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行散记(1) – 旅游景点的磋跎
2017年4月11号飞抵成都。由当地一个旅游公司小老板接上,然后上317国道,开始了我们的川西行。这是我头一次看四川。
小老板是北京人,三十多岁一个壮小伙。他高中没毕业,一个人出来闯荡。不是有胆有识能吃苦,谁敢这么干?现在手下也有了几个人几辆车,专做包车旅游,算是创业成功了吧。一起呆了几天,看出来小伙子外表憨厚,内心却相当精明。有性格有想法,喜欢自由自在,可见这种孩子无论在体制内的学校或工作单位都很难“生存”。出来闯荡,算是给自己找了个喜欢的活法。
(一) 汶川,擦身而过
刚出成都没多久,就到了汶川。我好像完全没反应过来。虽然沿路看到不少2008年大地震的遗迹,但很可惜,没有停下来近距离去看看,感受一下这世界地震史上十大地震之一的汶川地震对我们地球家园惨烈的摧残。前几年在华盛顿看过艾未未的艺术展,里边就有一整面墙上刻的都是汶川大地震中死去的孩子们的姓名和年龄。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展厅里还不停播放着读诵孩子们名字的录音,声音低沉肃穆,听得我眼泪都下来了。可真到了这些可怜孩子们的葬身之地,却没有停下来给为这些孩子的亡灵送上我的哀悼。等我反应过来,已是回望汶川,在心里说再见的时候了。这是这次旅行的遗憾之一。
想起唐山大地震时,我正好在乡下。住的房子墙皮大块脱落,把蚊帐都压塌了。下着雨,我们躲在外面塑料布搭的棚子里,不敢回去睡觉…… 后来回到父母家,又在抗震棚里住了好一阵…… 这是题内里的题外话了。
经过汶川地区的路上看到不少官方口号,主要是扶贫、建设新汶川什么的。汶川原本就是个很贫困的地区。震后快十年了,从政府的口号看来,这里依旧贫困。
(二) 桃坪羌寨,遗憾的落寞
游览阿坝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境内的桃坪羌寨是在我们的计划里。计划是LD细化的。当时提到羌族寨子,我就很感兴趣。隐约记得汶川大地震时有报道,说羌族人聚居的地方震得很厉害。本来羌族文化就有些难以为继,地震中死伤了很多羌族文化的传承人。好像某个领域的专家全部遇难…… 还记得当时的悲凉心情。
后来又查了查,2008年大地震夺去了四十多个羌文化的传承人,以及全部六名羌族音乐舞蹈专家的生命。因为羌族没有文字,文化和历史传承主要靠口头相传。其中包括靠“释比” (巫师)的诵唱史诗。历史的原因,宗教被限,庙宇被毁,释比施法被禁。羌文化的口头传承人越来越少。人祸又加上天灾,就有了“抢救”、“重振”羌族文化这么一说。
羌族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华夏族的形成与古羌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其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既“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中的羌笛,就是秦汉时游牧西北高原的古羌人创造的一种乐器,可见其历史的久远。所以这次一听到有机会参观羌寨,自然是有些期待的。
据说桃坪羌寨的历史已有两千年了,是典型的羌族建筑群落,很有羌族古老的民族特色。其标志性建筑碉楼更是有名。可到了那里一看,感觉有些失望。建筑是有特色,可是看着像做旧的新建筑。感觉就是个纯粹的旅游点。这种经历以前旅游中时常碰到,最扫兴的一种。也许还没到旅游旺季,里边空空荡荡,有几个开着的客栈和售货摊点,生意冷清。没有感到羌族人的生活气息,像是专门为旅游者搭的个戏台子。要不是想看看有些特色的羌寨碉楼,我都懒得走进去了。
原来,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桃坪羌寨受到严重损坏。后经过几年的文物抢救和修复,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羌族碉楼和村寨的建筑传统工艺。所以才看着有“做新如旧”的感觉。可惜啊…… 当地是个很贫困的地区。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也是当地的一个“脱贫”办法。可是,在我个人看来,过于商业化和流于表面的民族文化的展示,埋没了这个民族文化深层的人文精髓,除了让人看看鲜,拍拍照,到此一游,很难带走更多更丰富的收获。
事后才搞清楚,羌寨有新寨和老寨之分。新寨不收费,老寨门票要六十元。记得看到有“游客中心”的大门,我们就躲开了,想来那里面应该是老寨子。我们转悠的是地震后打造的新羌寨部分,怪不得不收费,而且商业味那么重。据说老寨子里面原住居民就多些,应该更加原汁原味。收了钱嘛。
(桃坪羌寨一角)
