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世界

人生的旅途,风光无限。 Life is so beautiful!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救人无数,他静静地走了

(2017-01-14 18:54:51) 下一个
2016年11月9日的那个下午, 潘治教授走完了人生91个春秋的最后一步, 平静安详几乎无痛苦地走了。

执着勤奋和责任感,造就了他难以复制的一生。 

第一个用国产设备成功施行心脏“搭桥”的人;
第一个在大陆成功完成同期冠心搭桥及心脏换瓣手术的人;
第一个将国内首创人造血管成功应用于心血管移植手术的人;
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成为美国胸科学院院士、在胸外科学会做报告的人;
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名片成为美国科州医学杂志封面的人。

连续1838例动脉导管未闭症手术无死亡; 
近万例手术中未发生一次医疗事故。

一生救人无数, 从未拿过病人一分钱红包。  86岁高龄荣获“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杰出贡献奖”。

曾是上海外科“四把刀”之一的"心脏一把刀", 他用冰冷的手术刀拨开病灶的荆棘,扬起一叶叶生命的风帆。

-------------------------------------------------------------------------------
ZT

        2016年11月9日16时28分,我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原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我院学科创始人、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潘治教授因突发心脏病,经积极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91岁。今天,特以此稿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潘治教授。

 Inline image 1

【潘治教授小传】

编者按:1957年,黄浦江畔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以诊治心胸疾患为主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一时间,中国心胸学科领域最杰出的医学精英汇集于上海市胸科医院。作为心血管外科当时难得的英才,潘治被时任上海市胸科医院首任院长、中国胸心外科四大先驱之一的黄家驷院士招入麾下,见证了上海市胸科医院的组建。其后,胸科医院的心血管外科开创了数项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也奠定了“南有胸科、北有阜外”的医学格局。半个多世纪以来,潘治教授不仅见证了胸科医院成长、壮大、辉煌,更也书写出他浓墨重彩、精诚为医的人生篇章。

Inline image 2

潘治教授幼年时期

       1926年5月,潘治出生在杭州的书香之家,1949年,他毕业于浙江省立医学院,从此开启了医学人生之路。初涉医道,他曾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担任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及主治医师。1957年,上海市胸科医院成立,潘治从医院组建之初,即被时任首任院长的黄家驷招入麾下。其后,他先后担任胸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心血管外科主任、心血管研究室主任,带领团队开创了数项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成为胸科医院学科创始人。1988年,潘治退休后前往美国定居,担任美国佐治亚洲亚特兰市Emory大学所属Carlyle Fraser心脏中心的心胸外科研究员。在数十年医生执业期间,潘治曾兼任卫生部心血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组员、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心脏学会心血管外科理事会理事等职。他曾先后荣获中国胸心血管外科杰出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诸多殊荣。

Inline image 3
结婚照(1950)

Inline image 4

参加全国技术革命大会,期间受到周恩来总理集体接见(1958)

Inline image 5

在上海电视台宣布人造血管研制成功

       潘治教授一生致力于心血管外科的临床医疗及教学科研工作,为中国心血管外科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上个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解放仅十余年,医疗事业发展尚在起步。潘治在繁忙临床之余,潜心研究,主持了国产机织涤纶人造血管的研究工作,并先后研制成机织毛绒型人造血管、涤纶心脏修补材料、国产聚四氟乙烯彭体人造血管等,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20余项。1979年,他又大胆创新地将国内首创的毛绒人造血管成功应用于主动脉缩窄段的切除及血管移植手术。1980年1月,潘治率领团队,依靠我国医疗技术力量,在国内成功开展冠心病“冠脉搭桥”手术。1983年,潘治在研究冠状动脉“搭桥”的同时,对远端冠状动脉的狭窄,开展了血管腔内的球囊成形术。1986年,他又成功开展了国内首例同期冠心搭桥及心脏换瓣手术,填补国内空白。

Inline image 6

图示各类人造血管

Inline image 7

壮年时期,胸科医院胸(心)外科主任

Inline image 8

连续1838例动脉导管未闭症手术无死亡

Inline image 9

被评为上海先进科技工作者(1979)

Inline image 10

依靠自主力量开展冠心“搭桥”手术成功,没有国外医生指导(1980)

       潘治教授不仅潜心于医学研究,追求精益求精的手术技术,对待他的每一个病人、每一台手术,他都倾注全部的热忱和智慧。他全心全意为病人考虑,每一台手术前他都精心设计手术图谱,每一个手术方案都建立在术前讨论、博采众长的基础之上,遇到疑难重症患者,潘治教授经常数夜不回,守在患者床边。因此,心血管外科治疗尽管风险大、难度高,但凭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高超的手术技术和对病人满腔的仁爱,潘治教授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Inline image 11

