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安芃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墓碑》节选24 从饥民口中夺食

(2025-10-14 06:24:14) 下一个

《墓碑》节选24 从饥民口中夺食

 

1960 年10 月26 日,毛泽东看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监察委员会四名干部关于信阳事件的调查材料。这个材料说信阳地区饿死了几十万人,并介绍了农村的惨状。毛泽东只是轻描淡写地批了十几个字:“请刘周今日看,下午谈一下处理办法。” 他还是把信阳事件当个别问题处理,当一般工作中的问题来处理。也没有在粮食征购问题上松口。

 

在粮食征购和返销给农民的粮食方面,1958-1859 粮食年度征购数达1125.44 亿斤,比上一年度高出22.32%,大饥荒全面出现的1959 年,不但没有减少粮食征购,征购数反而比上一粮食年度高出88.85 亿斤,高出比例为7.89% 。( 从生产年度看,1959 年的征购数比1958年高出103.18 亿斤,高出比例为9.45%)。而返销给农村的粮食,1959-1960 粮食年度只比上一年度多21.29 亿斤。也就是说,在大饥荒全面爆发的1959-1960 年,国家不仅没有救济,反而从农村多拿走粮食67.56 亿斤。(见表20-1,表20-2)在饥民口中夺粮,是一件十分残酷的、而且是很不容易的事,因而出现了本书前面所介绍的鲜血淋淋的反瞒产私分的大规模惨剧。直到大饥荒发生了一年半以后的1960 年秋,才不得不降低了粮食征购数。1960-1961 年度,粮食征购数从上一年度的1214.29 亿斤,降低到780.84 亿斤,降低了433.6亿斤(从生产年度看,1960 年只比上一年降低了342.53 亿斤),但向农民返销的粮食也减少了164.4 亿斤,实际农民负担只减轻了269.2 亿斤。

 

表20-1 大饥荒时期国家对农村粮食的征购和销售(略)

 

表20-2 生产年度的粮食征购数单位(略)

 

在农民大批饿死的时候,不仅在粮食征购上不让步,1960 年1 月,大批农民正在饿死的时候,中共中央不仅没有考虑开仓放粮,反而刻意继续增加国家粮食库存。中共中央在粮食部的一份报告说:“粮食征购从1959 年夏粮登场时计算起,到1959 年12 月,已经收到1142亿斤(贸易粮),比中央批准的计划1075.8 亿斤超过了6%,按粮食季度计算,到1959 年12 月25 日止,已收到1016 亿斤,完成计划的94%,再加上1960 年五六月的新夏粮,肯定可以超额完成计划。我们预计1959-1960 粮食年度,收到1200 亿斤粮食是完全可能的。”

 

中在批转这个文件中写道:“中央认为,在今后粮食生产继续跃进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国家粮食储备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在饿死人最多的1960 年,国家还有数百亿斤粮食库存,却没有大规模地开仓放粮救人。

 

从表20-3 的粮食库存数中可以看出,几千万人是守着几百亿斤粮食库存饿死的。1959年4 月到1960 年4 月,是饿死人最多的一年。在这期间,库存粮食最高达887.03 亿斤(1959年11 月初),最少也有319.亿斤(1960 年5 月)。1960 年4 月,是春荒最为严重的时候,这时粮食库存为403.51 亿斤,这是贸易粮,折合原粮为482 亿斤,按当时口粮标准计算,相当于1.4 亿人一年的口粮。如果拿出一半库存粮食来救人,也不会饿死人!由此可见这个制度的僵化程度。

 

表20-3 大饥荒年代粮食库存(略)

 

从这些库存数字可以看出,当信阳100 多万人死于饥饿时,在信阳所在的河南省至少有25.07 亿斤粮食存在库里,在信阳附近的湖北省,至少有13.22 亿斤粮食存在库里。如果开仓放粮,仅动用这两个省的库存,800 万信阳人,每人可以得到50 多斤粮食,根本不会饿死人!国家千方百计的增加粮食库存,准备用于何处?为什么见死不救?真是令人不解。

 

(杨继绳《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第二十章 《执政者对危机的反应》第九节《几个重大错误一直坚持到底》)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