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世界

人生的旅途,风光无限。 Life is so beautiful!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2025中国 在上海穿越时空阅读历史

(2025-08-13 08:30:20) 下一个

菲儿的好文在上海偶遇乌克兰人,让我想起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穿越时空阅读历史的一日。  

上海博物馆是中国最顶尖的博物馆之一,原以为只有位于人民公园那一处,其实, 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和玉器等现收藏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浦东世纪大道1952号, 地铁2号线至上海科技馆站,8号出口出站步行一刻钟。

事先做了功课,计划依序参观青铜馆、玉器馆、书法绘画馆和雕塑馆。为节省体力,时间不够只挑镇馆之宝看。 很遗憾书法绘画馆闭馆至6月下旬,因此与国宝级的名帖名画失之交臂,如王羲之的《草书上虞帖卷》、怀素的《草书苦笋帖卷》、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宋徽宗赵佶的《柳鸦芦雁图卷》,和文徵明的《真赏斋图》...。

因书法绘画馆闭馆,有更多时间流连忘返在青铜馆、看实物与介绍,此文主要介绍所见的青铜器。

馆藏的珍稀青铜器工艺复杂、造型精美,青铜器上萌萌的现实与传说中的动物,很引人入胜。

#1 大克鼎: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之大盂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毛公鼎,被誉为晚清“海内青铜器三宝”,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属首批禁止出国(境)展品。 大克鼎铸于西周中晚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71年),器形非常大,足有93.1厘米高, 鼎腹外表饰大环带纹,足上端饰浮雕兽面纹。最重要是鼎的内壁铸铭文28行,基本为每行10字,共计290字,记载克承袭其祖师华夫之官职,被周王授予“膳夫”。

大克鼎与大盂鼎都是潘达于捐赠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之后,大盂鼎北上至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两件重器就此分隔两地。

#2 墙上贴有大克鼎内壁铸铭文290字的原文及注解的照片

#3 晋侯酥钟: 西周完整的编钟。这组编钟大小不等,皆为甬钟,共有16件,除上海博物馆的14件,另2件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据介绍,山西的2件曾运到上海合展。每个编钟上都刻有铭文,下钟连着上钟读才完整。整套铭文记载了周厉王亲征东夷的功绩,也属首批禁止出国(境)展品。

#4 商鞅方升: 战国时期的量器,小且不起眼,却见证了商鞅变法的那段重要历史。

#5 子仲姜盘: 春秋时期的青铜盘,为古代举行净手之礼时承接弃水的。盘中共铸31个水生动物,当净手弃水流下冲击到盘内小动物时,它们便像鱼一样游弋其间。脑补一下那个画面,很美妙!

#6 牺尊: 商代晚期的青铜尊 (温酒器), 颈及脊背上共有三穴,中穴置一个“杯”。 从前后两空穴往中间加热水时,放在杯中的酒被温热。 古人蛮会享受哦:)!

#7 西周早期的“德鼎”。“鼎”是古代最重要的一种礼器,为同时期留存下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鼎身雄浑,鼓腹圜底,双立耳特别大,下面的三条柱形足粗壮而有力。

#8 商父乙觥: “父乙”是氏, 觥是盛酒器,即为父乙做的盛酒器。 这个牛的形象是不是很萌?

#9 西汉时期的“五牛枕”,出土自云南,宽达68厘米的马鞍形枕,两端上翘的角上各铸有一头威猛的水牛,枕身还有三头浮雕牛。好佩服古人啊,用如此坚硬的青铜器做枕头,睡得着吗:)?

#10 交龙鳞纹鼎:春秋末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公元前476年),食器,无盖。鼎上的花纹为蟠曲的交龙纹,体躯扁阔,横向或竖向交缠。

#11 莲斑瓣盖龙纹壶(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酒器

#12 透雕蟠龙鼓座(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年-前476年)

#13 吴王夫差鑑: 鑑为盛水器,可用于盛水照面或冰镇食物。

#14 八牛贮贝器:用于贮存贝币。器盖上方铸有八头姿态各异的水牛,因而得名。

#15 斝是一种用于祭祀礼仪的盛酒器,也是一种可以用来受热温酒的器皿。青铜斝出现在夏代晚期,发展到商代中期时,器形已趋成熟。

#16 神人: 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头戴平冠,耳佩环饰, 双手交于胸前,再现史前巫师或部落首领举行祭祀仪式时虔诚与神沟通的形象。展品很小,位于玉器馆入口处。

