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令予博客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考槃在陸,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个人资料
正文

行万里路,读千年史 (14) 音乐之都

(2014-07-15 00:18:51) 下一个

 

维也纳真不愧为“音乐之都”,从到达维也纳机场,钻进路上的出租车里,来到旅馆的前堂,古典音乐的曲子就一路伴随着我们须臾不离。在城市各个公园里和步行街头不時有美妙的琴声传出,背着各色乐器盒,穿着呢子中大衣匆匆地赶路的绅士婌媛成为地铁站中的一条风景线。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还表现在每年数以百计的音乐节上,表现在戏剧与音乐中,在《闲聊波尔卡》中,在无数的轻歌剧和喜歌剧里面。每年圣诞长假之后,维也纳进入舞会佳期。它一直持续到冬去春回,大大小小150多场舞会此起彼伏。

P1)  维也纳 Stadtpark 公园里舒伯特雕像


P2)  维也纳 Stadtpark 公园里约翰·施特劳斯雕像


P3)  维也纳 Stadtpark 公园

奥地利人对音乐的钟爱,同德意志民族喜欢抽象、喜欢幻想密不可分。这就是世界历史教科书中有名的概念:德意志民族的“内在化”。同拉丁民族相比,德意志人更加倾向于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人类纯粹精神和心灵领域的问题。这种喜欢抽象世界的“内视”天性,自然钟情最抽象的艺术形式—音乐。

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离不开奥地利王室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支持。古典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一生都在为王室和贵族创作音乐。顽皮的莫扎特,被萨尔茨堡的权贵一脚踢在屁股上,跑到了维也纳,他一生都在不断地争取贵族的青睐。至于小约翰·施特劳斯就不用说了,他的舞会音乐,满足了一个欧洲最古老贵族社会对于社交的无穷需求。

查利六世在位時,一年总有好几次在宮庭剧场举办节日歌剧表演,他自已的两个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和玛丽亚·安娜也在剧中客串角色。每当皇帝皇后生日,他们的儿女们都会在宾客面前表演芭蕾舞和戏剧。为了他们的这份喜好,在霍尔堡中挑了一房间专作排演室。查利六世自己还会作曲和彈奏,知名作曲家约翰•约瑟夫(宫廷音乐总监)有一次对查利六世说:“陛下没有成为一个演奏家实在是太可惜了”。玛丽亚·特蕾西亚一生对意大利音乐情有独钟,在她的书信中可以看出她对音乐方面的评论极为专业。

维也纳独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为古典音乐提供了生长发育的肥沃的土壤,世界闻名的维也纳森林,因约翰·施特劳斯谱写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满天下。这片苍翠而幽静的森林从维也纳市的西南部向南绵延展开,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微风吹拂下松涛起伏。美丽的美伦娜河悠悠流过,溪泉淙淙,百鸟争鸣。两岸葱郁的树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绿,荡游其间,妩媚万分。进入森林,可以发现森林中有许多美丽而幽雅的小村庄,其中,有不少村子的房屋建筑根据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规定,现在仍然保留着几百年前的古朴风貌。多少年来,有多少音乐家、诗人、画家在这幽深的林中完成了许多不朽的惊世之作,也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

据说,圆舞曲的“国王”约翰·施特劳斯当年就是在这多瑙河畔的幽静的森林中,为鸟儿的啼唱,流泉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所感动。他触景生情,用动人的旋律,描述了波光粼粼、蜿蜒多姿的多瑙河,叙述了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维也纳森林的美丽景色,催生了不朽名曲:《蓝色的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在维也纳森林中的欣特布吕尔小村,村中舒伯特的故居现在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原状。人们可以看到,在村边的路旁有一座破旧的磨坊,村口的一株菩提树下有一口古老的水井。据说,当年磨坊的主人有一个叫露茜的女儿,长得非常俊俏。她每天清晨提着水桶到井边去打水,“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舒伯特在他的住房里经常临窗欣赏这番情景,并唤发起强烈的创作意识,由此谱写了《美丽的磨坊姑娘》这首名曲。

十八世纪的维也纳是音乐天才云集之地,出生在维也纳的有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父子、兰纳、克热内克等。无数音乐家曾在维也纳学习、生活和投身音乐创作,其中包括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杰出代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还有李斯特、莱哈尔、布鲁克纳、马勒、格鲁克、勃拉姆斯、维瓦尔第等。特别引人关注的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父子、兰纳、布鲁克纳、马勒、格鲁克、勃拉姆斯、维瓦尔第等均长眠于维也纳。常言道英雄无论出生,但英雄选择的归宿处就很有讲究,维也纳成为如此众多明星的归魂之乡就必有其内在深刻的原因。这块热土养育教化了众多的天才,形成了维也纳学派,並直接催生了世界古典音乐。天才与天才在一起,惺惺相惜、脑力激盪、相互勉励,定会引发鏈锁核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照亮了欧洲几百年。只要看一看中国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天才诗人的聚堆效应,就不难理介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了。

奥地利音乐在具有奥地利本土品格的同时,具有一种国际特质,一种普世文化品格。说白了,就是奥地利音乐具有一种起源上的多元性。维也纳古典音乐的第一位大师海顿的老爹是克罗地亚农民。贝多芬和勃拉姆斯是地地道道的德国人。晚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马勒是一个波希米亚犹太人。四方豪杰荟萃维也纳,是因为维也纳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的首都,一个又一个世纪下来,天然地具备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这样,奥地利音乐在拥有德奥音乐共同的严肃、厚重、深沉等品格的同时,还具备一种多元性和交融性。政治上和宗教上,奥匈帝国以极端保守著称,但是对于音乐却包罗万象,兼容并蓄。

在维也纳的第二个晚上,我俩去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也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它坐落在维也纳老城环行大道上,原是皇家宫廷剧院,于1869年5月15日建成开幕,首场演出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二战末期,遭到严重破坏,战后历时8年,耗费1亿美元恢复重建。国家歌剧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罗马式建筑,是仿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剧院的式样,全部采用意大利生产的浅黄色大理石修成的。正面高大的门楼有5个拱形大门,楼上有5 个拱形窗户,窗口上立着5 尊歌剧女神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歌剧中的英雄主义、戏剧、想象、艺术和爱情。整个剧院的面积有9000 平方米,观众席共有六层,楼上楼下共有1642 个座椅,背后还有567 个站位,三层还有100 多个包厢。歌剧院每年演出300次晚场,节目提前半年排定,而且每晚必换,观众可以在售票处得到详细的演出剧目表。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这样高档次场所设有站位,实为非常人性化、平民化的设计,而且容许站位票隨意传让,让更多来雏也纳的游客可以有一睹歌剧院的机会。那晚我俩化八欧元购买了两張站票进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站着欣赏了一个来小時的芭蕾舞表演,还参观了歌剧院,拍了几張照片,非常滿意。只是他们的服务太道地了,进门后一路有人引领,到了贮物间,外衣、拎包均需留存、他们代为保管,看着我俩的羽绒衫与他人的华贵大衣挂在一起,实在是羞愧得头都抬不起来,下次能来,务必穿得稍许体面一些。

P4-7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