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节选8 饿死农民 撑死干部
在1961 年初的五级干部会上,与会者揭露,一方面社员大量饿死,一方面干部生活特殊化。
1960 年春弃婴很多,县委书记赵玉书责令下边不准收拾,如果收拾,谁收谁养。相反,赵家不见了一只老母鸡,他先后责令派出所长、公安局长查处,限期3 天破案。群众说:赵家一只老母鸡,比街上丢弃的小孩还重要。赵家一年到头精米白面,鱼肉不断。
县委书记杨某,1960 年春天群众生活都那样困苦,他在总铺公社带着文工团整天吹打弹唱,花天酒地,打枪照相,借以取乐。
大批农民饥饿而死,干部们却请客成风,大吃大喝。
有一次,县委开会,有部分委员当场吃醉,开会胡说八道,会议无法进行。
副县长兼小溪河公社党委书记缪某,下去检查工作带酒带肉带厨师。
浙塘大队总支书记孙某,有一次大吃大喝时,一个病人要口鱼汤喝,非但不给,反打人一顿。
县委工作组林兴甫说:“县委江一舟主任不但吃细粮,还不定量。不在食堂吃饭,用油炸锅巴吃。赵政委一家不吃粗粮。”赵政委就是县委书记赵某。
武店工作组杨义全说:“县委生活特殊,东西都被他们吃了,吃细粮。这叫什么‘四同’?群众有肿病,买不到糖,商业局送给县委每人一包。病人为什么吃不上糖?都给他们吃了!”
强华说:“武店现场会浪费很大。公共食堂没有饭吃,赵楼两天饿死13 人,现场会还大吃大喝。炸油条,炸糖糕,水饺子,馒头,早晨12 个菜,中午24 个菜。喝的是金字酒。双营子庄上的浮肿病人,被锁在家里,怕外人看见。”
总铺工作组贵(档案字迹不清)说:“59 年冬60 年春,在群众肿病死亡的时候,县委大请客,召开公社党委书记会,吃鱼吃肉,水库经常送鱼来,都分给几个书记、常委,从来没有一个人给钱。招待所随便吃,县委每个月都吃几百斤粮食,这些粮食救济一个生产队,要少饿死多少人?”
当时凤阳社员中流传一句话:“一天吃一两,饿不死小队长;一天吃一钱,饿不死管理员。”“一两”、“一钱”指的是县里给社员的粮食定量。既然小队长和管理员饿不死,更大的官大吃大喝也就见怪不怪了。
小溪河公社山河大队从大队书记到小组干部和炊事员,几乎人人都多吃、偷吃、吃好。后来整社时初步统计,仅几个大队干部有账可查的就吃掉牛肉1800 多斤。
1960 年5 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副县长兼公社党委书记缪某到山河大队检查工作,对食堂断炊、群众死亡不闻不问,竟与梅某等人在大赵小学吃肉喝酒。社员盛长英的弟弟看到了,支部书记端了一碗饭给他。缪竟把饭夺了下来,批评支部书记说:“你们是怎样教育社员的?”
公社开了一个小吃部,专供公社几个干部吃喝。小溪河公社党委副书记石玉平一直单独起小灶,从1960 年7 月到11 月,只在食堂吃过6 顿饭,家里不少腊鱼腊肉。
小溪河公社党委副书记李某,代销店的鸡蛋、洋糖包供给他。他下去检查工作,总是大吃大喝。乔山大队书记梅某和会计梅某,以办“三八”农场为名,挑选全大队最漂亮的妇女8 人,其中7 人被他们奸污。
(杨继绳《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第三章 《安徽不安》第一节《说凤阳,道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