#17 晋归义氐王: 此金印为西晋王朝颁发给归附内郡的氐族首领的官印。据博物馆介绍,秦汉时期,中原王朝根据与周边各民族不同的关系制定了一套有别于内郡的官印制度,用于赐封归附中原王朝或相互修好的部族首领。以金、银、铜质及王、侯、君、长的官号区别不同等级,又以驼、马、羊、蛇钮式作为不同族别的标志。三国、魏晋仍然沿袭了这一制度。

#18 粉彩蝠桃纹瓶:景德镇窑清雍正年(公元1723-1735年) ,由张永珍女士在国外拍卖会上购得捐赠。

#19 供养维塔木特尔的菩萨: 唐(618-907)菩萨面呈满月型,表情安祥。细腰长裙,褶襞自然流畅。以大理石的细腻材质, 充分展示肌肤柔软弹性的质感。

#20 黑陶刻纹盖罐: 新石器时代嵩泽文化(距今约6000-5400年),古人审美能力不错,花纹至今并不过时。

#21 青釉盘: 汝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青瓷闻名,特别是北宋汝官窑。汝窑瓷器以其独特的釉色、精湛的工艺和稀有性而著称。

#22 缂丝董其昌行书七言联: 清(1644-1911), 1979年杨瓞縣捐赠

 

上海博物馆东馆收藏丰富,尤其是青铜馆,不愧有中国青铜器“半壁江山”之美誉。 器件上的铭文篆刻,如大克鼎和晋侯酥钟,让今日的观众穿越时空去阅读几千多年前的故事,印象深刻难以忘却。

 

谢谢浏览!

2025中国 舌尖上的上海

2025中国:长江邮轮 (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0)
评论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不好意思才看到,谢谢水星兄读帖留言!问好!
水星98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幑宁介绍,我还没有去过上海博物馆,今天先预热。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五湖以北' 的评论 : 好久不见,问好!是的,上海博物馆的展品超出期待。以后一定不要错过:)。谢谢五湖兄!
五湖以北 回复 悄悄话 没想到上海博物馆的展品如此丰富,以后再去上海时,一定不再错过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ofengjiayuan' 的评论 : 你的房子位置真好!坐阳台就可以看到博物馆,太羡慕了!人常这样,离得最近的,总觉得随时可以去,往往最后才去。 谢谢xiaofengjiayuan!
xiaofengjiayuan 回复 悄悄话 我上海的房子就在博物馆旁边,坐阳台可以看到博物馆。那是总觉得随时可以去,可惜到现在还未去过。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plum59' 的评论 : 上博是非常不错的,以后有机会去看看。谢谢李子兄! 刚去你家后院寻宝,原来你们早我们2个月去了埃及:)。 赞李子兄埃及博物馆的详解。
plum59 回复 悄悄话 赞徽宁的详解。原先不知道上博还有这么多国宝级文物。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untai' 的评论 : 下次到上海去参观吧。上海博物馆东馆稀世珍宝多多,书画、尤其是青铜器,不会令人失望的。谢谢云台兄!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高兴你们喜欢。谢谢麦子!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世界在我心中' 的评论 : 你还在中国啊!博文都是现在进行时,好棒哦!去看吧,不会失望的。谢谢世界!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anhe' 的评论 : canhe 姐一提我也想起小时候家里里一个竹器枕头,很硬,夏天用,整个脖子是荡空的,很凉爽,但我觉得枕着不舒服。
点击链接拜读了canhe姐的好文,毛公鼎应该比大克鼎更加宝贝,500字铭文几乎是290的一倍了。还有“酸菜白肉鍋”,看得我想马上飞台湾去看看:)。
谢谢姐姐的鼓励!
yuntai 回复 悄悄话 你们都说上海博物馆新馆值得一看,下次再去上海一定也去参观参观。稀世珍宝真不少呢!谢谢幑宁分享!
麦姐 回复 悄悄话 哇,幑宁做足了功课,我们有福跟着欣赏上博东馆的青铜器宝贝了,每件说明都很细致,点赞!
世界在我心中 回复 悄悄话 好介绍,我准备下周去看,你介绍的都会去找。
canhe 回复 悄悄话 跟着宁参观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和玉器展厅,大饱眼福!大长知识,徽宁不但照片拍得好,解释详细还有自我感受分享,使冷冰冰的青铜器博物馆有了灵气。十多年前我们在上海小住时,也常去博物馆看展,但浦东的没去过。见识了晚清“海内青铜器三宝”的大克鼎,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馆里看到了毛公鼎(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625/202505/419.html)那盒五牛枕与徽宁有同感,那么硬怎么睡啊?不过记得我家里有一对漆器枕头,也是硬硬的,夏天用,还真舒服,整个的脖子是荡空的,很凉爽。感谢徽宁教科书级的文物历史介绍和分享。徽宁写博愉快!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a-vie' 的评论 : 无需预约,无需付费,下次回国去看看吧,非常值得。谢谢生活!
la-vie 回复 悄悄话 介绍非常详细,功课做得好,大赞。