4月11号晚住在古尔沟镇上的诗曼温泉大酒店,在317国道边上,据说是理县最好的酒店。酒店硬件不错,大堂,房间都像样子。但被告知由于是枯水期,供电不足,所以要到8点以后才会来电。天气阴着,淅淅沥沥的雨时下时停。在外面吃过饭(家常饭菜,基本适应,价钱偏高),回到旅店。房间里有些冷,加上时差还没倒过来,身上感觉更冷。我盖着双层鸭绒被迷糊着,好像过了很久,突然听到酒店内外一阵欢呼声,才意识到来电了,时间是九点半左右。之前指望的地暖一直也没有感觉到。一直熬到早上天蒙蒙亮,爬起来去找旅店的人,才把地暖开启。不然都不敢洗澡。早餐有粥牛奶鸡蛋馒头…… 从此就开启了住酒店早餐喝粥之旅。旅行,倒时差,身体疲惫,早上来碗白米粥一般错不了。
(三) 卓克基土司官寨,尘埃未落定
4月12号,从古尔沟出来,来到位于阿坝州马尔康县的卓克基土司官寨,也是个开放的旅游景点。
停下车后,立刻被河对面山坡上极具嘉绒藏族特色的美丽村落吸引。村子依山傍水,房子一栋挨着一栋,密密匝匝,但错落有致,色彩斑斓。以前去西藏时就有这个感受。高原生活不易,但藏人总会把自己的家打扮得漂漂亮亮。这个寨子比前面看到的羌寨有人气,能看到里面有不少藏人居住。进村子要过一座奢华美丽的“转经桥”,桥两侧是各一排金色的转经桶,过个桥都不白走路,捎带脚把经给“诵”了。桥下水流湍急的溪流,名叫纳足沟。河边的树上、围栏上经幡飘舞。
走街串巷中,看到不少人家的大门上贴着“信用户”的标志,开始以为和旅游住宿有关,后来一查,原来就是农村信用社贷款时的金融信誉度的证明…… 不是很明白,这种东西为什么要贴在大门外面…… 想来这也是一种荣誉吧。当然,这里确实是个旅游民居之地。村子里很多家门口都某某“客栈”的招牌或图片,表明房间设施,住宿标准,特色餐饮等等。民居看着都各有特色,都是垒石的房子,但有的看着古朴敦实,有的雕梁画柱,贵气十足。经幡随处可见,很有装饰感。
(西索村里)
村子里有个丹达轮寺,有600多年的历史,属于藏传佛教宁玛派。最著名的是里面保存完好的壁画,很是珍贵。猛一进去感觉很昏暗,不知该往哪里走。看到一些藏人在转经,就跟着走起来,突然看到拐角的暗处坐着一位藏族老者,他用手示意我转经。有点不好意思,便也跟着里面的藏人转起了经桶。从头转到了尾,明白了,这转经桶的廊子是绕中央大殿一圈的。注意到转经桶上方有不少壁画。虽然光线昏暗,也能看出壁画恢弘大气,色彩鲜艳,布局丰满。
(丹达轮寺内壁画)
进里面的正殿要脱鞋。心不静,感觉很难好好表达对佛的敬畏,就决定不进去了。只向门槛里面的佛们和僧人双手合十以示本俗人的敬意。出来看到寺庙大门口挂着政府颁发的“2013年度文明和谐寺庙”的金色奖状……
出来村子,才意识到这里不是所谓的“官寨”,而是西索村的“西索民居”。卓克基土司官寨在村子的对面,一座独立建筑。LD去门口看了一眼,觉得没啥意思,结果我们根本就没进去看。后来一查,进那个官寨的门票就要60元,切,进北京故宫也不过是这个价钱啊,不看也罢! 所谓土司,是清乾隆年间被封的。官寨是民国初年建造的。旁边不远处看到一个桥边立着“红军桥”的牌子,可见当年红军长征路过这一带,留下了不少印记,最著名的应该是几天后看到的泸定桥了。官寨还是当今“红色旅游”的重点景区之一。据说当年毛泽东还在这官寨里住了几天,怪不得如今被奉若圣地,被“红色”旅游了呢……
据说寨子是小说家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的故事背景地。还记得当年看小说时喜欢得不得了,想象着在那样一个遥远神秘的高原上的金戈铁马,风土人情,社会变迁,挺震撼的。如今能到这片土地走一走,也算对那部不错的小说一个不错的交代了。回家把小说找出来再一翻,看到阿来本人就是出生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既卓克基土司官寨的所在地。看书不认真,有时间定会再看一遍小说。
不但看书不认真,行前功课也没做好。行程都是LD辛苦安排的,我则完全没有了以往一个人出行时的用心,就剩傻呵呵跟着走了。如此,汶川错过了,羌寨没抓住重点,官寨也逛迷糊了……
一直对河谷中的悬索桥感兴趣。一路走着,看到老旧的索桥就想停下来看看,上去走走,摇摇晃晃地感受一下。特别是掩映在飘舞的经幡中的索桥,更是让我着迷。一条简陋的索桥,将对面小村落里的藏民和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外面有了国道,有了汽车,有了眼花撩乱的现代社会,但村落里的藏人依旧挂起满树满桥满天的五彩经幡,筑起高高的玛尼堆,每日转着经筒,默默生活在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与世无争。也许是悬索桥两头所代表的两个精神世界的巨大反差,让我有所感触吧。
(挂满经幡的悬索桥)
这一路上都是与水并行,先与梭磨河,后与多柯河同路。多柯河虽名不见经传,但其“出身”却高贵,同黄河长江(通天河段)一样,源自青藏果洛玉树一带。多柯河最终流入大金川河,再汇入大渡河,确实家世显赫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