,而且质量差。
三、彩色釉瓷
彩色釉瓷从制作工艺上主要有釉下彩、釉上彩和釉上釉下相结合的彩绘。大致可分为青花五彩、釉上五彩,斗彩、素三彩、杂釉彩等。
·
1 、明代彩色釉瓷
【明代青花五彩】
青 花五彩品种最早见于宣德期。正统、天顺、景泰三朝的青花五彩目前尚处于空白期。正德青花五彩传世极少。嘉靖青花五彩瓷器生产规模之大,产品之多,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征,处于高峰时期。各种器型无所不有。装饰纹样题材丰富。其中反映道教思想的八卦、八仙、云鹤、灵芝等为多见。青花用回青料着底色,蓝中泛紫红, 与红、绿、黄、紫、孔雀绿等多种色料,组合一块,鲜艳夺目。
隆庆万历是明代青花五彩瓷器生产繁荣昌盛时期,数量之多,质量之精湛,工艺高 超。器型较嘉靖更为丰富,如瓶、罐、尊、提梁壶、盖盒和文房用具等。装饰除彩绘外,还辅以镂空、开光、堆贴等。反映道教思想的仙人骑鹤、百鹿百寿等图案更 为流行。以红、绿、蓝为主,辅以黄、紫、褐等色,有浓翠红艳之感。天启、崇祯的青花五彩瓷器生产已逐步衰落,一部分制品承袭传统风格,另一部分器物为了外 销需要而生产,但造型考究,纹饰工艺精细,色调明快。
【明代釉上五彩】
釉上五彩,是指在已烧成的白釉瓷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纹样,再经过低温二次烧成的品种。
明 代釉上五彩以弘治期为早。正德釉上五彩器物传世甚少。嘉靖是釉上五彩生产的兴盛期。表现在色彩运用上,比弘治、正德制品更为丰富。除红、黄、绿、孔雀绿等 多种色调,而且在同一种颜色能表现深浅浓淡的变化。部分红彩绘在黄彩上,能呈现柔美的橙红色调。官窑五彩中尤为突出矾红彩,色彩浓重艳丽。在器物造型上除 小件外,还盛行大碗。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