展品很精美耐看,以后有机会我也想去。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歲月沈香' 的评论 : 我还没有去过台湾,下次去一定要去台北故宫博物院亲眼见见那一宝。谢谢沈香!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大赞徽宁这篇上海博物馆东馆记录文。精美的图片和精简的文字介绍,让我们大饱眼福。第一次知道中国有“ 海内青铜器三宝”,台北故宫博物院那一宝我看过,但记不清了,读了徽宁的文,下次有机会去台北故宫博物院时再好好欣赏“毛公鼎”。

谢谢徽宁好分享。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百万庄大侠' 的评论 : 谢谢大侠的美言!过奖了!我不是业内人士,也不懂得青铜器,一般博物馆内的青铜器并非我的最爱。只是上海博物馆内的青铜器真是太美了,远超出我的期待。看看解说、看看实物,真好像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仿佛漫步在历史与现实间一样。
古人的确会享受,上博的“青铜编钟“演奏我没听过,但听过“曾侯乙编钟”奏出的乐曲。此次中国行有幸在武汉博物馆亲眼目睹“曾侯乙编钟”,很开心。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海风随意吹' 的评论 : 海风厉害,十年前就去过了!没记住任何细节可能是时间太久了,下次回国再去“复习”一次:)。 谢谢海风!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是的,这个馆不需要预约,从地下一楼拿护照进就可以了。 因为书画馆关闭,花在青铜器馆的时间就多了,所以看得比较仔细:)。谢谢暖冬!
百万庄大侠 回复 悄悄话 通过微宁的这篇--穿越时空阅读历史,我猜测微宁是这方面的业内人士,从对博物馆的介绍,到对这些青铜器的赞美,能感受到你对这些展品的历史脉搏,以及对所蕴含的历史内涵的理解,就仿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漫步一样、、、

我不懂得青铜器,但我欣赏青铜器之美,那精湛的制作工艺,堪称鬼斧神工一样,不仅是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古文明智慧的见证,这就像那些“大美妞“一样,虽说人家跟我没关系,但我还是喜欢,对待青铜器也是这个道理,听说那个“青铜编钟“演奏出的乐曲,就像天籁般的唯美,古人真会享受、、、

为知识渊博的微宁点赞,为造型精美的青铜器点赞!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大赞幑宁做足了功课。我大约十年前去过,没记住任何细节,跟着美帖重访上博。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这个馆我想我是去过了,不需要预约的 ,跟着宁宁再重温一下。你看的比我们认真多了。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做功课是怕体力不够错过了最应看的:),真是帮助很大。有遇到免费的自愿讲解员,听了几句觉得节奏太慢还是自己看。我还拍不少照片,一一讲解太累未上:)。 谢谢菲儿!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我知道上博有中国青铜器“半壁江山”的美誉,但亲眼看到又美又多的青铜器还是超出期待。子仲姜盘看了好一会,古人设计的真巧妙。谢谢可可!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1

大赞,做不做功课真是太不一样,我们走马观花,幑宁学者风范。有些看了,但没照相。跟着幑宁再认真看一遍,特别喜欢八牛贮贝器。
可能成功的P 回复 悄悄话 真是美不胜收!那些青铜器的形态和图纹都好精美!特别喜欢#5的 子仲姜盘,设计巧妙,栩栩如生。
谢谢徽宁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