荣获国家发明奖

Inline image 12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潘治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医学专家,也是一位教书育人的学者。他不仅悉心带教、培养了一大批心血管领域的专业人才,深得同行的敬重,而且孜孜不倦地著书立说,他曾主编《心血管外科进展》、《潘治医师论文选》专著,参编《心脏外科学》、《医学百科全书》。发表医学论文220余篇,其中,40篇论文以英文撰写、21篇发表在国外医学杂志上。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潘治教授退休去美国定居后,仍以饱满的热情推进中美两国医学交流,他努力使更多的美国人感受到中国医师的聪颖和严谨,也让国内的青年医师及时了解国际心血管领域的最新进展,为我国心血管外科在新阶段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Inline image 13

美国胸科学院院士(1981)

Inline image 14

在世界心脏病学大会全体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听众20000人(华盛顿1986)

       2012年,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上,潘治教授因其对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事业的卓越贡献,被授予“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杰出贡献奖”。

【缅怀先辈 志在传承】

编者按:2012年,在潘治教授获得“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杰出贡献奖”不久,小编非常有幸怀着对老一辈专家的敬仰之心,采访了潘治教授。交谈中,当时已是86岁高龄的潘治,依然是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和蔼可亲地娓娓讲述老一辈专家对胸科医院的深厚感情和医院未来的殷殷期望。今天,小编将当时的采访内容选登如下,以表缅怀之意。

 

Inline image 15

Inline image 16

获得“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杰出贡献奖”

       问:您对获得“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杰出贡献奖”有什么感想?

       答:能在耄耋之年获得这项殊荣,感到非常荣幸,使我终身难忘。我从事医疗工作已经60多年了,我们这一代心血管外科的医生是很幸运的一代,正处在世界心胸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年代,迫使我们去改革创新,去发明创造,来满足病人的需求,适应时代的要求。胸科医院给予了我施展抱负的舞台,在医院和同事的支持下,我才能够去做一些对国家有利的工作。

       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的心胸外科飞速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年富力强的心胸外科专业医师队伍,拥有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医疗设备。对此,作为老同志,我感到很欣慰,也很骄傲。

       最后,讲到自己,回顾60多年来的工作,感到年青时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得更好,只有两件事我对自己是比较满意的。第一,在完成的近万例手术中,没有发生过一次医疗事故。第二,我没有拿过病人一分钱的红包,我为此感到光荣。

       问:在60多年的医疗执业生涯中,在遇到困难时,是什么支持您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

       答:我们这一代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见证新中国的成立,对祖国强盛、为人民服务有着非常强大、迫切的意念和信仰。虽然当时国家条件有限,有时真的很困难,报酬也不高,但是大家都不在乎这些,对事业上有着非常执着的追求,争先恐后地投入工作。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个人不算特别的。

       问:作为一名老前辈,面对新医改时代背景,您对现在的中青年医务人员有怎样的期望?

       答:刚刚我也提到,当代医疗学科发展与我们年青时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思想、社会文化也发生很大的改变。我觉得大家可以向乔布斯学**。我们来到世界上,不仅仅为了生活,也为了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些事情,做些贡献。如今,世界上有成千上百万的医务工作者,想要在同行的竞争中,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一定要“吃大苦,耐大劳”。大家都在努力,想要做得更好,一定要比别人加倍努力。我自己年青时几乎每天工作到深夜,一两点钟是经常的事。每次手术前一天晚上,我都要将第二天的手术方案背三遍,哪里切口,哪里进针,要烂熟于心。我给自己规定,每年要写6篇论文,统计都是自己做的。这些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做法,希望能给现在的年青人一点借鉴。

       问:您作为医院的学科创始人,见证了医院的发展历程,您对医院的未来有何寄语?

       答:当初在建院时,我主要负责“软件”建设,承担了大量的学科设置、专业授课等工作。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非常高兴胸科医院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为国家的医疗事业和人民健康做出积极贡献。今后,医院的学科建设、人员素质、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医疗设备、医院环境等都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坚信这一点。

        先辈已逝,风范长存。学科创始人潘治教授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职业精神、他的治学态度、他的坚毅品格将被后人铭记,鼓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胸科人,为实现胸科医院的新的辉煌砥砺前行、奋发图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