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遥忆当年

(2013-12-31 21:18:49) 下一个

遥忆当

——记嘉兴地委文工团 
 费淑芬

转瞬之间半个世纪过去,湖州解放五十年了。在整个革命队伍中,作为大海一粟的文工团成员,回忆当年情景,却依然如昨,前尘往事,历历在目。

嘉兴地委文工团的前身,是湖嘉公学第一队,亦称文工队。这个队并不是开始就有的,而是通过配合中心任务,开展街头文艺宣传活动和庆祝解放后党的第一个生日七一演出而诞生的。其实我们这些人当中并没有谁进过艺术院校、受过专业训练。只不过有的能拉拉胡琴,吹吹笛子;有的能识得简谱,哼得出曲调;更有的则是仅仅会说几句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而已。然而,就在这大军南下,百废待举的解放初期,青黄不接,人才不济的情况下,使我们有幸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代文艺工作者。

文工队成立,为配合刚解放的斗争形势,领导上交给我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排演启发群众觉悟的《白毛女》。以我们当时的水平,要演出这样一个大型歌剧,困难无疑是极大的。但是凭借对党的一片忠诚和初生之犊不怕虎的犟劲,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排练,居然也公开演出了。

当时学校没有太多的钱,演出时的服装道具,包括乐器,都是通过社会力量借来的。有的借不到就土法上马自己做,如用蛇皮制大胡,用彩纸作灯光,用纸屑代雪花。在今天想来颇为可笑的。

记得第一次演出是在湖州开明电影院。幕布是向爱山小学借的。至于演出的质量,肯定不会很高。可是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首长们出于关心爱护,对我们多方鼓励,给予肯定;而群众由于对新中国的热爱而爱屋及乌,对我们也不加挑剔。在一片掌声中,我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就在当年的10月份,文工队脱离了湖嘉公学母体,正式命名为嘉兴地委文工团。用一地委的证章换下了湖嘉公学的校徽。后来地委机关从湖州迁往嘉兴,我们也就告别了湖州随同前往。

我们入学的时候是初夏,穿的是随身衣服,五花八门都有,一直向往着能换上制服,都未能如愿。到嘉兴后,天气日渐转凉,地委供给处给我们发下了棉制服和帽子。制服是不分男女的,一式是四个口袋的灰布服,帽子带有两耳,不太好看但极暖和。穿上了制服,这才感到真正是革命队伍的一员了,很多人立刻上照相馆拍了照寄回家中。女同志爱漂亮,在宽大的棉制服腰里扎上根皮带,居然也颇为英姿飒爽了。

在嘉兴演出了几场后,正值这时,农村阶级斗争形势剧烈,残余的土匪十分猖獗,地委领导又将我们派往平湖农村进行减租减息、反霸斗争。而且是将我们分散与部队同志混合一起编入工作队。这样我们既是工作队又是宣传队,背负着双重任务。

这个任务对我们这群人来说,真是个不小的考验。生活上的艰苦不说,还时时有土匪骚扰的消息传来。因此,领导上还给我们部分男同志发了枪支以作防身。完成任务以后,全团完好无缺地回到平湖城里。1950年春节,我们到嘉兴带了从27军文工团学来的《胜利腰鼓》,到街上作新春慰问演出,街巷为之堵塞。

建团以来,我们从来没有固定住处,庙宇、仓库、工厂、学校到处可以“安营扎寨”。从平湖回到嘉兴,住在一个叫荷花堤的地方,大概是个仓房,地势比较低洼。这时为了配合地委号召的大生产运动,我们赶排了大型歌剧《王秀鸾》,同时做巡回演出的准备。

巡回演出是我们文工团生活中最辛苦也是最快乐的一段日子,那时没有汽车,地委拨给我们一条大木船由几个船工摇着。我们带着《白毛女》、《王秀鸾》、《大家喜欢》、《胜利腰鼓》及一些小型歌舞节目,带上布景、服装、道具及锅盏碗筷全部上船。吴兴、长兴、海宁、桐乡、平湖、德清、崇德全都去演出过,嘉兴更不必说了。全地区十个县除了嘉善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去,其他都到了。我们到哪里,哪里就一片欢腾,使我们充分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光荣。

巡回演出结束后回到嘉兴,荷花堤又被派作其他用场,我们进不去了。正好这时学校空着,于是住进了过去属于教会的明德女中。在这里,我们改排《王秀鸾》为方言剧,准备参加全省文工团会演。

夏季在杭州参加了会演,见到了一些世面,增加了不少知识。回到嘉兴,学校即将开学,我们又只好住到近郊的一个叫青龙浜的旧庙中。也许是秋天是个容易发病的季节,也许是住处太潮湿,我们这不足五十人的队伍,竟有近三十人轻重不同地患上了感冒、疟疾等病。好在年轻力壮,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先后也都好了,也就照常工作。

就在冬季到来的时候,我们又被作为工作队派到农村参加土改。先在平湖,后到海宁。开始是为有着土改经验的27军民运部同志作翻译、当助手。后来他们抗美援朝去了,我们的同志就担负起工作队的重任,有的并担负了队的领导工作。总算没有辜负党的重托,胜利地完成了土改这翻天覆地的重要任务,全团又集中到海宁斜桥镇。这时因工作需要,有七位同志调出另有任用,其余的人短时期去各县组织辅导农村剧团,然后又回到嘉兴,住在姚庄路2号。在这里,我们一直住到1952年春天全省文工团进行整编才离开,是住得最长的也是最后的住所。

全省文工团整编工作在杭州灵隐进行,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然后分配。一部分同志留在省、市文化部门,大多数同志则分配到全省各县,充实县的文化工作队伍。大家无条件服从,愉快地奔向新的单位。

194910月到19524月,嘉兴地委文工团实际上只存在两年半时间。在这伟大的革命队伍中,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微乎其微的。至今仍值得告慰的是:当年我们虽然幼稚,但却是真诚的,力量尽管微薄,却是毫无保留的,为了社会主义事业,我们曾献出自己的一切。以后尽管生活波澜曲折,遭遇不尽相同,但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不能不感谢当年为我们进行革命启蒙教育的湖嘉公学。

19994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