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安芃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墓碑》节选12 亳县饿殍

(2025-10-02 06:11:44) 下一个

《墓碑》节选12 亳县饿殍

 

饥饿使人口大量死亡。当时农村流传民谣:“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政府说假话”;“夺高产,放卫星,饿死社员填满坑”;“今反右,明反右,反得社员吃人肉。”

 

……

 

1960 年底,梁志远带领姚志远等,在双沟公社王阁大队调查了饥荒偏重的大王支庙等六个村庄。这里原有127 户,575 人,两年死亡239 人,占原有人口的41.5%,其中死绝18 户,占原有户数的13%,小李庄原有75 人,死亡36 人,占原有人口的48%,小许庄原有65人,死亡32 人,占原有人口的49%。

 

更有甚者,1960 年底,梁志远在五马公社泗合大队杨庄调查,原有68 人,除4 人外流未归外,全庄仅剩18 人,两年死亡46 人,占原有人数的70%以上。

 

1960 年3 月中旬,古城公社李腰小学课间休息时,两个十二三岁的学生坐靠在教室门前的墙根前死去。3 月19 日一次降雨,检查主要公路,发现19 人饿死路旁。

 

梁志远根据以上调查判断,全县农村人口非正常死亡应当在20 万人以上,有近3 万户彻底毁灭。留下了一大批鳏寡孤独,仅观堂一个公社,就有孤儿400 余人。有的孤儿被收养后饿死。十八里公社羊庙大队幼儿园收养11 个孤儿,饿死10 个。

 

据典型调查,1960 年1-5 月间,在非正常死亡人口中,贫农占本阶层的28.25%,中农占本阶层的12.5%,地主富农占本阶层的44%。

 

在地方上一些颇有影响的人物也死于饥饿之中。例如,魏岗公社后孙湾生产队饿死了烈士的母亲孙*氏,烈士的弟弟孙石头沦为孤儿。五马公社罗庄大队陈楼生产队苏如章,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复员时为营级军官,他女儿饿死后,他吃了女儿的尸体后也腹泻而死。

 

五马公社草寺大队彭小庄,1960 年3 月饿死了归国华侨彭广胜夫妇,彭在饥饿无奈时曾给他旅居40 年的法国友人去信,待友人回信时,彭已死数月。

 

十九里公社明洼生产队知名人士李琴丹(清末秀才)饿死,李已编入1996 年出版的《亳州市志》名人传略,但其死因则写为“病故”。有的家庭死人不报,继续到食堂领饭,有的死人无法抬埋,留在家中。

 

大杨公社许洼生产队,1960 年3 月有一农妇将其死去的丈夫和女儿用被子盖在床上5 天,多领两人5 天的稀饭,使她和另一个孩子没有饿死。没有饿死的人饥饿无力,不能掩埋饿死的人。

 

在路旁、田间、集镇街巷、食堂门口、学校教室,.....到处都可以看到尸体。

 

1960 年春,十河公社宋大大队薛竹园村因没有劳动力抬埋,就用一车多尸的办法把尸体拖往地里。双沟公社高范生产队,因无力挖坑,就把不少尸体投在田间的枯井里。

 

1960年10 月,梁志远在十八里公社集南杨庄的肿病“治疗点”上看到,浅埋在河坡上露头露脚的尸体就有7 具。

 

由于饥不择食,全县因吃野草、蘑菇等中毒而死的人数以千计。五马公社丁双庙生产队高思曾家因吃臭大麻籽,一家五口全部死亡。1959 和1960 年,每当新粮接口季节,饥饿过度的农民因暴饮暴食而死亡也相当多。

 

张集公社北曹大队早庄生产队, 1960 年月5 月15-24 日10 天之内,因暴食青麦、生麦,撑死10 人。

 

(杨继绳《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第三章 《安徽不安》第三节《亳县的惨剧》)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